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雨希
關鍵詞:后疫情;出版事業;實體文化產業;生產方式;閱讀習慣
從互聯網文化產業興起,到2020年遭遇新冠疫情,出版人和書店人一次次遭受打擊。一份在疫情下書體書店的調查報告顯示:參與抽樣調查的1021家實體書店中,有926家暫停營業,占比達90.7%,43.7%的書店表示上半年營業收入將下降50%以上。本文將圍繞出版行業的發展現狀進行探討。
疫情前國內出版業現狀。在2018年人民網發布的《2018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節選)》中顯示,2018年,全國出版、印刷和發行服務實現營業收入18687.5億元,較2017年增長3.1%;利潤總額1296.1億元。而對比《2015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中的數據可以發現,2015年我國發行、印刷、出版服務營業收入達到21655.92億元,利潤收入為1662.08億元,不論是營業收入還是利潤總額都高于2018年。我國傳統印印刷出版業正在逐漸萎縮。
唐飛在《出版行業發展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探討》指出,我國目前出版行業面臨著兩大難題:實體書店銷售依然蕭條以及出版內容同質化嚴重。人民網《2018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也有數據表明,2018年新版圖書品種下降,重印圖書品種與印數繼續保持較快增長。
在2019年,我在講座當中聽到有一位男同學在現場發言稱,中國的實體書定價虛高,一本不同版本的紅樓夢可以買到43元,遠超他的心理價位。同時,該名同學還指出,我國書店開辦咖啡館、精品店背棄書店傳統。唐飛指出,中國出版業中同質化嚴重,優質內容仍舊是出版業的稀缺資源,依靠圖書重印和中宣部帶領的主題出版實際上并不能真正盤活整個圖書市場。但對于圖書價格和書店經營方式轉變的指責實際上并不妥當。
疫情前國內書店經營狀況。在2010年前后,中國的傳統書店曾經面臨“倒閉潮”。“風入松”等一批知名書店紛紛倒閉,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實體書店也逐漸開始邊緣化。2011年中宣部、新聞出版總署、住房和城建建設部等一系列黨中央組織部分帶領傳統書店走向轉型。書店人積極自救,在堅守中求新轉變,努力適應時代需求,從社區書店到書吧、文化mall,傳統書店在2014年開始起死回生。數據顯示,截止至2014年年底,全國各類出版物發行單位、5000平方米以上大型書城都開始增長,而在2019年全國書店學習大會當中也有數據表明,2018年的實體書店業,圖書銷售依然占據大頭,書店人并沒有忘卻初心。
中國的圖書市場中的書價從來不是虛高而是虛低的,在美國一本小說的普通價格在10-15美元(折合人名幣約70.8-106.2元),在日本一本小說的普通價格是1800日元(折合人民幣約118.9元),在臺灣出版的書書價幾乎難以低于200元。只有在中國,你可以買到標價個位數的書,“88元10本”“賣一百減50”書價低并不總是能薄利多銷,中間壓縮的大量成本是由作家、譯者、出版人、書店人共同承擔的。
實體書店長時間待業,圖書線下消費空間遭滯組。中金易云大數據平臺顯示,2020年1月1日-3月1日,監測的5500余家實體書店銷售碼洋同比減少6.64億元,同比下滑43%;2月17-3月1日,檢測實體書店總銷售碼洋1.31億元,比去年同期下降近4.2億碼洋,日均銷售碼洋近920萬元,比去年同期3100萬碼洋,下滑近七成。
實體書店的長時間停業會對全年圖書銷售量產生一定影響,而圖書并非剛需產品,一部分消費者需求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實體書店的長時間停業,不可避免地會延遲甚至隔斷一段時間的圖書消費。[張志強,現代出版學[H].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3:1.]除此之外,電商物流也因疫情運行不暢,阻礙了線上圖書銷售。
疫情期間大型的交易貿易場所不能運營,國際與地區間交流和合作受阻,人員流通受到影響,正常的生產活動遭到阻礙。國內外各種大型書展均已取消或延期。由于疫情影響,進出口書籍情況也不容樂觀。與此同時,在生產環節當中的工作者都不能及時到位,印刷、編輯、排版等進度緩慢,書稿不能及時完成或者即使付印,即使完成印刷也會遇到眾多銷售困難。
線上閱讀,碎片化閱讀依然是主要趨勢。在疫情期間,生活必需品的重要性開始上升,有水電、食物,生活就能過的下去。紙質書成為一種奢侈,數字化逐漸常態化。在后疫情時代,人們的閱讀會更加數字化,在未來半年至一年的時間里,出版人也會更多的依賴線上進行出版營銷。[徐海.后疫情時代的出版.[J].南京大學出版研究所,江蘇南京210023]數字化閱讀因為這次的疫情的全球化而深化,電子閱讀在未來出版領域會成為更具權重的形態。線上閱讀、碎片化閱讀仍將是現代人們閱讀的主要方式。
疫情爆發了各種社會大思潮。根據人民論壇的文章,這次疫情之后各類思想蜂擁而至,互聯網上唇槍舌戰時有發生。自由主義、民粹主義、社群主義、無政府主義、反智主義、泛娛樂主義和女性主義的各種思潮都在各種場合爆發。[王燕文.社會思潮怎么看[H].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72-98]
面對后疫情時代如此多元的社會文化環境,應該向社會提供什么樣的出版物?輸送什么樣的精神養料?這值得所有出版人和書店人去思考、反思和行動。
注釋
[1]張志強,現代出版學[H].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3:1.
[2]徐海.后疫情時代的出版.[ J].南京大學出版研究所
[3]王燕文.社會思潮怎么看[H].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