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響
〔內容提要〕在涉外網絡人格侵權的問題上,各國為了平衡言論自由與人格權保護間的權益,對于法律適用規則的規定不盡相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以下簡稱《法律適用法》)第46條規定了涉外網絡人格侵權法律適用規則。但由于法律規范單一以及網絡的特殊性,使得司法實踐中對此類案件的解決存在很多障礙和風險。本文探析了網絡人格侵權法律適用規則,并提出法律適用的具體建議。
〔關鍵詞〕涉外 網絡 人格侵權
網絡時代,如何在平衡言論自由與人格權保護間的權益中確立符合以媒體方式侵害人格權的法律規范,是各國國際私法立法與實踐中不可忽視的重要議題。
一、我國涉外網絡人格侵權法律適用規則的特點
從當前各國立法情況看,規定以網絡或其他類似方式侵害人格權沖突規范的國家并不是很普遍,其中采用的適用規則屬人法、允許被侵權人有限地選擇法律、最密切聯系原則、適用侵權行為地法等。我國《法律適用法》第46條規定網絡或者采用其他方式侵害人格權的適用屬人法,即受害人經常居所地法原則。該法律適用規則的特點如下:一是符合國際社會的普遍做法。因為有關自然人的身份、能力等方面的法律關系深受一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地理位置、自然環境乃至宗教信仰的影響,所以只有適用當事人的屬人法才是最為合理的(高宏貴,2016)。二是原告人格權受侵害之地通常會結合其經常居所地的法律,認定損害結果發生地,也就是原告的經常居所地。因為原告的經常居所是原告生活的中心,原告的人格權在其居所有被保護的必要。三是體現我國“有利于弱者”的立法理念和以人為本、關注人格權的立法精神。
二、我國涉外網絡人格侵權法律適用規則存在的問題
1.法律條文規定不明確。從法律條文的字面解釋上看,“通過網絡或者其他方式”侵害人格權的行為,但是其他方式具體指向什么并沒有明確規定,在司法實踐中出現認定不統一的困境。從侵權客體的內容上看,第46條列舉了“姓名權、名譽權、隱私權等”不完全列舉方式,對于侵權客體的具體內容沒有明確規定。
2.是否允許當事人協議選擇法律規定不明確。對網絡人格侵權案件發生后,當事人之間是否可以選擇法律,在司法與實踐中存在沖突。司法實踐中,根據筆者搜集的不完全案件統計,第46條的規定并不排除當事人協議選擇適用法律的效力。如廣州顏珀坊化妝品有限公司、陳喬恩肖像權糾紛案{(2020)粵01民終13547號}。廣東華創鑫材實業有限公司、鐘漢良肖像權糾紛、姓名權糾紛案{(2020)粵01民終5981號}都允許當事人選擇法律。《法律適用法》第3條的規定當事人可以依照法律規定明示選擇涉外民事關系適用的法律,這可以理解為法律允許涉外關系中的當事人意思自治選擇法律。但是從《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6條的規定看,并不對分則的法律適用直接發生作用,導致司法實踐與法律解釋存在沖突,這種司法解釋的方式對司法實踐產生了妨礙效果。
3.人格權利保護與言論自由保護之間利益失衡的風險。從沖突規范的選擇上看,以被侵權人經常居所地作為涉外侵害人格權的準據法,雖然體現了我國《法律適用法》保護弱者利益的立法目的,但是只采用單一的沖突規范會忽略對侵權行為人言論自由的保護,使得人格權利保護與言論自由保護之間的利益失衡。事實上,行為人一般難以預知自己所實施的符合本國法的行為對他國公民構成侵權,無法事先避免該侵權行為的發生。眾所周知,法的遵守必須以知法為前提田(曼莉,余澤之,2013)。
4.我國當事人承擔高額損害賠償的風險。《法律適用法》規定涉外網絡人格侵權適用被侵權人經常居所地法,如果被侵權人經常居所地在國外,那么外國的實體法會成為糾紛案件的準據法。適用不同的準據法承擔損害賠償的數額也不同,西方發達國家如英美法系國家,損害賠償數額一般要高于發展中國家。如英國的誹謗案件經由陪審團判決后,其賠償金額一般在1萬英鎊區間左右,有時甚至可達到100萬英鎊之多,并且被告還必須負擔原告的訴訟費用與律師費用(Douglas W.Vick& Linda Macpherson,1996)。美國的人格侵權案件判決數額可能超出實際損害的數倍。這表明,外國法律的適用可能會給我國行為人帶來高額賠償風險。
三、我國涉外網絡人格侵權法律適用規則的完善
1.明確法律條文規定。為響應現代侵權沖突立法的一般趨勢,在其他方式中增加“媒體”侵權,即“其他方式”指向與網絡相近或相類似的媒介傳播方式,如電視、電影、廣播、傳真、短信等無線通信方式或報紙、雜志、圖書、信件等紙質傳媒方式。而通過微信公眾號、官網方式推送有名人姓名及肖像的宣傳文章屬于營銷手段,與以媒體方式進行侵權的本質不同,不認為是以“其他方式”侵害人格權,如LucaDotti、蘇州瑞玲瓏餐飲有限公司一般人格權糾紛一案{(2019)蘇05民終7188號}中對“其他方式”的認定就有所闡述。對于人格權的內容,我們認為本條中的“人格權”應做有限的擴張解釋,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隱私權都是以抽象人格利益為內容的精神性人格權(萬鄂湘,2011)。我國《民法典》適應互聯網、高科技發展的需要,增加了新型人格利益的保護規則。人格權的內容應與《民法典》的規定相適應。
2.允許當事人協議選擇法律。引入意思自治的原則,雖然法律沒有規定在適用第46條時允許當事人意思自治,但是網絡侵權或者采用其他方式侵權本質仍為侵權行為,因此意思自治原則既適用于一般侵權行為,也應適用于特殊侵權行為。當事人通過意思自治選擇的法律是最容易確定的連接點,應具有適用上的優先性。如果當事人沒有作出合意的選擇,再適用第46條的法律適用規定。由于網絡侵權的特殊性,應對意思自治的原則進行限制,1987年《瑞士聯邦國際司法》第139條規定:“基于傳播媒介,特別是報紙、無線電、電視或者其他公共信息傳播工具對個人人格的損害而提出的訴訟請求,經受害人選擇,由下列法律支配:一是受害人習慣居所地國家的法律,如果侵權人應當預見到侵害會在那里發生;二是加害人的營業地或者習慣居所地國家的法律;三是損害結果發生地國家的法律,如果加害人應當估計到結果會在該國家發生。”通過明確與侵權糾紛有密切聯系的連接點的數量,可以防止準據法的過分不確定性,賦予受害人有限的法律適用的選擇權,有利于實現對受害人的補償和救濟(萬鄂湘,2011)。筆者認為,可允許被侵權人在其經常居所地、侵權行為地、侵權結果的發生地幾個特定的連接點中進行選擇。
3.人格權利保護與言論自由保護之間的利益平衡。在第46條系屬的考量上,應當增加“被告依據行為地法提出抗辯”的補充性規定,以達到人格權保護與言論自由保護之間的平衡。
4.我國當事人承擔高額損害賠償風險的解除。對于解除《法律適用法》第46條可能會給我國行為人帶來高額賠償風險,可以參考日本1989年制定的《法例》第11條中規定,在外國發生的事實,雖依日本法律為侵權者時,除非是日本法律認許的損害賠償或其他處分,受害人不得請求之。依照《法例》,人格權侵權問題日本本國法的適用貫穿始終,有效地解除了日本行為人承擔外國法上賠償責任的風險。參照日本法律規定,我國《法律適用法》第46條可增加規定即在國外發生的侵權事實,依中國法律認定為侵權時,除非中國法律認定的損害賠償責任,受害人不得求之。這就可以有效地排除我國行為人承擔發達國家高額賠償責任的風險。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
責任編輯:梁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