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蘭
(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南通 226007)
“印花設計與分色”是江蘇省品牌專業“家用紡織品設計”的核心課程。本課程是校企合作聯合開發的一門跨學科領域的專業課,適用于產品設計、家紡設計、文創設計等多個專業方向。通過產教融合的課程改革與實踐,培養“會設計、精工藝、懂市場、會創意”的復合型印花設計人才[1]。
“印花設計與分色”的受眾群體既包括高職院校相關專業的在校生,也包括家紡設計師培訓的社會從業人員,其受眾量大、受眾面廣。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自成立家用紡織品設計專業以來便開設了“印花設計與分色”課程,其授課人數每學期為100余人,總計授課人數為“1 500余人”;每班的周課時為8學時,每學期96學時,總計授課課時數超過720學時。此外,“印花設計與分色”也是家用紡織品設計師的培訓課程之一,培訓基地是中國家用紡織品行業協會在江蘇南通設立的家紡技術培訓專業機構,在中國家紡行業協會的指導下,由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南通市總商會、南通市家紡行業聯合商會合作承辦,地點設立在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印花設計與分色”課程通過對家紡設計人員進行職業繼續教育,提高了他們的職業能力和水平。
“印花設計與分色”課程以培養復合型創新設計人才為理念和目標,通過線上學習、線下操作、隨堂練習和項目實踐講解印花圖案設計的方法及流程,使學生掌握主題靈感并得到相應技能,如印花花型設計技能、色彩分色表現技能、圖案配套搭配技能和整體家居軟裝技能。本課程以培養學生印花設計職業崗位知識和創新創業知識為知識目標;培養學生印花圖案設計的思維、創意、方法和技巧為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藝術修養、創新能力、滲透中國傳統技藝文化為藝術目標;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合作能力、工匠精神、科技意識、人文素養為素質目標。
“印花設計與分色”課程標準以國家職業標準和行業規范為準繩。該課程設置的依據是家用紡織品設計和產品藝術設計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培養目標、人才規格要求,結合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頒發的《家用紡織品設計師國家職業標準》,嚴格執行紡織品印染行業規范。課程還將“1+X”證書制度嵌入人才培養方案中,課程結束后即可參加初級家用紡織品設計師資格和國際商業美術師資格考試,考試通過后即可獲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真正實現“課證融通”。
經過多年的建設與改革,本課程教學資源齊備、資料種類豐富。常規的基礎教學資源如課程標準、課程大綱、授課教案、多媒體課件、教學計劃、練習題、參考書等,在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平臺建成省級在線開放課程“印花設計與分色”和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課程教學視頻配套資源。課程中還引入了中國傳統手工技藝扎染、蠟染、藍印花布等設計制作案例,向學習者滲透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理念。該課程還提供了虛擬仿真、在線搭配、VR體驗等沉浸式體驗,向學習者傳遞智能智造、“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產業發展趨勢。
本課程的教學設計是依據印花設計的實現步驟,按照由易到難的能力成長規律,結合現有的教學資源和條件,將市場上的主要產品以印花面料類型作為設計的任務。該課程從印花圖案實際生產的角度追隨工藝時間的軌跡,跨越設計空間的領域,聚焦設計與工藝,融合藝術與技術,集創意設計、技術實施與商務運營于一體,秉承“專業與文化交融、傳承與創新并舉”的教學理念,有序設置“入門篇”“手繪篇”“軟件篇”“應用篇”和“拓展篇”5大教學模塊。
本課程以“工作室+工作制”為成果導向,校企工作室和非遺傳承工作室中的實務項目為課程實施載體,將工作室核心項目貫穿于課程中不同的教學模塊,發揮校企“雙導師”的全方位、全過程的育人職能,將工作室項目實施與課程教學緊密結合,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通過具體的項目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以“工學交替”的方式(工作室制)實施課程教學,主張理論教學和工作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即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方式[2]。
本課程以真實的工作任務或產品為載體設計教學過程,引入真實行業和企業項目的教學案例。根據實踐專家訪談會的討論結果,針對印花圖案設計師崗位開展調研,擬定典型工作任務與工作流程,最終確定課程的實施方案。教學內容結合企業真實項目(實體項目或模擬項目)的工作任務展開,以項目工作引領情境學習,即強調藝術與工業的結合,理論教學與實踐訓練的融合,進而不斷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和整體創新能力。
本課程創新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教學模式,學校、企業、行業共享教學資源[3]。學校與企業深度合作,共建校園云學習平臺,實現教學資源跨時間、跨空間的最大共享。圍繞品牌專業“線上線下”雙育人教學平臺的建設目標,將課程教學與工作室研學、學生創業相結合,探索線上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使不同受眾極為便利地獲取所需資源。課程協同線下“家紡設計創意園”,形成線上接單(或發布)-線下設計-線上交付的實踐路徑,提升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使“印花設計與分色”課程在真正意義上實現“線上線下”的優勢互補和有機融合。
校企雙方形成專業共建、課程共擔、教材共編、師資共訓、基地共創、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模式,保障學生從學校到企業課程學習的連續性,實現人才培養的全程化。課程教學團隊基于校企融合,團隊成員包括學校專任教師和來自家紡行業、企業的兼職教師。任課教師具有優良的“雙師素質”,進而打造“雙跨界+雙能力”的雙師創新教學團隊,實施工作室校企“雙導師”制,實現了教師與設計師、教師與創業者的身份互換,并將課程與實際緊密結合,優化了課程體系。
課程教學將學生的作業變成作品,作品變為商品,最終產生商業價值,激發了學生參與企業商業項目的能動性和創新創業的熱情。先后建有一批印花花型研發中心和設計工作室,建立了開放協同的管理運行機制,不僅打造了學生眾創空間,將線上設計任務與線下課程項目任務結合,還打造了學生創意的“市場直通車”。課程教學將線上展示交流與線下招聘就業結合,實現了學生從創新實踐到創業嘗試的有機銜接,使創新創業教育得以常態化開展。
藝術設計類專業產教融合的教學不再是簡單的學習方式組合,而是在課程建設與改革的實踐中將理論知識與技能訓練、典型任務與企業項目、線上學習與線下實踐充分融合和互補。未來,基于產教融合的課程建設與改革也必將帶來教學模式與教學設計變革的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