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鴻鵠
(江蘇省蘇州絲綢中等專業學校,江蘇 蘇州 215228)
江蘇省教育廳在2020年3月啟動了新一輪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工作,宗旨是把前一階段以就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轉換到提高學生的職業崗位能力和職業教學質量上來,使學校的人才培養定位和企業的人才需求定位一致。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辦好繼續教育,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大力提高國民素質,為我國新時代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明確了任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以提高職業崗位能力、以“加強基礎,淡化專業”為指導思想的“寬口徑,厚基礎,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近年來,由于我國勞動力成本越來越高,紡織服裝加工工廠不斷向成本更低的東南亞等國開始轉移,我國的人口紅利已不存在,作為一直以來的紡織消費國和生產國,很多企業都面臨著轉型和創新。中國的紡織服裝行業已經逐步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換,紡織行業要實現產業升級,提高整體水平,必須提高新技術以推動生產力,這就要求紡織行業注重技術的深層化和優勢化,使科技成果迅速向現實生產力的新舊動能轉化。基于這樣的背景,中等職業教育必然承擔著向企業輸送合格技術工人的重要責任,各個中職學校的紡織專業都在精心完善課程體系,力求使學生迅速適應職業崗位的需求。
要弄懂職業崗位能力,必須要理清楚兩個概念:一個是崗位能力,一個是職業能力。崗位能力是指通過學習、練習獲得的能夠完成崗位任務的能力,是指針對某一行業、某一工作職位提出的在職實際操作能力。職業能力是人們從事其職業的多種能力的綜合。
199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第一章第八條規定:“在我國實行學歷證書、培訓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國家實行勞動者在就業前或者上崗前接受必要的職業教育的制度。”2007年8月審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第四十四條強調:“國家依法發展職業教育,鼓勵開展職業培訓,促進勞動者提高職業技能,增強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
紡織專業的職業崗位能力要以紡織行業的市場需求和人的全面發展為設計框架,從行業發展、企業調研以及崗位要求入手,通過校際交流、專業課程討論和紡織行業專家、企業負責人的座談論證,把人才培養目標作為課程體系構建的依據,培養出符合企業需要、能夠勝任企業職業崗位要求的專業技術人才。職業教育要適應這種形勢的變化,勢必要對現有的課程體系進行改革。
(1)課程內容要體現時代性。在新形勢下,紡織行業的技術更新日新月異,產業更新換代的速度非常快,這不僅體現在設計理念上,專業技術設備也是如此。專業課程教學要緊跟形勢的發展,按照企業的要求,適時地調整教材和教學內容,使之與時代相結合,順應行業和時代的發展。
(2)要舍棄那些偏難、偏深及實用性不強的理論,善于并敢于將實用性和適應性強的專業知識運用到教學中,力求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用者有效。
要強調專業教學手段的多元化,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解脫出來。可以聘請行業專家來校講課,通過專家言傳身教,特別是傳授多年的從業經驗,能夠讓學生了解實際的生產流程和要求。也可以把教學內容帶入生產現場,在學校引入企業的現場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實際場景中有直觀的感受和認識,形成有效的教學效果,更好地促進理論與實踐的統一。課堂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學生課前做好預習,課間教師做好引導,設置以任務為驅動,隨時為學生答疑解惑,并運用各種“信息化”手段和現代仿真手法,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2002年《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強調,要“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專業技能、鉆研精神、務實精神、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培養一大批生產、服務第一線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應用人才。”從對現代紡織行業的調研來看,企業對畢業生要求很高。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是刻不容緩的,因為當今社會需要學生具備高素質、全方位的能力,現代化企業更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1]。針對這一標準,要加強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在日常授課中一定要注重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搜索獲取知識的能力,在校學習掌握的專業知識不僅要適應行業的當前需求,更要注重行業的未來應用。
這里所指的任務引領,是通過崗位任務,以工作任務為載體,通過一個完整的項目進行實踐教學種方法。就是在一個或幾個任務中包含所要學習的新知識,學生通過對所要完成的任務進行分析、討論,在老師的指導下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后通過完成任務,實現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在任務引領加工作過程中,任務的提出是最重要的。任務的提出要考慮綜合性,應該把學過的知識和將要學習的知識綜合進去,這樣學生既學到了新知識又復習了舊知識,同時也學會了綜合運用新舊知識,
以“任務引領加工作”過程為導向開發的課程模式,是根據任務的整個工作過程確定“學習領域”后,以學生為中心而設計的一種課程方案[2]。學生在工作中發現問題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通過獲得直接經驗來掌握知識,熟悉相關技能操作活動,在實踐中掌握知識、技能和技巧。
以主干教師為依托,充分發揮團隊每個教師的積極性,特別是要注重來自企業的兼職教師的意見,將企業的真實任務、工藝標準要求帶進課堂教學中,能夠與現代紡織行業的產業結構、企業工作崗位能力相對應。以“整體設計”和“單元設計”等形式,根據企業崗位的能力需求,對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計劃進行設計,將各個獨立、離散的知識點有機結合,不同課程的獨立知識點在工作的過程中得到糅合,做到“學以致用”[3]。
多元化產教融合是指職業學校根據所設專業,積極開辦專業產業,把產業與教學密切結合,相互支持,相互促進,把學校辦成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科技服務為一體的產業性經營實體,形成學校與企業渾然一體的辦學模式[4]。包括現代學徒制在內的新教學模式是產業與教育的深度合作,是院校為提高其人才培養質量而與行業企業開展的深度合作。
現代學徒制是在現代產業背景下,傳統的師帶徒教學模式與當今職業教育相結合的一種新型的教育模式。現代學徒制的特點是通過企業與學校的合作育人,實現產與教的深度融合,進而提升中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針對性、有效性和適應性。在培養模式上,采用師傅一對一帶學徒、學徒一對一帶學生的教學模式,學習效果由企業的資深師傅擔任對徒弟的綜合考核,企業師傅和學校教師共同評價教學效果。
企業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全過程,以企業為主體,確定人才培養目標,明確人才培養的規格定位,形成專業動態的調整機制。依據產業發展對職業崗位和人才規格需求的變化,修訂人才培養方案,調整專業課程設置及教學內容。建立專業人才共享機制,根據專業方向,設定由專業教師+企業專家組成的“雙專業負責人”制,為專業教學提供優質資源。
校企共建,培養一支“專兼結合”的雙師教學團隊。企業可以投入一定的資金支持學校專業教師的發展與進修培養,通過開展研修和教師下企業鍛煉,校企聯合培養骨干教師。以技術研發平臺和名師工作室為載體,提高教師社會服務能力,建設一支教學能力突出、實踐水平高超的紡織行業職業教學團隊。
專業教學模式的轉化和改革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講究科學依據,各項措施要落到實處,要根據行業的變化與時俱進。長期以來,紡織行業的人才供需中,人才供給側和人才需求側的矛盾較為突出,隨著經濟進入新常態的高質量發展階段,紡織行業正在進行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需要不斷思考和探索,勇于實踐,讓課程改革的步伐更好地適應時代、行業、企業以及學生的需求。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摸索、不斷實踐,才能找到適合的課程改革之路,才能提升教學水平,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