■陜西省西安市/柴佳
提起電影《流浪地球》,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這部根據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的影片一經上映就好評如潮,最終高達46.55億元票房,成為“中國最賣座的科幻電影”,被譽為“國產科幻電影的新標桿”!
很多細心的觀眾發現,電影結束后屏幕上突然出現了一行字:“鳴謝劉德華先生。”人們心中不禁疑惑:劉德華既不是投資方,也沒有參演,為什么導演要“隔空”感謝他呢?是蹭熱度嗎?
當然不是。
原來,最初《流浪地球》的原著版權在導演寧浩手里。然而,當寧浩發現自己并不適合拍攝這種視效電影時,他沒有囤積居奇,而是豪爽地將電影版權交到了年輕導演郭帆手里。但郭帆的拍攝并不順利,很快就出現了嚴重的資金問題。當時,寧浩正忙于拍攝自己的影片,除了出錢外,為了幫《流浪地球》劇組省錢,他還毅然把拍攝場地和劇組服裝借給了郭帆,甚至友情客串了一個角色,這才保證了電影的順利完成。可以說,寧浩是《流浪地球》的“大救星”!
可是,這和劉德華又有什么關系呢?
時間要追溯到2005年。那時,寧浩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導演,他拿著一部自己寫的電影劇本,四處求人,卻得不到任何投資人的賞識。這時,他聽說有個香港人啟動了一個叫“亞洲新星導計劃”的項目,愿意個人出資2500萬港幣,資助7位新銳導演。反正已經走投無路,寧浩決定去碰碰運氣。
哪知,這個香港人看過寧浩寫的劇本后,非常感興趣,立即給了他300萬元資金。寧浩正是拿著這筆錢,拍出了讓他“一戰成名”的電影《瘋狂的石頭》,并以低成本斬獲近3000萬元高票房。此后,寧浩又接連拍攝了好幾部口碑上乘的電影,逐漸成長為新一代知名導演。可以說,是“亞洲新星導計劃”成就了寧浩,他也一直視那個香港人為伯樂。
這個香港人,就是劉德華。
正是當年劉德華的知遇之恩,成就了寧浩的電影事業;而寧浩也心懷感恩,功成名就后,發起了扶持新人導演的“壞猴子72變電影計劃”,主動去提攜郭帆、文牧野等后進,才成就了《流浪地球》《我不是藥神》等影響中國電影行業的佳片。
有一個著名理論叫“蝴蝶效應”,意為一只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擾動了氣流,可以在兩周以后引起北美洲的一場龍卷風——這個世界的因果關系就像一根奇妙有趣的鏈條,《流浪地球》推動了中國科幻電影的進步,那最初扇動翅膀的蝴蝶,正是劉德華當初的無私慷慨。
是的,任何時候,我們都要心存善良,心懷感恩。這個世界是不完美的,生活也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美好,但只要保持著善良和初心,這個世界終將會與我們溫暖相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