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鑫
(山東輕工職業學院 紡織服裝工程系,山東 淄博 255300)
《史記》和《漢書》中都有對于魯繡的記載,加強魯繡在高職院校中的教育對于魯繡的傳承和創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古時候,針線對于女子的重要性就好比文字對于詩人,魯繡作為齊魯地區的重要文化傳承,具有獨立的刺繡特色。從一針一線到整體搭配,魯繡都體現出了齊魯地區獨有的精神風貌,但是在現代科技盛行的今天,傳統文化逐漸沒落,即使是山東人,也有很大一部分人不了解魯繡,這充分說明了傳統文化正面臨沒落的危機。優秀的傳統文化不應當被遺忘,認識魯繡、傳承魯繡、認識魯繡文化、恪守魯繡精神是中華民族應當關注的重點。現代教育主要以學校教育為主,因此,加強魯繡和現代教育的融合尤為重要。
掌握魯繡的特點,深入理解魯繡精神,才能有效地將魯繡和現代教育相結合。在漫長的傳承與發展中,魯繡的藝術特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受不同時間、不同因素的影響,不斷推陳出新,但是整體來說,魯繡的圖案還是具有一定共性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魯繡的圖案取材于生活,內容豐富而且造型多樣,主要以現實生活中的花草魚蟲和飛禽走獸為主體,另外,也融入了文字、書法、繪畫和幾何圖形等元素[1]。在圖案和繪畫方面,主要采用魯繡傳統的散套針、搶針、齊針、打籽、納棉、辮繡、網繡、接針等針法進行展示,文字隨著識字人數的增多出現得更為頻繁,通過文字可以直白地表達祝福或其他含義。
魯繡的圖案具備顯著的民族風格,其中具象加抽象是常用的圖案組織形式。由于齊魯地區的人民一直尊崇嚴謹的智慧,因此,在抽象圖案上往往大開大合,采用直線方格和規矩的圖案進行描繪,而具象圖案則顯得自然流暢,直抒胸臆,追求直與曲、硬與軟、理智與情感的和諧統一。用于不同情境、場合的魯繡往往具備不同的紋樣,即使是同一刺繡的不同部位,圖案、用工也有所講究。所以有人說,只要看到魯繡的圖案,就基本能確定其用途。此外,魯繡還具備均勻規律、對稱呼應、富有節奏韻律的形式美。
魯繡的圖案也具備大開大合的特點。在選色上,魯繡喜歡用高純度的色相,比如大紅、大紫、深藍、黑色、桃紅還有天藍等就是魯繡常用的色彩,這使得魯繡從遠處看具有一種粗獷豪放的氣息,即魯繡的“遠看顏色近看花”的獨有說法[2]。
在色彩搭配上,魯繡喜歡利用給人強烈視覺沖擊的對比色進行搭配,讓繡品整體上呈現出開朗奔放的風格特色,其大膽的用色也讓魯繡繡品具備了無拘無束的豪放氣質。因此,從魯繡的圖案色彩可以感受到,齊魯地區人民對于生活的認識主要從直觀感覺入手,不拘細節但又注重對情感的理解,沒有所謂細膩情感的分析和轉變,有的是大徹大悟一般的深刻理解和極致體驗,能讓人感受到魯繡撲面而來的感情色彩。
魯繡圖案寓意豐富,主要通過象征、寓意、諧音等方法進行表達。比如在象征方面,用牡丹象征富貴、用石榴代表多子多福;在諧音方面,用鹿代表祿;在寓意方面,用梅蘭竹菊寓意個人高尚不屈的品格[3]。如果說魯繡的圖案是一張優美的畫,其寓意則凝聚了魯繡的精神,因此,在解讀魯繡圖案時,不僅應當注重表象,還要深入肌理。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越來越追求前沿的時尚,而以大紅大紫為基調的傳統魯繡在很多人眼里代表著落后和俗氣,這導致了很多人對傳統魯繡避而不談,人們對魯繡的錯誤認識成為了魯繡推廣的首要障礙。對此,高校首先應該開設相關的“魯繡鑒賞”課,通過展示魯繡的美,激發學生對魯繡的興趣。
在“魯繡鑒賞”課上,教師應當做好備課工作,選擇圖案優美、寓意深厚的魯繡作為課程的主要內容,在展示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分析魯繡的特點,總結其共性,再將其升華到對魯繡精神的理解。尤其是山東的高職院校教師,更應該結合本地特點,將魯繡的精神和當地的精神風貌進行結合,展開深入探討,加強學生對魯繡的認可,增強對傳承魯繡文化的責任意識。
在當下的教育過程中,吸引學生的課程往往是那些很“實在”的課程,也就是說,在生活中用得上的知識才最能吸引學生,而學習傳統刺繡確實是難以致用,因此,立足于挖掘魯繡的實用價值,以手工課為契機,讓學生切實了解魯繡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作用,從而進一步吸引學生學習魯繡文化。
在手工課開展上,可以以生活中實際存在的魯繡為切入點,讓學生了解魯繡的價值所在,比如在風景區常常出現的魯繡掛件,小巧精美,其市場價值從數十元到百元不等,教師可以以具體的掛件制作流程為課程內容,讓學生學習魯繡的相關刺繡工藝,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不斷地讓掛件升值,從源頭上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4]。總之,堅持落實“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育思想,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和能動性,激勵學生在手工制作過程中不斷進行交流和學習,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深入理解魯繡的魅力所在,從而將手工課的價值最大化。
當前,我國的傳統文化傳承和保護普遍面臨的難題是后繼無人,而學校在傳統文化課的開設方面面臨的難題是培養出的人才無處可去,這顯現出社會就業和學校教育的斷層問題。因此,高職院校在魯繡傳承與創新教學方面,可以通過結合特色工作室的銜接,打造一條可持續的、就業方向明確的教育路線[5]。
我國魯繡大師宋愛華一直致力于魯繡的傳承,開設了屬于自己的工作室,打造了一條集魯繡刺繡、管理、營銷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為了培養學生,宋愛華曾經多次進入高職院校進行宣講。對此,學校和社會工作室雙方可嘗試進行銜接教育。學校應立足于培養學生的文化素質和審美水平,培養學生最基礎的魯繡知識及技巧。工作室方面以實踐為主,對學生的魯繡相關知識進行深入教育,讓學生熟練掌握魯繡這門古老的手工技法,最終實現產教融合。
另外,我國山東省博物館和濟南魯繡坊也急需一批魯繡相關的專業人才,對此,高職院校可以結合企業訴求打造高職院校中的創新型魯繡專業課。通過聘請非物質文化遺產魯繡傳承人、工藝美術大師以及能工巧匠一同組成專兼結合的專業教學團隊,根據實際的魯繡產品生產流程,實現分段式課程教學,將傳統魯繡教育和現代設計進行融合,把傳統教師教授為主的課程轉變為交流互動的設計課程,充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進而將當今社會潮流和傳統文化進行融合[6]。摒棄傳統文化一成不變的理念,在堅持魯繡核心精神的前提下允許學生進行創新,打造一批懂設計、懂工藝、創新強、悟性高、上手快的優秀學生。目前,魯繡教學在魯繡大師宋愛華開設的工作室中已經得到了初步的成功實踐,可作為現代高職院校的魯繡教學和創新教育的重要參考經驗。
魯繡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魯繡不僅是某個人、某個學校的責任,更應是中華民族的責任。對此,我國政府一直積極鼓勵年輕人參與到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建設中,但實際上,在沒有任何幫扶措施的情況下,僅依靠熱愛無法培養出批量的魯繡文化繼承人,也無法凝聚足夠具有奉獻精神的教師團隊。因此,高職院校應當立足于傳承民族文化,努力爭取政策支持,盡力保障魯繡相關工作人員的基本生活,尤其是青年人的就業問題,讓其全身心投入傳統文化的傳承中。
在當下高職院校的教育中,魯繡往往僅以手工課的形式出現,在實際的推行中遇到了很多問題,比如基礎知識不足難以理解、學生動手能力差導致課堂時長緊張、因實用性不夠學生中途放棄等問題。因此,在高職院校中展開對魯繡的傳承和創新,還需要不斷地實踐和完善,努力吸納愿意學習和傳承魯繡的優秀人才。此外,社會方面還要給予魯繡傳承更多的支持,盡量將寶貴的民族文化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