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靜 李蔚 郭雪佩 李楠



摘要: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根據高質量發展內涵,本文構建了包含6個一級指標和27個二級指標的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并以內蒙古自治區12個盟市2017年和2018年數據進行測算。結果表明,內蒙古12個盟市高質量發展整體呈波動上升趨勢,但各維度發展并不均衡,尤其表現在創新發展和共享發展上,成為制約高質量發展的短板。據此,本文期望為推動自治區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提供思路借鑒。
關鍵詞: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構建;應用
一、高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十九大以來,關于高質量評價已經逐步成為學界研究的熱點,但相關指標體系有的較為宏觀,適用丁整體評測或者省域之間的對比分析;有的較為復雜,需要采集大量數據進行測算。為開展自治區內城市問的對比分析,本文在現有的研究基礎上構建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以提高地區問比較的科學性與效率。
(一)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的指標選取
為選取科學、合理、快捷的評價指標,本文使用列舉法,結合《2019年度盟市、自治區直屬單位績效考核指標》與其他省份所使用的指標進行歸納,優先選用共同使用的評價指標,圍繞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打好“三大攻堅戰”、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構建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
在指導實踐上,多個省份先后11臺覆蓋省內(市、區)的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對各級政府的工作績效進行綜合評價,有效推動了相關工作,具備較強的借鑒意義。如江蘇、浙江、湖南都圍繞高質量發展內涵出臺了評價體系。本文立足于前續省份的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尋找各省評價體系的“最大公約數”,綜合考慮數據的可得性和評價的科學性,盡量精簡指數梳理,抓住核心指標,構建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
在準確把握高質量發展科學內涵的基礎上,為反映內蒙古高質量發展情況,根據新發展理念,按照客觀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原則,設立了綜合質效、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等6個模塊27項指標,第一個模塊指標反映經濟提質增效,后五個模塊指標分別對應五大發展理念要求。27項指標中,正向指標23項,逆向指標4項。
綜合質效中,從經濟發展水平、生產效率、經濟運行質態、產業結構、民營經濟及防范政府性債務風險等反映經濟的進展和成效,共設置7項指標;創新發展中,從投入和產出角度共設置4項指標來反映科技創新的成效;協調發展中,從區域和城鄉統籌、產業及需求結構等方面選取4項指標來反映協調發展成果;綠色發展中,從能源資源消耗、污染治理、生態保護和垃圾處理等方面反映資源能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改善等情況,共設置5項指標;開放發展中,受限于對外貿易規模小及指標少等原因,故選取2項指標來反映開放程度的進展和成效;共享發展中,從收入、就業、養老、教育、衛生情況等方面來反映人民群眾共享經濟發展成果的程度,共設置5項指標(以上指標見表2)。
(二)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權重的計算
為避免主觀賦權方法的隨意性對評價結果的準確性造成影響,本文采用熵值法來確定權重。熵值法是根據指標變異性的大小來確定客觀權重,將各指標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進而計算各個指標的信息熵,信息熵越小,表明指標值的變異程度越大,權重越大。
建立評價體系之后,采用加權百分數法來對數據進行處理,并運用熵值法來確定權重系數以及用加權平均法來得到綜合得分。評估過程如下:
第1步:建立初始指標矩陣。假設有n個樣本城市,有m項衡量指標,分別用S={s1,s2…,sn),T={t1,t2…tm)
表示,由此得到如下初始指標矩陣:
第2步:各指標的無量綱化處理,即去除各個指標的量綱。對初始指標矩陣X*進行去量綱處理,得到無最綱化的矩陣Y*
正向指標數據規范化公式:
逆向指標數據規范化公式式:
第3步:確定權重系數
計算第j項指標的熵值
計算信息熵冗余度
dj=1-ej
計算第j項指標的權重
第4步:用加權平均法計算綜合得分。將矩陣Y*分別乘以對應的權重,從而得到一個總的指標值,以此作為盟市的高質量發展指數。
通過以上公式,運用2018年原始數據計算出每個指標的權重,由表2可知,全區12個盟市在綜合質效和共享發展中變異程度較大,因此在指標體系中所占權重較大。
二、內蒙古自治區高質量發展水平測算
借鑒《中國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報告》中的監測方法,用上述方法得到的各指標權重對規范化處理后的矩陣各行數據賦權加總,分別得到六個維度及整體高質量的最終得分,結果如表3。
(一)內蒙古高質量發展各維度評價結果及分析
綜合質效。根據結果分析,12個盟市綜合質效評價得分最高為0.1209(鄂爾多斯市),最低為0.0320(興安盟),相差0.0889,表明內蒙古自治區綜合質效地區間差異較大。具體來看,12個盟市高于0.12的盟市只有鄂爾多斯市;其次為包頭市、烏海市、阿拉善盟、呼和浩特市;評價指標值位于0.07與0.08之間的盟市分別是赤峰市、呼倫貝市、錫林郭勒盟;其余盟市綜合質效指標值均位于0.07以下。究其原因,以呼包鄂為代表的西部地區依托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率先發展,成為自治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區域。而以呼倫貝爾市、興安盟等地為代表的東部地區發展緩慢,區域內經濟發展水平較低。
創新發展。包頭市科技創新評價指標值0.1944位于全區第一位,主要得益于包頭市工業企業較多,同時也是自治區裝備制造業的重要產業基地,對R&D經費的投入較大,根據原始資料分析,連續多年包頭市R&D占GDP比重都位居12個盟市首位。12個盟市中最低值為興安盟。全區有三分之一的盟市指標值低于0.04。由圖1可見,在創新發展上,各地區間差異性顯著,是制約內蒙古高質量發展的短板。
協調發展。烏海市協調發展評價指標值為0.0753,位居12個盟市首位,主要源于烏海市城鎮化率較高且該指標所占權重較高(見表2)。對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指標,12個盟市中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最大為烏蘭察布市,且烏蘭察布市在協調發展維度下評價指標值排名最后,比12個盟市均值(0.0473)低0.0307。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而內蒙古空間尺度大,各優勢要素之間難以建立起密切關聯,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已經成為制約內蒙古高質量發展的主要障礙。
綠色發展。2018年內蒙古自治區綠色發展評價指標值高于平均值僅有5個盟市,且都為東部盟市,從區域來看,在綠色發展上,東部要優于西部,主要原因西部區城市第二產業相對發達且比重較大,工業能耗、廢氣及污水排放量明顯高于其他盟市。綠色發展受資源稟賦和所處發展階段等因素影響,全區經濟增長對資源的依賴程度仍然較高,產業結構重型化特征突出。
開放發展。2018年內蒙古自治區12個盟市開放發展評價指標均值為0.0250,總體處于相對較低的位置。巴彥淖爾市開放發展指數遠高于位于第二的阿拉善盟,究其原因主要是巴彥淖爾市甘其毛都和阿拉善盟策克口岸與滿洲里、二連浩特為自治區四大出入境口岸。而這兩個口岸又是常年對蒙開放的陸路口岸,是我國進口蒙煤的主要通道,近年來,隨著環保、安全生產、去產能等政策持續發力,國內煤炭市場供需緊張,而蒙煤具有價格低、低硫、高熱值等特點,在國內形成了穩定的市場。其次是呼倫貝爾市和興安盟,其余盟市均低于開放發展評價指標值平均值。總體來看,內蒙古12盟市對外貿易規模偏小,對外依存度偏低,對外貿易地區間差異大。
共享發展。阿拉善盟共享發展評價指標值為0.1186位居12盟市之首,主要源于阿拉善盟地廣人稀,人均公共服務設施值較高。其次是烏蘭察布市,近年來,烏蘭察布市在滿足多樣化、多層次養老服務需求上下功夫,放開養老市場,不斷推進養老服務事業發展。除以上2盟市及鄂爾多斯市和呼和浩特市之外,其余盟市均低于12個盟市平均共享發展指標值,由圖1可見,內蒙古自治區12個盟市人民共享發展水平地區間差異較大。
(二)12個盟市高質量發展綜合水平
2018年內蒙古自治區12盟市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測算結果如圖2所示,可發現內蒙古自治區高質量發展綜合水平分布于0.2249-0.5095。其中評價指標值最高為鄂爾多斯市,最低為興安盟。12盟市平均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值為0.3665,表明2018年內蒙古高質量發展綜合水平指標值整體較低,不同盟市問存在較為明顯的空間差異。根據指標值高低情況可以將12盟市分為三個梯隊:第一梯隊指標值大于等于0.4860,包含鄂爾多斯市、呼和浩特市、包頭市;第二梯隊指標值居于0.3665-0.4860之間,包含烏海市和阿拉善盟;第二梯隊指標值為低于平均值0.3665,為其余7盟市。
內蒙古自治區高質量發展第一梯隊作為經濟發展的領頭城市,三者在高質量發展綜合水平排名靠前,表明在經濟建設過程中重視經濟增長的同時,也重視高質量發展水平的提升。第二梯隊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值居于中間水平,表明經濟發展過程中應對高質量發展給予重視,由表3可知,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要注重綠色發展。第三梯隊中,高質量發展綜合指標值靠后,表明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生產效率較低,科技創新能力不足所致。
為進一步分析內蒙古自治區高質量發展綜合水平的進展和成效,本文用2017年相同指標的原始數據計算出權重,得出2017年綜合指標值與2018年進行對比,詳見圖3。與2017年相比,2018年內蒙古自治區9盟市在高質量發展上均有所提升,只有3盟市有下降趨勢。從區域來看,西部盟市高質量發展綜合水平高于東部盟市,存在不均衡性特征。
三、結論
本文深刻把握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立足于自治區實際和階段性特征,把高質量發展任務具體化、指標化,構建出內蒙古自治區高質量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
主要得到以下結論:從綜合質效、創新發展等六大維度來看,不同盟市具有不同的經濟高質量發展維度優勢;具體表現在鄂爾多斯市、包頭市和烏海市綜合質效較優;包頭市、呼和浩特市、鄂爾多斯市創新發展水平較高;烏海市和呼倫貝爾市協調發展排名靠前;興安盟和呼倫貝爾綠色發展較好;巴彥淖爾市和阿拉善盟開放發展較強;阿拉善盟和烏蘭察布市共享發展位居前位。從綜合水平來看,內蒙古自治區高質量發展水平整體偏低,平均得分僅為0.366,且整體呈現“西部高、東部低”的區域特征。因此,只有針對影響內蒙古高質量發展所存在的問題精準施策,才能有效提高高質量發展成效。
參考文獻:
[1]克勞斯比.質量免費-確定質量的藝術[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2]金碚.“關于高質量發展”的經濟學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8,(4).
[3]陳川,許偉.以人民為中心的高質量發展理論內涵[J].宏觀經濟管理,2020,(3).
[4]趙劍波,史丹,鄧洲.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研究[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9,40(11).
[5]呂薇.探索體現高質量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J].中國人大,2018,(11).
[6]許永兵,羅鵬,張月.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構建及測度一一以河北省為例[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4(03).
[7]王文勝,宋家輝.浙江省開放型經濟指標體系及評價研究[J].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5(6).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統計局)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