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羅市職業中專學校
歷經多年的奮斗,在一代代引路人的指引下,社會發展已經邁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基于當前的新時期背景,國內的經濟發展已經不再是片面地追求快速增長,而是開始注重質量的優化。經濟結構進入了新的階段,教學創新、人才創新已經成為教育改革的方向。為有效應對當前社會形勢的發展,教師與學校管理者應該對這一階段面臨的問題進行分析,致力于提升國家競爭力,讓中國在世界舞臺上有更多的話語權,真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想要實現這一宏偉夢想,就要重視人才建設,鑒于工匠精神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性,現以機電專業為例進行闡述。
“工匠精神”指的是工作人員對自身任務的一種認真態度,是職業精神的重要體現。“工匠精神”實際上是指工人對自己的工作細節和產品不斷追求更高的品質以及精益求精的品質。工人們熱衷于不斷改善產品,提高自身的技術,體驗在不斷努力中得出完美的作品,其具體內涵包括:(1)重視細節的處理,不惜花費時間使產品更加完善,在不斷地嘗試當中改進產品。(2)自身擁有嚴謹的工作精神,循規蹈矩地做好每一步工作,沒有一絲懈怠,確保零部件的質量并且定期檢查零件。(3)不斷自我反思,以此來提高服務質量,做到真正的“工匠精神”,在自身領域的發展過程中毫不懈怠,在使用材料或者是設計方面都奮斗堅持。(4)愛崗敬業,認真對待自身的工作,打造優良的產品[1]。
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關鍵是不斷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生產出合格的產品,掌握的技能才能更加熟練。由于當前中職院校在資金和設備等方面達不到學習的需求,導致學生不能充分練習,嚴重影響了“工匠精神”的培養[2]。
當前的學生年齡較小,善于享受安逸的生活而缺少刻苦的精神,遇到困難時大多數會選擇回避問題,缺少解決問題的勇氣。所以在“工匠精神”的培養過程中進展較為緩慢,因為“工匠精神”的核心就是學生必須具有吃苦耐勞的精神,所以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勢必會影響學生的就業。
與西方先進國家的機電領域相比,中國缺少的并不是相關的技術而是“工匠精神”,如果不能夠宣揚“工匠精神”就無法提高我國的經濟實力。中國的發展離不開“工匠精神”,因此,中職學校應當在培養方面進行一系列的改善。
工匠之所以能夠堅持不懈,在工作中精益求精,除了自身的技術和經驗足夠完善和豐富外,還熱衷于自身的事業,正是因為對工作有著足夠的熱情,這才為工作過程提供了信心和動力。所以中職教育不應當僅僅將工作重心放在技能培養方面,更需要強化專業素質,培養學生對專業的熱情。只有學生的心中對學習充滿著激情,才能夠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熱愛自己的崗位,其敬業精神才能表現出來。機電專業每年都會開展一系列的活動來提高學生對機電專業的認知,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3]。
中職學校通常會設立思想政治課程和就業指導課程,通過學習二者能夠讓學生更全面地了解“工匠精神”。學校應當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教學方針將思想政治課和就業指導課有機結合并加以改善,在合適的情況下將“工匠精神”融入進去。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潛移默化地受到“工匠精神”的影響,使其不斷加強自身的信心和能力,在學習中提高專業素質并對未來的發展方向更加明確,有了明確的目標才能真正領會“工匠精神”的精髓。
學生在學習階段主要是學習專業課,專科課也是灌輸“工匠精神”的主要方式。教師應當結合實際情況選擇正確的方式宣傳“工匠精神”的魅力和核心。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對機電專業的學生實時考查,并和教學有機結合起來,這樣才能樹立學生愛崗敬業、不怕艱苦困難的精神。根據“工匠精神”的內容和精髓與課程相匹配,在教學中發揮“工匠精神”的積極作用,形成注重細節、愛崗敬業、不怕困難等精神。對學生不懂的地方要結合生活實際來講解,并讓學生自我總結體會,促進班級團結互助更加和諧。
“工匠精神”主要體現在工作的過程中,因此只有讓學生切身實踐才能夠體會到“工匠精神”的魅力,同時才能不由自主地追逐“工匠精神”的步伐。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實訓才能深化印象,其實踐周期較長,內容也較為復雜,機電專業的學生通常要在各部門進行訓練,這都是中職學校需要優化改進的方面。
中職院校應當定期開展文化活動,借此來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中職學校可以舉辦多種多樣的文化活動,如通過演講、辯論賽、征文等方式為學生營造充滿“工匠精神”的氛圍,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精神世界,同時還擴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如在舉辦“弘揚‘工匠精神’塑造美麗人生”的征文活動當中,設立一定的獎品來鼓勵學生的加入,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理解了“工匠精神”的意義,事后還可以將優秀的作品展示出來讓更多的學生參觀了解,學校還可以聘請專家開展講座,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其內在的含義。
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僅僅依靠中職院校是無法獨自完成的,因為其資金和設備還不能夠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因此中職學校還需要和企業共同合作,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更加完善的計劃和安排。
總的來說,中職學校作為培養制造業人才的主要基地,應當善于抓住發展的時機,加強對學生的培養,促進“工匠精神”的養成,為我國的制造企業注入鮮活的動力,實現我國經濟的繁榮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