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寶

【摘 要】目的:觀察在無痛分娩中羅哌卡因與舒芬太尼配伍硬膜外麻醉的效果。方法:于2017年1月-2020年1月,選取無痛分娩患者80例,根據其就診單雙號分組,單號40例為控制組,雙號40例為試驗組。兩個組別均行硬膜外麻醉,控制組單純給予羅哌卡因,基于此試驗組配伍舒芬太尼。比較兩個組別鎮痛情況及麻醉優良率。結果:兩個組別完全阻滯、鎮痛起效、持續等時間、麻醉優良率等對比發現試驗組顯著優于控制組(P<0.05),有統計學價值。結論:在無痛分娩中羅哌卡因與舒芬太尼配伍硬膜外麻醉的效果顯著,即鎮痛起效快、作用持久,值得推廣研究。
【關鍵詞】無痛分娩;羅哌卡因;舒芬太尼;硬膜外麻醉
【中圖分類號】R730.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20)11-33--01
在分娩過程中,分娩疼痛屬于正常現象,其可對順利分娩造成影響,且會引發恐慌心理。近幾年由于人們生活質量的提升,產婦對臨床分娩質量和鎮痛效果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無痛分娩也獲得了廣泛應用。此種分娩方式可將人文關懷理念充分體現出來,可促使產婦獲得全新體驗。而通過在無痛分娩中應用舒芬太尼配伍羅哌卡因,則可顯著提升鎮痛的效果【1】。本文于2017年1月-2020年1月,選取無痛分娩患者80例,根據其就診單雙號分組,單號40例為控制組,雙號40例為試驗組,即分析了在無痛分娩中羅哌卡因與舒芬太尼配伍硬膜外麻醉的效果,現闡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于2017年1月-2020年1月,選取無痛分娩患者80例,根據其就診單雙號分組,單號40例為控制組,雙號40例為試驗組。統計基礎資料:試驗組年齡值為20-30(25.6±1.7)歲;孕周38-40(39.1±0.5)w。控制組年齡值為20-30(26.3±1.5)歲;孕周38-40(39.4±0.4)w。各組基礎資料經統計學檢驗,結果P值>0.05,具有比較意義。
1.2 方法
兩個組別均行硬膜外麻醉,當分娩入活躍期,即宮口開大3cm,此時建立靜脈通路,采用葡萄糖生理鹽水1000mL靜滴,對胎心予以監測。控制組單純給予羅哌卡因,即常規消毒鋪巾,在腰3、4椎間行硬膜外穿刺,將長約3cm的導管置于硬膜外腔,將羅哌卡因(濃度0.21%,國藥準字H20090049,產自浙江海力生制藥有限公司)15mL注入,對產婦情況予以觀測。基于此試驗組配伍舒芬太尼(濃度0.5μg/mL,國藥準字H20054172,產自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即采用4mL的羅哌卡因+舒芬太尼混合液注入導管,對產婦情況予以觀察。若無不適,則采用上述混合液5mL在5min后注入,注意每1-1.5h根據患者需求加藥1次,用量5-8mL。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個組別鎮痛情況(包括完全阻滯、鎮痛起效、持續等時間)及麻醉優良率(根據VAS評分評估【2】,≥4分為差、3-4分良、<3分為優。)。
1.4 統計學分析
匯總并分析觀察主體的研究數據,并利用SPSS22.0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百分比資料以[例(%)]描述,行卡方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描述,行t檢驗。當P值低于0.05時,說明存在較高的檢驗價值。
2 結果
2.1 兩個組別鎮痛情況觀察對比
下表1顯示,兩個組別完全阻滯、鎮痛起效、持續等時間對比發現試驗組顯著優于控制組(P<0.05),有統計學價值。
3 討論
在臨床上,產婦分娩過程中,分娩疼痛可造成兒茶酚胺過多釋放,從而導致無節律性、不對稱性子宮收縮,進而對分娩進程造成影響。若分娩期間鎮痛效果欠佳,則會引發一系列嚴重后果,如產程延長等。隨著無痛分娩的廣泛應用,其以硬膜外麻醉為主要麻醉方法,且使用的麻醉藥物較多,常用的為芬太尼,但其效果欠佳。而通過在硬膜外麻醉中應用羅哌卡因聯合舒芬太尼,前者屬于酰胺類藥物,其優勢在于作用時間長、起效迅速等,可對感覺神經產生作用。羅哌卡因低濃度時可阻滯感覺神經,其作用機制為阻斷神經細胞的傳導和興奮,可對鈉離子通道進行抑制,從而發揮顯著的鎮痛效果;舒芬太尼則是提升μ阿片受體與血漿蛋白的結合率,將其配伍羅哌卡因促使鎮痛效果顯著增加【3】。本文的研究中,兩個組別完全阻滯、鎮痛起效、持續等時間、麻醉優良率等對比發現試驗組顯著優于控制組(P<0.05),有統計學價值。可見,在無痛分娩中羅哌卡因與舒芬太尼配伍硬膜外麻醉具有顯著優勢和價值。
綜上所述,在無痛分娩中羅哌卡因與舒芬太尼配伍硬膜外麻醉的效果顯著,即鎮痛起效快、作用持久,值得推廣研究。
參考文獻
楊捷.舒芬太尼配伍羅哌卡因硬膜外麻醉在無痛分娩中的效果觀察[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7,15(12):1605-1608.
幸貴萍,王亞平.舒芬太尼復合羅哌卡因硬膜外麻醉對無痛分娩產婦母嬰結局的影響[J].貴州醫科大學學報,2018,43(12):1479-1483.
高原.羅哌卡因聯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麻醉在無痛分娩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海峽藥學,2017,29(01):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