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維軍
〔內容提要〕大數據時代的來臨,為城市傳統應急管理向大數據智慧應急變革提供了重大機遇。城市“平時”運行管理與城市“戰時”應急管理在管理過程上具有較高的交叉性、同步性和重疊性。本文基于大數據智慧應急和城市安全治理平戰結合的理念,就如何完善沈陽現行應急管理體制展開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
〔關鍵詞〕應急管理 大數據 沈陽
注:本文系2020年度沈陽市社會科學課題《大數據視閾下完善沈陽智慧協同應急體系的對策研究——基于城市“平時”安全運行與“戰時”應急管理的深度融合》(項目編號:SYSK2020-22-01)
城市是復雜的巨系統,當前城市的應急管理正面臨各種突發公共事件的嚴重沖擊,并且各突發事件之間經常存在衍生、次生及共振耦合關系。在城市危機治理的現行實踐中,存在“職能錯位、職責交叉、條塊分割、協同困難”等弊端,致使城市安全治理能力面臨嚴峻考驗。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政府開始關注數據治理,“用數據管理、用數據決策、用數據服務”的理念成為城市傳統應急向大數據智慧應急模式變革的切入點。因此,如何有效推進大數據與沈陽協同應急體系的深度融合,實現信息流和權力流的橫向與縱向整合,構建“專常兼備、統一指揮、響應敏捷、上下聯動、平戰結合、智慧高效”的沈陽特色應急管理體制,是政府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一、創新與完善沈陽智慧應急管理體制
在借鑒國內外城市應急管理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適應大數據時代下智慧城市建設的發展需要,本文提出建立“沈陽市智慧應急管理體制”的設計方案。該工作體制的特點:暨實現城市常態運行管理與非常態化應急處置兩套工作體系的深度融合與無縫對接。
(一)整合組織結構,體現一體兩面、平戰結合
成立沈陽市應急委員會,作為全市地區應急管理的最高領導機構,由市長兼任應急委主任,各位副市長及市政法委書記兼任應急委副主任,分管其主管領域的專項應急工作。在“平時”城市運行方面,市應急委負責領導城市應急管理工作全局,下設區縣應急委(13個)、應急委成員單位(52個)、市應急聯動中心、市級基層獨立應急單元(5個)、市應急管理專家庫和市應急救援總隊;當突發公共事件爆發時,市級議事協調結構或市應急委轉變為市應急處置指揮部,下設應急處置單位、現場指揮部、事發地區縣區政府和應急聯勤保障單位。根據沈陽地區易發和頻發事件、災害的種類,設置12個市級專項應急協調議事機構,負責在非常態下應急指揮和組織領導工作,承擔城市運行常態化下的專業領域監測、預防和預警。在“戰時”狀態,這些專項機構則快速轉變為市應急處置指揮部,隨即啟動專項應急預案,展開應急救援處置。當發生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時,市應急委開啟運行機制,統籌接管整體事件的應對和處置。組建市應急辦,作為市應急委員會的常設辦事機構,設置在沈陽市應急管理局,由應管局長兼任應急辦主任。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在沈陽協同應急體系設計中設置和構建沈陽城市大數據中心平臺,形成高效集成、全量互聯互通的大數據庫,推進城市“云腦”建設。城市大數據中心平臺設置在沈陽大數據管理中心。
(二)協同工作機制,體現一體兩翼、立足平時
基于市級層面,成立市應急聯動指揮中心,設址于沈陽市公安局,以整合公安系統“110”管理平臺資源,形成同步化工作機制,并對城市各類公共安全事件和應急救援求助的報警進行統一接警和受理,調度、指揮、協調相關應急聯動單位進行應急處置及救助。基于區縣級層面,借助城市網格化管理實施應急處置和常態管理的一體化工作機制。具體來說,作為區應急委的日常辦事機構,區應急辦在應急管理領域具有明顯的部門“協調”和資源“統籌”方面上的優勢;而區網格化管理中心則具備專業化隊伍健全、從事事務性工作經驗豐富和組織體系完備等優勢。兩者優勢存在互補性,合作價值較大。條件成熟的區縣可以實行網格化管理、區應急辦、公安“110”、急救“120”、火警“119”五合一的應急機制。
(三)共同治理應急管理單元,體現共享共建、資源整合
吸取北京和上海市應急管理先進經驗,設置5個市級應急管理獨立單元。鑒于應急管理單元存在安全風險高、活動頻率高、人員密度高等“三高”特征,加之部門條塊重疊交叉,管理主體繁多,職責邊界模糊,因此對應急管理單元需要采取有別于其他一般區域的應急管理模式和特殊政策。這種應急管理模式對城市非常態和常態管理均有益,為應急管理的多元參與、聯防聯動和聯控聯治提供契機。
(四)延伸應急管理基礎建設,體現資源下沉、重心下移、權力下放
城市應急管理不能僅局限于專業隊伍和專業線條上,而是需要向城市運行的基礎工作和基層單位滲透延伸,動員更廣泛的社會力量。
1.向街道、鄉鎮滲透延伸。夯實街鎮的“六有”建設(有機制、有班子、有預案、有隊伍、有演練、有物資)。完善街鎮應急管理領導班子,明確職責,強化組織和領導;整合街鎮環保、公安、市場監管、城管執法、綜合治理、防汛抗澇等信息資源,明確街鎮網格化中心所負責的事務性應急聯防聯控工作,健全街鎮基層應急管理“大聯動”工作機制。
2.向社區、村滲透延伸。組建“社區應急救援隊”,構建由社區工作者、志愿者以及具有應急專業知識的居民等所組成的應急人員隊伍;開展“應急實訓活動”,利用現有活動場地進行有關逃生和滅火器材使用、急救包扎、心肺復蘇等自救互救技能訓練;完善社區應急管理“大聯勤”的響應機制,實現應急管理的工作重心下沉至最基層,使市應急管理的觸角延伸和滲透到管理的最末梢。
3.向社會滲透延伸。建立慈善物資管理中心和紅十字會救災中心,廣泛動員和激勵各種社會力量提供應急資源,開展社會化的應急物資協議儲備。
二、結語
大數據技術為城市應急管理體制的創新和變革提供了重大機遇,并且城市應急管理與日常運行管理具有交叉性、同步性和重疊性的工作流程。因此,基于大數據智慧應急和城市安全治理平戰結合的理念,本文提出注重頂層設計、統籌布局沈陽應急管理大數據計劃、建立沈陽市智慧應急管理體制等實施策略,設計了沈陽市智慧應急管理體制的結構模型,體現為組織架構上的一體兩面和工作機制上的一體兩翼。以期相關研究成果能為構建“專常兼備、統一指揮、響應敏捷、上下聯動、平戰結合、智慧高效”的城市特色應急管理機制提供一些實踐性的管理對策與建議。
(作者單位:遼寧裝備制造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