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永嘉縣上塘中塘小學
通過調查研究,我們發現對于剛步入初中階段的小學生來說,往往會感到很大的學習壓力,其關鍵原因在于小學生剛剛從小學階段的學習中進入初中學習,還不能夠適應,而知識儲備也依然較為欠缺。因此,在小學階段,尤其是六年級語文教學中強化學生的知識儲備,為學生順利的進入初中,開展語文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是十分有意義的。而在小學階段就開展具體的初小銜接工作,是我們小學語文教師肩負的責任,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簡單的闡述。
語文教學工作由小學升至初中后,勢必會發生巨大的變化,比較主要的變化體現在如下方面:
首先,小升初后,語文教學內容朝向復雜化發展。小學階段語文教學內容多是圍繞課文的識記、表層的理解等,包括總結課文的中心思想、課文的背誦等等。初中階段與小學階段相比較而言,教材內容難度高,涉及范圍廣泛,教學內容由課內延伸到課外,且課堂學習不僅局限在簡單的背誦、總結層面上,而是要求學生能夠在思維層面進行深度的理解、分析。面對這樣的變化,很多小升初的學生并不適應。
其次,小升初后,語文教學模式朝向自主化發展。小學階段,由于小學生的年齡限制,使得其理解能力、認知水平都相對有限,因而教師在教學中會把知識點反復進行詳解,以確保學生學會、理解。然而初中階段則與之不同,教師不再對細節知識點過度挖掘,課文、生僻字詞都需要學生提前預習,課堂上獨立思考,課后要求學生自覺完成作業,更加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可以看出,與小學階段相比,初中階段教師的教學方法、學生的學習方法都發生了變化。
1.調整學生語文學習心態。面對小升初所帶來的巨大變化,小學教師在六年級語文課堂中務必要做好初小銜接工作,調整學生語文學習的心態,幫助小學生克服困難,順利完成小學生向初中生的轉變。初中與小學階段的變化往往會讓學生的心理狀態出現落差,因而盡快調整心理狀態,學生才能夠主動適應語文課堂中的種種不同之處。很多小學生對于語文課程缺少正確的認識和理解,認為語文就是寫字、造句、寫作文、背誦課文,對語文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語文工具性質的層面之中,缺少對語文知識的深度挖掘,這也正是初中階段需要彌補的。教師需要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向學生們滲透語文課文背后所蘊藏的文化價值,深度挖掘課文背后的情感和藝術性,從而改變六年級學生對語文的看法,端正學習態度。例如《山中訪友》一課的學習中,便可以引導小學生對課文背后所蘊含的情感進行挖掘,讓小學生學會親近大自然,與自然交友。在教師的帶領下,讓小學生在語文學習的心態上更加貼近初中生。
2.培養學生學習習慣。為了能夠讓小學生升入初中后,盡快適應語文課堂中的種種變化,小學六年級的語文課堂中,教師需要培養小學生正確的學習習慣,鍛煉小學生自主學習行為,提高學習自主性。與其他學科相比,語文課程具有一定的專業性,原因在于語文知識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包括字、詞、語句、文章等等,在此過程中,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養成自律的學習習慣是十分重要的,只有長期堅持這樣的學習方法,才能夠達到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目標。因而,在小學六年級的語文課堂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小學生主動學習語文知識的能力,教會小學生課前預習、課后復習;教會小學生使用詞典等工具進行課外閱讀等。例如,學習《詹天佑》一文時,指導小學生使用字典查出課文中的“挾、緯、蔑、隧、竣、藐”等多個生僻詞,并做好記錄,提前閱讀課文。通過這樣的方式,小學生才能逐漸養成獨立的學習習慣,繼而適應初中階段的學習氛圍和環境。
3.轉變教師教學方法。針對當前小升初階段語文課堂對學生造成的壓力,教師應充分發揮出自身的引導作用,在六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中,對教學方法適當進行變化,在初小銜接階段中,幫助小學生提前適應初中課堂語文學習氛圍。小學階段內,小學生的認知能力比較有限,因而教師所使用的教學方法更加強調如何讓小學生理解。在初小銜接階段,為幫助六年級學生提前了解初中階段在語文教學中的變化,教師可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和豐富,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包括分組合作法、實踐法、研究法、自學法等等,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適當地進行選擇。例如,在學習《千年夢圓在今朝》一文時,教師便可以采用分組合作法,將小學生劃分為不同小組,各個小組通過網絡、圖書館等不同渠道,自行查詢與課文相關的資料、新聞等。
綜上所述,小學階段向初中階段的轉變對于教師、學生而言都是一項巨大的挑戰,對小學生而言,需要適應初中階段全新的知識體系、學習環境,而對教師而言,則需要起到引導的作用,幫助小學生完成小學向初中階段的轉變。從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的視閾來看,小升初的變化體現在教材內容、學習方法等多個方面,為了能夠更好地落實初小銜接工作,要求小學教師在六年級語文教學工作中,能夠幫助學生調整學習狀態,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且教師也應及時轉變自身的教學方法等。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能促使六年級語文初小銜接教學成效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