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鋒
【內容摘要】教育是一個民族的希望,進入新世紀以來,對于教育也提出了不一樣的要求,新的課程標準對于語文這門學科的基本性質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在規定中指出:“語文學科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源于生活,同時生活也離不開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所以對于現在的學科來說,構建學科核心素養是十分重要的。就以初中語文學科來說,如果想讓語文這門學科得到快速發展,我們需要對學科素養的構建提出更深層次的要求,這樣也是促進了對教育體制改革。然而如何去理解學科的素養,并將它很好地去融入到初中語文課堂中,是當前老師所要解決的問題。接下來我們將以初中語文學科為例,探討如何教師課核心素養與活動課堂相結合。
【關鍵詞】人文素養 初中語文 教學組織策略
對于初中語文這門學科來說,它的核心素養就是人文精神,而老師就要通過加強自身的文化素質以及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來提高初中生對語文這門學科的核心素養的理解和認識,這樣才能讓他們充分理解語文這門學科,從而使個人素質得到全面提升,除此之外,還可以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所以老師就需要不斷的積極探索,將核心素養很好的與初中語文學科活動課堂相結合。
一、語文教學中培育學生人文素養
1.依托教材內容,挖掘人文內涵
學生在進行學習的過程中,最基本的還是源于教材,語文教材中有大量的課文是來自于優秀的文學作品,并且富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以及時代氣息,尤其是我國歷史文化悠久,所傳承下來的文化底蘊十分濃厚,教師要依托教材,首先是激發同學們對于課文內容的感想,讓他們通過閱讀文章來理解文章內容以及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其次再充分發掘學生對于課文中人文素養的深厚價值。針對這一教學要求,教師首先要重視閱讀教學,正視閱讀教學對于語文這門學科學習的重要性,其次再規范對學生閱讀的教學方法,在以往的閱讀教學中,由于許多教師不重視閱讀教學,從而也導致許多學生認為閱讀課文過于枯燥,尤其是當要閱讀一篇篇幅較長的課文時,大部分同學往往是選擇囫圇吞棗地略讀,甚至還有一小部分同學根本不讀。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同學即便是讀完了課文,卻不懂課文中所講了什么內容,作者要通過課文表達什么情感。因此,為了避免學生不進行閱讀的行為,教師可以先針對課文中的內容提幾個有關于課文內容的問題,讓同學們通過閱讀課外尋找答案,然后再引導學生通過默讀的方式進行閱讀,并且在默讀的時候不僅僅要做的是閱讀文章,還要在閱讀時進行思考文章,產生自己的理解,找到問題的答案。為了使學生開始思考文章,教師可以先針對文章內容進行提問,再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從文章中找出答案,如在學習《藤野先生》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在國家遭受侵犯的年代,魯迅先生作為一個中國人來到日本,藤野先生是將他看作自己的什么人來對待,并且魯迅先生與藤野先生之間具有哪幾種人際關系,在提問完這些問題以后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并在文中認為是答案的位置進行標記,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學生可以感受到辛亥革命時期,中國青年為了探索國家出路做出的不懈努力[1]。除此之外,還可以讓同學們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對文章的各個部分進行劃分,并在課文旁做出批注,解釋為什么要這樣劃分課文。再如在學習《論語十則》的時候,這是一節與《論語》中的內容有關的教學內容,在這節課當中我們需要讓學生首先理解這十則論語語錄的意思,其次通過學習后讓同學們明白儒家文化帶給我們生活中的影響,了解到孔子在中國文化史上獨特的地位。這樣一篇篇優美的文章,教師要做的不僅僅是講授其中的內容,還要用心去發掘其中的人文精神并傳授給學生,漸漸去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培養出美好的品質以及高尚的人格。
2.找準教學方式,貫徹人文精神
國家發布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十分重要的授課內容就是進行教學實踐,要將學生對于所學文章、古詩詞帶給他們的感受、體驗以及理解表達出來。學習語文這門學科和學習數學等其他理科科目不同,數學得到的是一個確切且唯一的結果,且數學教學追求的是用多種方式求得唯一一個解,而學習語文這門學科是針對一篇文章中同一個問題產生不同的答案,這些答案都是來自于不同思想的結果或者是一個人在不同時期所產生的不同感想。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班級人數合理設置討論小組,討論小組中的成員學習成績必須包含各個層次,使每個小組之間在學習上趨于均衡。在學生閱讀完文章以后首先讓同學們根據文章內容進行獨自理解,并且在理解的過程中要鼓勵他們在書中空白處留下對于文章的感想,在進行完獨自學習的環節后再讓學生在組內進行討論、各抒己見,這一集思廣益的過程便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升的過程,在討論中同學們不斷產生自己的理解,并通過傾聽小組內其他成員的發言進行更深層次地感悟。除此之外這種教學方法,還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學生語文素養,增加學生的語文知識,讓學生更好的把握學習的要點。比如說在學習《七顆鉆石》這一篇文章時,在同學們進行自主學習后,就可以組織學生在組內進行討論,其中討論的話題可以由教師來指定,以確保組內討論的價值,比如針對這篇課文當中所講的內容,如何將文章進行分段,文章所要給讀者的啟示。除此之外,還可以指導學生將課文改編成舞臺劇,使其理解課文所表達的人文內涵。讓學生在自主、開放的活動中獲得人文精神[2]。
3.加強情境建設,充分解放學生天性
當前隨著新教改的層層深入,在新教改中要求教師要改變以往的課堂主導性,現階段的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者,引導同學們進行學習。其中,對于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是基于師生平等的教學基礎,在日常的教學中可以鋪設具體場景進行教學,這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促使同學們積極思考,來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在具體的場景中進行學習文化素養,學生可以獲得更好的體驗,將自己的認知與內心情感進行結合,來使自己進行解放,提高自己的能力,把自己的語文素養更上一個臺階。對于語文這門具有極強討論性且需要學生對生活進行感悟的學科來說,學生在課余時間,不只是需要進行大量的作業練習來鞏固所學知識內容,還可以參加一些集體活動,不斷地去提升學生對于社會的責任感,感悟生活、社會,這樣可以增強學生的公共參與度。比如說,當清明節或者是國家公祭日時我會帶領學生去當地的烈士陵園,緬懷先烈的同時,為同學們講解過去的歷史,讓同學們去了解戰爭年代的殘酷斗爭以及無數仁人志士、英雄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最后驅除敵寇,在經過我的講解后,同學們內心深處會產生強烈的感謝,激發他們的愛國之情同時,也會使他們更加珍惜現在的美好的生活,會好好學習去回報革命先烈對我們做出的貢獻;應有的時候也會帶學生去一些當地的希望小學,通過學生幫助那里的學生來使得他們認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感。也可以進行學生的課外閱讀,比如說可以指導學生進行閱讀《安徒生童話》,學生掌握的不僅僅是童話這種文學體裁,更多的是學習到了童話故事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可以不斷地完善自己的人格,從而去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優秀的文學經典對于學生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可以是他們更好的去理解社會、時代以及人生的意義,讓學生的人文素養在閱讀中有了極大的提高[3]。
結束語
對于學生初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這是需要長時間的不斷訓練,長期的努力才能達到這一目標。其次,在這一段時間中,教師也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和對初中語文這門學科的理解。適應時代變化,根據實際的教學對象、教學情況,不斷改進初中語文這門學科的教學方式,讓初中語文培養成個性化課堂。不斷借鑒和打造各種形式的教學模式,吸引學生加入到課堂學習當中。只有讓學生們充分理解了初中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才能讓中國文化得到很好的傳承。
【參考文獻】
[1]舒惠娟.中職語文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D].浙江工業大學,2016.
[2]李莉.初中初任語文教師專業成長的敘事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3.
[3]陳淑娥.語文個性化教學提高初中生人文素養[J].學周刊,2017,30:97-98.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平潮鎮新壩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