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紅苗服飾與鳳凰松桃式苗族服飾比較

2020-11-12 08:24:36馬萬林
紡織報告 2020年7期

馬萬林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服裝藝術設計學院,湖南 益陽 413000)

苗族,支系繁多,呈大散居、小聚居的特點,在中國主要分布在貴州和湖南兩省,占苗族人口的64%。湖南省鳳凰縣南部、貴州省松桃苗族自治縣大部、貴州省銅仁碧江區、萬山區和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等少數部分是當今湘西型鳳凰松桃式苗族服飾的主要流布區域。沿歷史軌跡向前推進到清代,現今鳳凰松桃式苗族服飾流布區域曾隸屬于銅仁府、松桃廳和鳳凰廳,不同時期該區域隸屬關系雖有所變動,但自清代的有關記載,上述地區均屬于苗族之紅苗支系是基本固定的。

1 紅苗與苗族(紅苗的歷史分布區域)

“苗”之稱謂,非自古而來,在《楚南苗志》卷一《歷代苗蠻稱謂及苗地表說》中有詳細記載:“虞稱有苗又曰三苗,周謂荊蠻,漢稱蠻,晉稱苗,南北朝以迄唐皆統稱蠻,后周及宋始別稱猺與苗互見……”。故苗族上有“三苗”,中有“荊蠻”“蠻”,后有“苗”“苗蠻”等稱謂。至清朝,“苗”“蠻”仍有混用,如在清代有關苗族服飾記載的書籍中就有《進貢苗蠻圖》《苗蠻圖說》《黔苗圖說》《蠻苗圖說》等關于“苗”“蠻”的不同說法,故下文中有“蠻”者,或與“苗”有關。

眾所周知,苗族支系非常復雜,目前,學術界仍沒能理清苗族支系的確鑿數量和分布。關于苗族支系分布,清晚期彩繪本《黔苗圖說》載有貴州省內各種苗族共有82種,另有不同時期不同版本的《黔苗圖書》載有苗族分類有57種、54種、48種等。據考證,不同表類的《黔苗圖書》在記載時將侗族、布依族、水族、黎族等歸入苗族,如“侗家苗”后考證為今天的侗族,“夷苗”和“仲家苗”是今天的布依族。現代學者楊正文[1]則按苗族自稱、語言、服飾和地域等將苗族支系分為湘西黔東支系、施洞支系等60種,其中對湘西黔東支系有如此描述:“該支系自稱‘果熊’,舊時稱為‘紅苗’,以湘、黔、渝、鄂邊區(即武陵地區)為分布中心……該支系服飾為湘西各式”。

“純粹之‘苗’,大都由下列5種族構成:(1)紅苗,著紅色衣服;(2)青苗,著青色衣服;(3)白苗,著白色衣服;(4)黑苗,著黑色衣服;(5)花苗,著蠟染及繡花之衣服”。此處“純苗”是狹義的苗族,廣義則是“純苗”及其分支的總稱。如今,該苗族支系分法已不被認可,但對苗族的分支研究影響深遠。從歷史文獻中可知,“紅苗”是苗族支系中比較單一且固定的。

梳理清代典籍可以得知,黔東北、湘西、鄂西、渝西南一帶基本上是“紅苗”的分布地區。清代愛必達的《黔南識略》卷二十《松桃直隸同知》記載:“康熙四十三年平紅苗設正大營以同知駐其地,雍正八年平松桃紅苗,建城于松桃山下……”[2],該書對紅苗的記載比較籠統,只說了松桃有紅苗,對于人數多少,其他地方有沒有,并沒有詳細記載;《黔南職方紀略》卷九《苗蠻》所載:“紅苗,安化、銅仁、銅仁縣、松桃、遵義皆有之……紅頭苗,紅苗別種也,遵義、綏陽、桐梓、仁懷皆有之……”[3],從中可以看出,紅苗的主要分布之地在銅仁、遵義、松桃和安化;日本學者鳥居龍藏[4]在《苗族調研報告》中,對紅苗的分布記載:“紅苗之地理的分布,為毗連湖南之貴州省東部,其中心地位銅仁附近”;《黔南職方紀略》卷九《苗蠻》對紅苗的流布記載顯得尤為詳細:“安化縣有苗一種:曰紅苗,居四十八折諸寨;銅仁府親轄地有苗一種:曰紅苗,居石峴上、石峴下、狗牙、石榴溪諸寨;銅仁縣有苗一種:曰紅苗,居關門溪、仡佬溪、婆洞、老箐塘、毛溪,柘桑坪諸寨;松桃廳有苗一種:曰紅苗,居正大汛麥地汛、嚴坳汛、康金汛、巴茅坪汛諸寨……”。“石峴”“石榴溪”“關門溪”“ 婆洞”“ 毛溪”“ 正大”“ 麥地”“ 嚴坳”“康金”“巴茅坪”等現均屬于松桃縣苗族自治縣,“仡佬溪”現屬于貴州銅仁市石阡縣甘溪鄉,“狗牙” 屬于銅仁市江口縣。從地理位置來看,現今松桃縣苗族自治縣大部均屬于“紅苗”支系,石阡縣和江口縣只有極少數屬于“紅苗”支系。遺憾的是,該書以貴州省為參照地,故沒有統計湖南鳳凰據地的苗族。《苗防備考》之《風俗考》[5]中記載了有關于現今湖南境地的“紅苗”分布:“三廳(指永綏廳、乾州廳和鳳凰廳)中見諸載籍者,俱概稱之曰紅苗,而其中微有區別:如永綏一廳統為六里紅苗,廳西南黃瓜寨一帶,廳南鴉酉栗林各寨,則土民皆指為黑苗……”,可見,清時期在湖南的永綏、鳳凰和乾州等地,大多屬于“紅苗”區域。

歷史上,銅仁府是紅苗的主要流布區域,涉及今貴州和湖南地區。為了弄清銅仁府與松桃、鳳凰、永綏等地的關聯,對“銅仁府”的歷史脈絡、管轄地域等作進一步的說明。乾隆《黔南識略》卷十九《銅仁府》中就銅仁府的范圍給出了明確界定:“銅仁府,宋元以前系洞蠻地,前明改土歸流,永樂十一年始置銅仁府……郡治舊日四至,西北西南東南三面地接思南思州,東聯楚壤,北抵蜀境,自正大營以北,俗名三不管地,昔為紅苗所踞,康熙四十二年平定紅苗設正大營同知,雍正八年平定紅苗移正大營同知駐松桃……”。另有《貴州通志》:“銅仁居省治之東北隅,西南與思南石阡接壤,北則蜀,東則楚,松桃一營綰楚蜀之樞,俗名為三不管之地,實紅苗盤踞之區也”[6]。歷史中因設防需要將銅仁府之松桃劃出為松桃廳,史證于道光《 黔南職方紀略》卷六《松桃廳》中有詳細記載:“松桃廳昔系銅仁府分防同知,嘉慶二年改為直隸同知,撥銅仁府之坡東坡西及烏羅平頭兩土司地歸廳管轄,烏羅正副長官司二員,共管十三洞,平頭正副長官司二員,共管十五洞,悉系前明安插漢戸,久隸版圖并無苗民夾雜之處,其苗寨盡在坡東坡西兩支,坡東界聯楚省永綏、鳳凰兩廳……”。通過以上史實材料可以明確,銅仁府在明朝永樂時期就已經設制,雖地域在不同時期有所變動,但銅仁府轄松桃、鳳凰、永綏等區域基本沒有大的變動。

綜上所述,紅苗支系主要流布區域就是現今的貴州省松桃縣、湖南的鳳凰縣山江鎮和重慶的部分地區,苗族人數以松桃縣最多,鳳凰縣其次。

2 紅苗與紅苗服飾

苗族服飾顏色是區分苗族支系的重要要素。《黔南職方紀略》卷九《苗蠻》所載:“播州楊氏其族屬之在貴州者,曰獚,漢末大姓由趙氏者,其后認為夭家,又有童氏者,其部族歸為童家苗,人各以衣服別其種類,于是有白苗、花苗、青苗、黑苗、紅苗……貴州所有苗種凡五十有二,曰白苗、曰花苗、曰青苗,曰黑苗,曰紅苗……紅苗,安化、銅仁、銅仁縣、松桃、遵義皆有之,衣用彩絲……”。日本學者鳥居龍藏所著的《苗族調查報告》有載:花、青、白、黑、紅等五大苗族支系均為漢族依據其服色及刺繡等風俗而分,無其他意義。無論是花苗還是紅苗,青苗還是黑苗,其均為“苗”,無膚色、人種之區別,只是各個族群為了辨認和區分,在服飾上進行區別而已,故有“衣帶用紅者為紅苗”之說。由此可知,苗族的支系劃分不是根據人種,而是根據服飾顏色和刺繡。這就意味著,苗族對服飾的關注度是其文化顯性特征的一個體現,他們的衣著是區分各分支屬性的重要依據,也是苗民族屬的一種心里體現[7-9]。

文字闡述紅苗與紅苗服飾比較詳細的有清乾隆愛必達的《黔南識略》卷二十《松桃直隸同知》,書載:“苗民(紅苗)以吳、龍、石、麻、白五姓為多,白姓多居銅仁,松桃則以田姓易白姓,為苗民五大族,余則有唐、賀、楊、歐諸姓,又有漢人變于苗者曰變苗。嘉慶元年平苗匪,男苗皆薙發,衣帽仿漢人,惟項帶銀圈一二圈,亦多不留須者,女苗頭必裹布,耳帶大環項帶銀圈自一二圍以至十余圍不等,上著窄袖短衣鑲花邊,下著摺裙,無中衣,不裹足……女苗習耕種勤紡織,養家蠶織板絲絹及花布錦為業。”在這部地方志中,對紅苗支系存在的主要姓氏和居住地進行了大致的說明,同時也說明有少數漢族變為苗民的案例,受當時王朝的鎮壓,苗民剪發穿漢服,為區別身份便在頸部帶銀圈(此習俗現尚存),上衣短(筆者理解此處的短是相對于長袍而言,此處短衣相對于從同時期的相關繪圖本看女苗衣長在臀部以下,從現在的視覺來看,實則是長衣)且在袖口和衣領部位鑲花邊,著紅色摺裙且裙長較長,此處說的窄袖非今日之窄袖,仍有一定的寬松度。

雍正時期的陳牧《進貢苗蠻圖》(圖1)[10]:“(紅苗)銅仁府有之,吳、龍、石、麻、白五姓,衣服悉用班絲紅,以此為務……”。依圖所得,女子有上著紅色上衣,且有較寬的云肩裝飾,袖口、領襟和裙下擺用織錦花邊進行裝飾,下著長摺裙,頭戴帕,衣長處于臀圍以下。

清末木孔恭摹繪《黔苗圖說》[11](圖2):“在銅仁府者,多有吳、龍、石、麻、白五姓,衣服悉用班絲,女工以此為務……”。從該圖可以了解到,女苗著紅色摺裙且長度較長,上衣為深色,衣長在臀圍位,側襟開衩,袖口與領襟處鑲紅色花邊。

清時期陳浩的《蠻苗圖說》(圖3):“紅苗在銅仁府屬,多龍、吳、麻、白等姓,衣用斑絲織成,女工以此為務……”。清時期彩繪本《苗蠻圖說.82幅》解說版(圖4):“紅苗在銅仁府,衣服悉用斑絲織成,女穿紅裙多……”。清時期《黔苗圖說.57幅》解說版(圖5):“紅苗衣服悉用斑絲織成,女工以此為務……在銅仁松桃,有吳、龍、石、麻、白五姓”。相傳《蠻苗圖說》和《苗蠻圖說.82幅》均為陳浩所著[12-13],未加考證,但內容基本相同,只是《苗蠻圖說.82幅》附加了解說詞而已。從內容上區分,《黔苗圖說.57幅》[14]解說版為《苗蠻圖說.82幅》解說版的地區分流,表述內容也基本相同。如圖所示,女子著紅色長摺裙,且有披巾裝飾,頭戴帕,右衽偏襟,袖口、領襟等處有鑲花邊。

晚晴時期繪本《苗蠻圖說.82幅》(圖6)[15]:“(紅苗)在銅仁府屬,多龍、石、吳、麻、白等姓,衣服悉用斑絲,女織以為務……”。清彩繪本《苗蠻圖說.42幅》(圖7)[16]:“紅苗在銅仁,龍、石、吳、白等姓,衣服用班絲,女織為務……”。這兩部著蠻苗圖場景一致,估為臨摹抄本。女苗均上著深色上衣,袖口有明顯的鑲邊,但領襟處無鑲邊;頭戴帕;一女肩披霞帔,另一女穿紅色長摺裙,裙下擺處有寬鑲邊裝飾。

清末時期墨書彩繪本《苗蠻圖冊.48幅》(圖8)[17]:“紅苗在銅仁府者,多有吳龍石麻白五姓,衣服悉用絲,女紅以此為務……”。依圖看,女苗著右衽偏襟上衣,領襟、袖口和下擺鑲花邊裝飾,衣長至臀部位,下著紅色長摺裙,在裙擺處鑲花邊;項帶銀圈。

清代彩繪《苗族生活圖.40幅》(圖9)[18]:“紅苗在銅仁松桃所屬,有石、麻、田、龍等姓,習俗與施秉之生苗蓋一類也,衣尚紅……”。如圖,女苗全身衣服均為紅色;上衣為右偏襟,領襟、袖口和衣身下擺均有鑲花邊裝飾,腰系帶;裙為長摺裙,裙底擺有寬飾邊。

另有《松桃廳志》(道光)卷六《苗蠻》載:“苗人(紅苗)服飾,五姓皆同。青布裹頭,衣尚青,短僅蔽膝,男著褲,女著裙,裙多至數匝,百褶褊褼甚風不舉,盛飾時用斑絲,常服惟青布,近則少壯婦女多用淺藍亦名月藍……其男之黠者,裝束全與漢民同,惟女不弓足而已”。 這些文獻說明了此時苗服飾也已開始漢化。紅苗已棄紅尚青,有用淺藍色,衣長至膝蓋,下著摺裙[19]。

以上地方志和清代百苗圖的相關文獻主要包括如下相關信息:(1)“紅苗”支系的認可。上述文獻均采用“紅苗”字樣,可見當時“紅苗”是苗族支系中的重要支系。(2)“紅苗”的地域分布。上述文獻均有“在銅仁府”和“松桃”等字樣,可見當時紅苗支系主要存于當時的銅仁府屬地和松桃直隸同知屬地,而從《黔南職方紀略》文獻中可知,“紅苗”還存在于湖南安化和湖南鳳凰等地。(3)“紅苗”的衣著特征“衣服悉用斑絲”“衣尚紅”“紅裙”“窄袖短衣鑲花邊”“下著摺裙”“無中衣”。從配圖分析,紅苗上衣均為右衽偏襟,長度在臀圍之膝圍之間,衣身寬松,袖型合體,在領襟、袖口均有鑲花邊裝飾,也有在上衣底擺鑲花邊裝飾的;紅苗裙裝均采用長摺裙,長度及踝,大部分采用紅色面料,也有在裙底邊做鑲邊裝飾的。(4)“紅苗”使用的漢姓。吳、龍、石、麻、白。(5)紅苗的穩定性。上述文獻典籍記載了100多年的“紅苗”發展歷史,“紅苗”稱謂、地理位置、人稱姓名等都是相對穩定的。(6)典籍中有關紅苗服飾的記載。與湘西型古裝款式極為相似,目前在湘西、貴州松桃等地看到的裙套裝苗族服飾大都是古裝式,屬于清代遺存款式,現主要用于舞臺表演、禮儀迎賓。

遺憾的是,從目前已查閱的有關紅苗及紅苗服飾的典籍中可以看出,該部分典籍主要記載貴州省的“紅苗”及其服飾形態,對湖南等地存有“紅苗”的地域、習俗及服飾形態記載不甚詳盡,需要加以研究。

3 紅苗服飾與鳳凰松桃式苗族服飾比較

上述關于紅苗服飾的記載自18世紀末至19世紀,歷經100多年,由于跨度較大,本書采用近代、現代和當代3個階段進行闡述。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的變革、社會的進步,紅苗支系區域的服飾也發生巨大的變化。本研究將近代紅苗支系區域的苗族服飾統稱為“紅苗服飾”,現代紅苗支系區域的苗族服飾統稱為“現代鳳凰松桃式服飾”,當代紅苗支系區域的苗族服飾統稱為“當代鳳凰松桃式服飾”[20]。

3.1 紅苗服飾與鳳凰松桃式苗族服飾的主要特點

紅苗服飾如圖1—9所示,采用上衣+裙子的兩件套式樣,衣服或裙子或配飾必用紅色,但不是全套紅色,一般采用深色+紅色的配色方案。上衣寬松,袖型合體,均采用右衽偏襟,衣領部呈大小V型不定,也有采用圓領結構,衣長至臀圍與膝圍之間,在領襟、袖口均有鑲花邊裝飾,也有少數在上衣底擺處鑲花邊裝飾;紅苗裙裝均采用長摺裙,有硬度,長度不超過腳踝,也有在裙底邊或中間位置做鑲邊裝飾。

現代鳳凰松桃式苗族服裝如圖10所示,圖右為現代鳳凰地區苗族婦女便裝,以無領、圓領、右衽式白色上衣為主,下穿藍、黑色褲子,褲腳喜挑花刺繡,出門時應罩頭巾,身上配帶“搭褳子”(放置物品所用),腳穿繡花鞋。圖左為松桃縣一農婦家保留的其母親遺物,衣服保留完整,據主人介紹,該衣服為其母結婚時的衣服,據此推算,該衣物出現時間應該在1949年前后。

當代鳳凰松桃式苗族服飾如圖11所示,無領、圓領,右衽式藍色上衣配黑色和花邊裝飾,下穿褲,配色與上衣相同,前有黑色胸兜,胸兜上方成圓弧狀,配有銀飾和繡花,頭戴銀帽(現便裝銀帽銀飾基本不帶,如圖11老人頭戴的無銀飾的銀帽和年輕女子所戴的有銀飾的銀帽)[21]。

3.2 紅苗服飾與鳳凰松桃式苗族服飾的主要共同點

通過圖1—9和圖10—11的比較分析,這3個時期的服飾也有其2個共同點

(1)上衣款式結構的共同點,右衽偏襟上衣前片衣身呈左右不對稱、右邊開合結構,左前襟掩向右腋系扣,右襟掩敷于內,衣長蓋臀;后衣身呈左右對稱結構,背中可開中縫;沿領襟處有圓形肩部及偏襟飾花、飾條鑲邊裝飾,偏襟飾邊一般不繡花只飾條鑲邊裝飾,在領肩部有少量飾花裝飾卻飾條鑲邊裝飾;兩側開衩至腋下腰部位置;衣袖為連身結構,袖口寬大卻有寬飾邊;下擺呈直線型;采用一字布盤扣扣緊。

(2)紋飾圖形的共同點,紋飾主要以折枝花和龍鳳、喜鵲等為主要裝飾主題,并主要運用平繡、織錦工藝技術對服飾進行紋樣裝飾,平繡主要用于折枝花卉與織錦,其主要采用幾何紋飾,其技藝十分成熟。龍紋變化繁多,可以根據創作者的想象任意加上牛頭、鳳頭、魚身、鳥身、蟲足甚至花草。魚紋也是經常出現的紋飾,使用中常以寫實性為主,一般與荷花、蓮子等配在一起。鳥紋是使用最廣、造型最豐富的紋飾,常出現在衣飾、褲腳繡、胸兜繡、印染和蠟染中,造型多為平面剪影式、寫實性的比較多,常與折枝花卉等配成圖紋。蝴蝶紋則主要使用在衣服衽邊、褲腳、衣肩、腰等部位的挑花或者刺繡上,與折枝花卉圖案連成一體,體現“蝶戀花”的主題。

3.3 紅苗服飾與鳳凰松桃式苗族服飾的主要區別

通過圖1—9和圖10—11比較,近代與現、當代鳳凰松桃式苗族服裝的主要區別有點:

(1)上下套裝的區別:近代的鳳凰松桃式苗族服裝是采用上衣+摺裙+胸兜,現、當代的鳳凰松桃式苗族服裝是采用上衣+褲子+胸兜。

(2)色彩選擇的區別:近代鳳凰松桃式苗族服裝以尚紅為著,現、近代主要以藍、黑為基調。

(3)上衣造型的區別:均采用右衽偏襟,連身袖,在領襟處和袖口處有鑲花邊裝飾,款式寬松;從百苗圖冊有關文獻資料和繪圖本看,近代鳳凰松桃式苗族服裝上衣主要采用V型領,對于是否采用現、當代的圓領還需要深入研究;近代鳳凰松桃式苗族服裝上衣在衣擺處的裝飾,在現、當代服飾中已難尋蹤跡。

(4)配飾的區別:近代鳳凰松桃式苗族服裝頭戴帕,目前尚未找到戴銀帽的有關圖文記載,現代有戴帕和戴銀帽和佩戴“搭褳子”的習俗,當代已將“搭褳子”改為現代時髦的包飾,戴帕和戴銀帽的習俗尚存。

(5)寬松度的區別:近、現代鳳凰松桃式苗族服裝均為寬松造型,當代鳳凰松桃式苗族服裝則受潮流的影響,年輕人對合身型的衣服更為青睞,故有在上衣的腰部采用收腰結構,褲子則將拋棄連腰式結構,采用當代流行的裝腰結構,前開門裝拉鏈。

3.4 現代與當代鳳凰松桃式苗族服裝的主要區別

(1)衣身造型基本相同:上衣均采用右衽偏襟,衣著寬松型,無領(或稱矮包領)、圓領、連身袖,在領襟處、袖口等處有鑲花邊和飾條織錦,當代上衣與現代上衣主要變化是衣身較以前更為合體;褲子也為寬松型,褲長及踝上,略短,側縫均不破縫,腰裝撞色寬腰,當代褲子與現代褲子區別在于褲身較以前更為合體,采用裝腰形式(類似于女西褲),前面開門裝拉鏈;胸兜基本維持早期造型。

(2)刺繡花邊的變化:花邊用刺繡或者織錦不一,刺繡花邊在現代苗族服裝中主要采用手繡,繡線主要是桑蠶絲;而當代苗族服裝則主要采用機繡,繡線主要是化纖繡花線。織錦材質與繡花材質基本相同。

(3)面料材質的異同:現代服飾主要采用絲織品或者棉織品,家境殷實的用絲織品,圖10左下藍色的上衣和褲子均為絲織品;普通家庭棉織品,圖10左上藍色的上衣和淺色條紋上衣為棉織品;當代服飾主要采用化纖品,棉織品則少,絲織品更不多見了。

(4)面料顏色的異同:衣身主面料顏色主要采用藍色、白色和紅色(紅色,一般用在結婚服裝中,圖11紅色的款為山江鎮一導游的結婚服),撞色面料主要采用黑色或者深色。當代服飾由于紡織技術的發展,面料色彩更為豐富,可由主人喜好而定,當地的老人基本傾向于深色系,年輕人則傾向于淺色系。

(5)裝飾的異同點:帽飾有戴帕和戴帽(一般為銀帽)之分,在山江鎮和松桃縣調研時,戴帕的人已經很少了,雖然在集會上有老人戴帽,但是是沒有銀飾的銀帽,實際上也就是戴著銀帽的帽托。

4 紅苗服飾與鳳凰松桃式苗族服飾的演變

沒有文字的苗族,靠口耳傳授,記載苗族的典籍非常缺乏,尤其是清代以前對該民族服飾的描述寥寥無幾。清代以后,有各種“百苗圖”問世,但由于分類不當,甚至將瑤族、侗族等其他民族的服飾也記錄在其中,需要讀者進行鑒定斟酌,所以,要將鳳凰松桃式苗族服裝的發展脈絡理順,尚非易事,故只對其發展演變的主要動因進行分析,可以將其歸納為內因和外因。

(1)內因主要是紡織工藝的改進、新材料的使用以及各民族之間的相互滲透。內因導致的苗族服飾變遷是自發的、自覺的,總體進度呈現漸進的或者是局部增加的態勢。清乾隆年間“緝木葉以為上服,衣短裙”,至清道光年間的“男女衣俱尚青。女工紡織、善染……”[21],充分說明紡織工藝和新材料的使用對服飾變遷的影響。有關民族之間的服飾文化滲透,黔南職方紀中有“男服漢裝,女仍苗制”的記載,在此記載了道光丁未年間(1847年)青苗男、女服飾之差異—男漢女苗,也表達了當時苗族服飾文化向漢族服飾文化之趨同—男勝于女[22-24]。

(2)外因主要是歷代封建王朝政令或者統治民族的強制同化政策。因外因導致的苗族服飾變遷呈現出明顯的被迫性或強制性:縱觀中國歷史,不乏有以改裝易發來達到統治的目的,如清朝的“剃發留頭”。據史記記載,自嘉慶元年始,湘西、黔東“紅苗”地區“男皆剃發,衣帽悉仿漢人,惟項帶銀圈一二圈……近城女苗閑學漢裝”,到清末民初,該地區的男裝苗服幾乎難尋蹤跡,女裝也日漸“滿服”化。服飾色彩由過去的尚紅到“青布裹頭,衣尚青布”之“少婦多用淺藍,亦名月藍”。民國時期,楊森任貴州省主席時委派官吏、動員學校學生在道路上設卡強制“剪發換帶”。除了政府強制以外,還有苗族內部精英所提倡的服制改革,如道光年間的苗族舉人、黔西州學政楊學沛對婁江、偶里等地區倡導涉及婚姻、鄉規和服飾的改革[25-28]。這個改革主要針對婦女:上裝衣做矮領,袖長及腕,腰寬大,衣長及臀,右衽大襟,兩側開叉,布扣,束藍或綠色寬腰帶;下裝改褶裙為筒褲;衣料顏色不限。此次改革對苗族服飾影響較大,現在的鳳凰松桃式苗族服裝與這時的服飾已經非常接近了[29-32]。

嘉慶元年始的“(紅苗)衣帽悉仿漢人”和“青布裹頭,衣尚青”,至民國的“上裝衣做矮領……下裝改褶裙為筒褲;衣料顏色不限”,到當代的“(苗地)難見苗服,(苗人)衣著無特別”。在西學東漸、師夷長技、民主共和、改革開放等思潮的影響下,中國社會從封建、半封建半殖民向社會現代化邁進,苗族人們從歧視、壓迫向平等、自由轉變,苗族服飾由封閉、禁錮、標志轉向開放、自由、信仰急劇變遷[33]。“苗漢一家親”,在國家對少數民族相關政策的刺激下,苗族人民能夠在文化平等中與漢民族正常交往,平等享受教育、醫療等國家政策。通過文化互補,使觀念和概念相互滲透,鳳凰松桃式苗族服裝文化在傳統基礎上烙上現代化的痕跡,推動鳳凰松桃式苗族服裝向現代化前進。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白浆免费视频国产精品视频| 欧美爱爱网| 欧美一道本| 少妇精品在线| 91亚洲精选| 伊人久综合| 青草午夜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潮|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五月综合色婷婷| 国产九九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自在拍首页视频8| 日韩欧美高清视频| 亚洲成人精品在线| 婷婷伊人久久| 99久久亚洲精品影院| 亚洲精品天堂在线观看| 女同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毛片免 | 97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亚洲女人在线| 青草国产在线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97久久精品少妇| 青青热久麻豆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影视在线观看| 欧美α片免费观看| 凹凸精品免费精品视频| 日韩中文精品亚洲第三区| 国内自拍久第一页| 爆乳熟妇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区日韩专区免费系列| 视频二区国产精品职场同事| 欧美三级日韩三级| 四虎精品黑人视频| 狠狠躁天天躁夜夜躁婷婷| 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色在线| 国产精品网曝门免费视频| 青青久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久久成人免费| 欧美性爱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啪啪网| 婷婷中文在线| 伊人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在线| 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久久| 国产亚洲视频免费播放| 国产91熟女高潮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视频| 欧美国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亚洲侵犯无码网址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黄色小视频| 色婷婷成人| 国产精品hd在线播放| 91毛片网| 欧美激情,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色婷婷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系列第三区| 欧美不卡在线视频| 伊人91视频| 97青青青国产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va|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久操视频| 五月丁香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午夜性爽视频男人的天堂| 天堂成人av| 国产xxxxx免费视频| 无码中文字幕加勒比高清| 国产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微拍| 国产91透明丝袜美腿在线|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级片网址| 亚洲欧美h| 欧美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激情第一页| 亚洲男人天堂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