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波
《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提出,到2022年,全民健康素養水平穩步提高;到2030年,全民健康素養水平大幅提升。大學生處于青年期,是由學校階段向社會階段過度的關鍵時期。大學生健康素養水平對他們乃至于下一代的健康觀念和衛生習慣的養成起重要作用。因此本文通過調查了解體育專業與其他專業學生健康素養現狀,有針對性的提高大學生尤其是體育專業學生的健康素養水平,為各級部門實現《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提供參考。
采取隨機整群抽樣的方法,從吉林師范大學大二學生中隨機抽取共250人,其中體育專業39人,其他專業211人。
1.2.1 文獻資料法
查閱了大量與健康素養有關的文獻、書籍等,并對與本研究有關的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分析,為本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1.2.2 問卷調查法
參考2014年全國居民健康素養調查問卷,結合院校實際情況對問卷內容進行適當的增減。
1.2.3 統計分析法
應用SPSS l8.0軟件分析數據,采用頻數和百分比進行描述性統
計分析;采用卡方檢驗比較計數資料的差異和Logistic回歸分析進行多因素分析。
根據調查可知:體育專業與非體育專業學生民族:以漢族為主分別占89.74%和88.63%;父親文化程度:以初中和高中高職中專為主,分別為64.10%和67.77%;母親文化程度:
以初中和高中高職中專為主,分別為69.13%和65.41%;居住地:體育專業以農村為主(46.15%),非體育專業以城市為主(45.5%)。

表1 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表2 調查對象健康素養水平情況
調查可知:體育專業學生健康素養具備率為51.28%,非體育專業學生健康素養具備率為37.91%,對比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其中基本知識和理念方面體育專業學生具備率為66.67%,非體育專業學生為56.87%,對比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健康生活方式和行為方面體育專業學生具備率為52.78%,非體育專業學生具備率為29.38%,對比具有顯著統計學差異(P<0.01);基本技能方面體育專業學生具備率為50%,非體育專業學生具備率為42.18%,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

表3 調查對象選修健康教育課程情況
調查可知:體育專業選修健康教育課程為71.79%,非體育專業學生選修健康教育課程的為27.96%。體育專業與非體育專業學生選修健康教育課程具有一定的差異性, 經過回歸分析,健康教育課程對學生健康素養水平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

表4 健康教育課程與健康素養的Logistic回歸分析
《國務院關于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指出:到2030年,全民健康素養水平大幅提升,健康生活方式基本普及,居民健康影響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地方高師院校學生的健康素養水平不僅影響自身的健康狀況,而且對以后從事教師職業的基本素質也有一定的影響。尤其是體育專業學生的健康素養水平直接決定將來從事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的質量。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吉林師范大學體育專業學生的健康素養總體水平優于其他專業,尤其是在基本知識和理論(P<0.05)及健康生活方式和行為上存在差異(P<0.01),但在基本技能上不存在差異,說明體育專業學生由于選修過健康教育課程,所以對基本知識和健康行為掌握較好,但是知曉和掌握健康知識和健康行為沒能真正及時的轉化為基本技能,健康知識是形成健康行為和良好生活習慣的基礎,大學生應該認識到健康知識學習的重要性。
從個人基本情況分析發現,母親的文化程度、生源地也是學生健康素養的影響因素,由于吉林師范大學的生源以吉林省為主,其中體育專業46.15%的學生來自農村,父母親文化程度不高、家庭經濟條件一般,因而農村學生在家庭接受的健康素養知識有限,根據調查可知更多的健康知識和理論應該來自大學里的健康教育課程。
因此建議地方高師院校應加強健康教育課程的開設,并通過多種渠道來宣傳健康素養知識和理論。并通過有效的方法讓學生充分地認識了解健康知識的重要性及實踐意義。并將健康教育的理論知識有效地轉化為實際技能。通過政府、社會、家庭、個人的共同努力,提高生活質量,為實現“健康中國”行動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