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霄健 李靜蕾
摘要:為了更好地研究當前我國社會的婦女離婚問題,本文選擇從家庭婚姻關系轉變的視角來分析這一問題發生演變的歷史過程、內在性質和主要特征。經調查研究發現,川北地區的家庭婚姻關系在社會轉型過程中實現了從“父母包辦”到“法律保障”再到“自主選擇”的階段性變遷,而發生這一變遷的實質是婚姻性質的轉變,這其中就暴露出了當地一些新的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而這些社會問題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到他們婚姻關系的和諧和下一代婚姻家庭的組建。
關鍵詞:家庭婚姻關系 婦女離婚問題 社會關系 婚姻性質
一、問題的提出
在社會轉型期,我國各種社會問題不斷突顯,各種社會矛盾不斷被激化,這些因素會對家庭婚姻關系產生影響。婚姻關系的轉變不僅意味著人們的婚姻觀、家庭關系等發生了標志性的改變,而且還象征著不同歷史時期婚姻性質的轉變。為了更好地研究當前我國社會的婦女離婚問題,本文選擇從家庭婚姻關系轉變的視角來分析這一問題演變的歷史過程和發展現狀,并采用抽樣的方式選擇一定量的調查樣本,針對川北地區的離婚群體進行了問卷調查和實地訪談。通過描述川北地區婦女離婚現狀,來進一步分析發生這一現象的實質。該研究對于強化婦女婚姻家庭權利的保障意識、正確地了解并認識婦女自身權利維護的主體意識以及進一步分析婦女離婚問題產生的深層原因和引發的社會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二、川北地區婚姻關系性質的轉變
川北地區婚姻關系的轉變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也不是單維的發展趨向,而是由“父母包辦”到“法律保障”再到“自主選擇”的漸變性角色地位的轉變。而發生這一社會現象轉變的實質是社會轉型給家庭成員帶來的社會化和個性化影響的結果。一般意義上,家庭關系和婚姻關系的建構都離不開社會制度的變遷。因此,川北地區的婚姻關系的性質從建國前到現在發生了深刻性的轉變。
(一)1949年建國以前:父母包辦性質的婚姻
在1949年建國以前,川北地區的婚姻性質是一種“自上而下”式的具有包辦性質的婚姻,這種婚姻關系集中體現了男女地位的不平等。男性在家庭里往往是“一家之主”的角色,而女性在婚姻關系中則缺乏主動權,更多的是處于被動的接受地位。與此同時,受傳統社會男尊女卑觀念的影響,女性在家庭關系中也缺乏自主性,在家庭生活中往往飽受折磨,在家庭婚姻關系中離婚的選擇權也基本由男性掌握。
(二)1950年建國初期:法律保障性質的婚姻
1950年4月13日,我國《婚姻法》的正式實施是新中國進行婚姻家庭制度改革的一項重大工程和任務。當時《婚姻法》的兩個目標是:打倒舊的封建家庭、促進婦女的發展。在《婚姻法》頒布后,川北區黨委、政府、婦女聯合會及各群眾團體都非常重視這一法律制度的實施。由此,宣傳與貫徹《婚姻法》成為當時川北地區政府抓的一項重要工作。
(三)1978年改革開放后:自主選擇性質的婚姻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極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得以進一步解放,家庭婚姻關系逐漸發生了嬗變。中國婦女經歷了一個從地位不平等到平等、從家庭走向社會、從社會解放到個體自我意識覺醒的過程。改革開放以后,川北地區的婚姻關系也隨著這一社會背景發生了深刻的轉變。其中,自主選擇的婚姻觀是一種新型婚姻關系的建構。
具體表現為:其一,婚姻觀念的多樣化。婚姻的政治色彩日益淡化和消退,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觀日益成為新一代人的選擇價值取向,從而實現了一種婚姻以自身為目的,而非達成任何外在目的的手段。與此同時,人們更加關注人品秉性、價值觀念、外貌財力等因素在家庭婚姻關系中的作用。其二,男女社會地位日趨平等化。在自信、自尊、自立、自強等觀念深入女性心理的同時,社會各界也尊重并支持女性對于全面發展、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個性化追求。在該過程中,婚姻雙方也看重彼此的人格、個性并維護對方的尊嚴與利益,也把理解對方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作為維系夫妻感情的重要依據。因此,在該階段女性的社會地位較之以往有了質的飛躍和轉變。這種自主選擇式的婚姻關系是婦女個體的普遍個性化和社會化綜合作用的結果。
三、川北地區婚姻家庭關系的現狀
隨著社會的轉型,川北地區在思想文化領域、經濟發展領域都發生了重大的轉變。基于這種轉變,當地的婚姻家庭關系也隨之呈現出新的特點和發展規律。其中,近幾年來當地的離婚現象逐漸普遍化,離婚對于當地的新一代年輕人來說已經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經調查發現,在不同的年齡階段、不同的職業類別群體中都存在著離婚現象。而且基于這一發展趨勢,離婚問題在短時間內爆發出了一些極端的社會問題,特別是在離婚問題上婦女維權問題顯得尤為突出。
(一)離婚現象普遍化
經調查研究發現,川北地區當前離婚現象在某些職業和年齡階段出現的頻次較高。但總體來看,離婚人口涉及到不同的職業、不同的年齡階段。在對川北地區部分人口的問卷調查中,發現不同年齡段的人都存有離婚現象,但八零后群體占據了主要的部分,他們幾乎是不同年齡階段離婚人口的二分之一。九零后群體僅次于八零后群體,而七零后群體離婚現象則不突出,六零后群體的離婚現象甚少。
(二)離婚原因的復雜化
當前川北地區離婚問題日漸嚴峻,而且在離婚原因方面呈現出極其復雜化的特征。根據問卷調查獲得的相關信息,發現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離婚觀念世俗化。離婚率持續上升,離婚成為當地的普遍現象,離婚甚至已經成為習以為常的事情。這使得當地的社會風氣發生了改變,當地人對離婚的敏感性逐漸降低,離婚底線不斷下降,越來越多的人在婚姻方面遇到問題和障礙時輕易地選擇離婚或退出家庭,離婚已逐漸成為當地年輕人對待婚姻的一種態度。
其二,女性群體的獨立生活能力和意識在逐漸提高。現實生活中的個體是存在“有限性”的,這種“有限性”一方面表現在人的理性是一種“有限的理性”;另一方面,由于所生存的環境的復雜性和非確定性,個人對自身行為的收益與成本的計算能力的有限性。但“有限理性”并不等于沒有理性,經調查發現,對于離婚的成本與收益,當地女性會做出自己的客觀衡量和評判。這是因為在社會轉型時期,經濟迅速發展、思想不斷解放,當地女性對職場的發展愈加重視,事業日益蓬勃發展,隨之而來的經濟實力的大幅上漲使得當地女性對男性依附程度降低。加之現代川北地區女性的獨立生活能力也較強,使得離婚代價越來越小,一旦出現關系不和,該群體就容易選擇離婚。
其三,社會關系和社會觀念的轉變。傳統家庭在撫養、醫療和教育子女方面的功能逐漸被專門的社會機構和社會群體所取代。經調查研究發現,川北地區的很多單親媽媽都有自己的社交圈,日常生活井井有條、井然有序,形成了較為固定規范的生活模式和生活習慣。常態化、規范化的生活模式使得這部分女性對于離婚有了一定的心理預期,從而導致其對離婚問題的畏懼感不足。
(三)離婚問題中婦女問題突顯
經調查發現,在當地家庭離婚問題中,婦女問題尤為突顯。
首先,女性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較多。其一,社會對于女性要求過高,女性在拼搏自己事業、追求精神獨立的同時又要承擔過高的家庭期望。比如:她們需要扮演萬能的妻子、和藹的母親、孝順的女兒等不同的社會角色;在家務勞動上妻子較之丈夫會承擔過多的家庭責任,主要表現在對孩子的撫養教育和贍養雙方父母方面。其二,“工作-家庭”文化會對員工的工作-家庭增益產生影響。女性在職場中面對各種工作壓力,男性較之女性更占有優勢。女性會因其生理特點以及社會普遍認同的“承擔更多家庭責任”等偏見性因素而錯失工作良機。部分用人單位甚至在招聘時就直接將女性排除在外,從而形成性別歧視的惡性循環。其三,女性在離婚之后,社會對離婚女性的議論較多,許多離婚的女性很難再婚,尤其是帶著孩子的離婚女性。因此,離過婚的女性很難迎接新的愛情,這使得離婚女性也難以在短時間內建立新的感情基礎。
其次,女性的社會關注和社會保障不夠。經研究發現,在婚姻中,女性的情感需求通常得不到滿足。通常女性較之男性承擔著更高的職業風險,其職業保障不足,很多女性面臨著被裁員的威脅,女性會因性別、家庭處于弱勢地位而感到自卑和無助。
四、結語
經研究發現,川北地區的家庭婚姻關系在社會轉型過程中實現了從“父母包辦”到“法律保障”再到“自主選擇”的階段性變遷,而發生這一變遷的實質是婚姻性質的轉變,即由“傳統型的權威統治”到“法治理念的貫徹”再到“個性化的追求與解放”。發生這一轉變有其特定的社會歷史根源。值得關注的是,在這一婚姻性質的轉變中也暴露出了當地一些新的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在社會現象方面集中表現為:離婚原因復雜化、離婚現象普遍化、離婚問題中婦女問題尤為突出。川北地區婚姻家庭關系性質的轉變問題也集中反映了當前我國婚姻領域的性別分層、角色轉換、婚姻觀念、女權主義和個性化追求興起等社會現象。
參考文獻:
[1][法]朱麗婭·克里斯蒂娃著,趙靚譯.中國婦女[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0:121.
[2]劉維芳.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當代中國婦女史研究述評[J].中共黨史研究,2018,(8):104.
[3]陸心宇.論婚姻中尊重與愛的關系——以康德、黑格爾與克爾凱郭爾為參照[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60(5):40.
[4]林川,青松.1997-2012年中國大陸“離婚原因”研究述評[J].人口與發展,2012,18(6):77.
[5]卞紀蘭,林忠,王瑞林.工作-家庭文化對員工工作-家庭增益影響的研究[J].統計與決策,2016,(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