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走西口的歷史溯源

2020-11-13 03:44:46郝道龍
小品文選刊·印象大同 2020年10期

郝道龍

中國歷史上共發生了三次老百姓自發的人口大遷徙,下南洋、闖關東、走西口。

走西口與闖關東、下南洋相比還有不同,歷史跨度時間最長,人口遷移最多,文化影響最深。歷史跨度有多長呢?從清朝開始直至今天。現在山西、陜西人還源源不斷涌入內蒙古及鄂爾多斯,但是有多少鄂爾多斯人回流到陜西和山西呢?人口遷移有多少呢?以內蒙古中西部盟市計算,走西口人及其生育的后代至少在1500萬,形成了鄂爾多斯、包頭、巴彥淖爾、呼和浩特、烏蘭察布等許多城市和旗縣。文化影響那真是血脈相連,口音、方言、文學藝術、紅白喜事風俗習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走西口,西口是哪里?為什么要走西口?要回答這些問題,就必須從明朝的萬里長城說起。

明朝推翻元朝,退守漠北的北元政權經歷了五代大汗,到1403年,分裂成韃靼、瓦剌和兀良哈三大部落。面對北元政權的復辟圖謀,明王朝從推翻大元帝國的第二年,就開始修筑萬里長城。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修筑從山海關到河北宣化一線的長城。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繼續加修了宣化一帶的長城。從山海關吾明口臺,到鴨綠江邊長達970多公里的遼東壕垣長城與城堡,則經歷了從明成祖朱棣到明憲宗朱見深六代皇帝、七十多年的修筑。1474年,明憲宗成化十年,開始修筑東起陜西府谷清水營,西至寧夏花馬池,長達885公里的長城。隨后,明軍又修筑了從花馬池到寧夏橫城黃河邊的長城。16世紀中期,明朝建成了東起遼東鴨綠江邊的虎山,西至甘肅河西走廊的嘉峪關,全長17700多里的萬里長城。正是這道萬里長城,鋪墊了中國歷史上走西口和闖關東兩大移民潮。

萬里長城的修筑,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蒙古鐵騎的進擾,但也不是不可逾越的銅墻鐵壁。長城阻擋了別人,也阻擋了自己。為了方便互通有無,在長城沿線,明朝還需要設置許多進出的關口,這就有了口里口外。但是在明朝的很長一段時間,長城沿線仍然是打打殺殺,關口時開時閉。

直到一件事情出現,這種局面被改變了。這就是歷史上的“隆慶議和”。

明正德二年的1507年,阿拉坦汗統領了陰山南北的土默特蒙郭勒津部,史稱俺答汗。他以水草肥美的土默川和豐州灘為依托,俺答汗就開始在美岱召(今包頭市土默特右旗美岱召鎮)修建固定的板升都城。所謂“板升”,就是用木板夾土,其間夯實,升板筑墻的土木結構住房。這個詞后來被蒙古語吸收,作為村落和城鎮的代名詞,今天呼和浩特許多地名都有個“板”字,如攸攸板等,概源此意。為了修建都城,俺答汗雇用了大量從大同等地而來的漢族逃兵、罪犯和工匠,如山西雁北地區白蓮教首領趙全、李志馨等人。俺答汗分給他們帳篷,使其安家落戶,娶妻生子,融入到蒙古社會當中,稱他們為“漢裔蒙古人”。

1567年明穆宗朱載垕登基,史稱隆慶元年。1568年,59歲的俺答汗看中了瓦剌奇喇古特部落(在今天鄂爾多斯一帶游牧)首領的20歲女兒也兒克兔哈屯,她就是后來歷史上鼎鼎大名的“三娘子”。按輩分,也兒克兔哈屯是俺答汗的外孫女。但當時的游牧民族,并沒有因此而不能婚娶的習俗。俺答汗計劃娶這位少女做三夫人。但與此同時,俺答汗孫子把漢那吉也喜歡上了也兒克兔哈屯。爺孫倆為了這個少女爭了起來,孫子最終沒爭過爺爺,也兒克兔哈屯成了俺答汗的第三房夫人。把漢那吉一氣之下,直奔大同,投降了明朝。俺答汗為了要回孫子,與明朝開始談判。在明朝名相張居正策劃下,俺答汗答應用白蓮教首領趙全換回把漢那吉。同時,向明朝稱臣納貢。明朝則同意開放長城沿線關口,建立馬市,供蒙古人利用馬匹與漢族人交易鐵器等生活用品。1571年,明穆宗封俺答汗為“順義王”,屬下63人分別被任命了官職。從此,俺答汗每年向朝廷上貢,朝廷也給與相應的獎勵。一直到明末,長城沿線再無戰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隆慶議和”。

隆慶議和后,1572年,俺答汗和三娘子開始修建新都城庫庫和屯,也稱大板升,明朝賜名為歸化城。這座城市就是今天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今天呼和浩特的大召寺就是那個時代的遺存。為了修建這座城池,俺答汗和三娘子從口里雇用了大量瓦工、木工、畫工、鐵工等。庫庫和屯建成后,遠望青磚連天,連接草原,故名“青城”。從歸化城(呼和浩特)到福化城(美岱召)的當時土默川一帶,共有八大板升。全部土默特部約有20萬人,其中5萬人為漢族人,這就是歷史中最早出現的“走西口”。土默川是西口之源。

萬里長城沿線設有九邊十三鎮和幾百個大大小小的駐軍城堡,僅在地圖上能查到的城堡就有四百多座。隆慶議和后,明朝開放的互市有河北之張家口堡,山西之新平堡(天鎮)、得勝堡(大同)、水泉堡(偏關),陜西之清水營堡(府谷)、紅山墩堡(榆林),市場都設在離“堡”不遠的口隘,是為“口”。同時人們習慣將張家口稱為“東口”,張家口以西各口稱為“西口”,所以走出張家口西部的各口隘就叫“走西口”。

明朝時期這些邊關重鎮和城堡,都需要車馬糧草和生活用品。明朝政府讓一部分商人把軍糧軍草等等送到長城沿線的駐防將士手中。送完這些糧草以后,明朝由官方再給個鹽引,這個鹽引形象地講就是個鹽票,商人憑著鹽票到指定地點領取食鹽。因為食鹽是國家專營的,是不允許私人經銷的。所以憑這個鹽票領到食鹽后,再到全國各地售賣,從中可以賺取大量的銀兩。這就成就了一批以此謀生,賺取朝廷鹽引,依靠販鹽發財的山西商人和部分河北京客。初期走西口的晉商就這樣脫穎而出。

1644年,清順治元年,清軍攻入北京,明王朝覆滅。清朝建國,萬里長城已經不是一道戰爭的防御屏障。長城內外,漠南漠北,遠至蒙古的薩彥嶺和恰克圖,重新成為中華封建帝國的版圖。但是,長城并非已經無用,它又成為清政府分治蒙漢的藩籬。

清政府防止蒙漢聯合,把蒙古分為兩部分,即外蒙古——也叫喀爾喀蒙古和內蒙古兩部分,實行盟旗制管理,畫地為牢,不準蒙古族南下越過長城游牧,也不準漢族越過長城,北上耕種。更不蒙漢民眾隨意往來。各旗王爺進京述職,只能從山海關、喜峰口、古北口、獨石口、張家口和殺虎口六個關口進入。

為了阻止蒙漢人眾往來,清順治六年的1649年,清政府還在鄂爾多斯長城一線,東起準格爾旗黃河岸邊的大口,西至寧夏與內蒙古交界的黃河橫城堡,劃出一條寬五十里,不準蒙漢雙方進入的禁留地。因為長期沒有人畜進入,禁留地內草木繁茂,落葉成土,人們便稱其為“黑界地”。

為了有效地管理蒙古人,早在1639年清崇德三年,皇太極就設了一個蒙古衙門,專管蒙古事務。到了清順治四年即1648年,順治皇帝在北京把蒙古衙門改成理藩院,順治十八年又改成理藩部。理藩部之下,在內外蒙古都設有將軍衙署和都統府,將軍衙署管理軍隊,都統府為政府。

但是清朝延續了明朝的貿易政策。仍然在長城沿線設有互市。

在晉陜長城沿線,清政府起初只劃出山西的殺虎口和陜西府谷縣的黃甫營作為常設的互市市口。康熙四十三年,為方便河曲和保德等地與蒙旗交易,在河曲對面的大口(今準格爾旗大口村)開設了大口互市。市口的開放都是定期的,來此交易的商賈行人必須早出晚歸,不得越界逗留,而且所有的交易必須上稅。征稅的管理部門設在殺虎口,開始叫“戶部抽分署”,后來又改成“欽差殺虎口稅務監督”,俗稱“戶部衙門”。戶部衙門初設六局三卡,負責東起山西天鎮新平堡,西至陜西神木長城一線200里的互市稅收。此后,又在陜西榆林的紅山寺口增設了一個稅卡。到清朝末年,這一線長城開設的稅卡增加到二十個,開放的市口就更多了。這些“口”中,最有名的就是殺虎口,它幾乎成了走西口的代名詞。

從1748年(乾隆十三年)至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這150年左右的時間里,這段時間是清朝的禁墾期,走西口的主要是旅蒙商人和駝工等。缺口一旦打開,朝廷的限制就顯得蒼白無力。在這一階段,走西口、走口外雖然沒有大的規模,但從來沒有停止過。萬里長城早已被商道沖擊得千瘡百孔。

明朝的徽商、清朝的晉商和今天的浙商,是三個時代的三大商幫。晉商是最早的走西口人,可以說,一部晉商歷史也就是走西口的歷史。最早他們稱為跑草地,也就是做買賣。“旅蒙商”原是從康熙開始的為清朝遠征軍隊販運糧食、軍需貿易活動的商人。起初為遠征準噶爾部的清軍販運軍糧、軍馬等軍需品,以后便同清朝和蒙古族封建主相勾結,壟斷了內外蒙古的貿易,形成了龐大的封建商業資本。清兵擊潰噶爾丹軍后,主力部隊移駐大青山,部隊供應由山西右玉殺虎口往過運送。

只要朝廷設置了障礙,就有生意的空間。人是天生逐利的,馬克思說如果有300%以上的利潤,資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去冒絞首的危險。與其說資本,不如說這是人性。那么被長城隔開的利潤有多大呢?你拿一塊磚茶,越過長城,可以換一匹馬回來。而馬在當時是戰略物資。你想想這利潤。

“跑草地”是走西口的開端。這一階段走西口的人主要是買賣人和手藝人。前文說到,明朝時歸化城附近就有5萬漢族人。到了清朝,這些漢族人就開始做買賣。做買賣最早活計就是拉駱駝。五畜中,蒙古人認為最神奇的是駱駝。駱駝不與牛馬羊爭搶水草豐美的草場,靠粗糙的駱駝草、梭梭木將自己保養得膘肥體壯,半月二十天不吃不喝,行走自如。到了冬天,在齊腿深的積雪中牛馬走不了,駱駝蹄子大,走起來如履平地。駱駝負重能力大于馬匹。速度快于牛馬。兩峰之間,騎馱乘平穩。這一系列優點,使駱駝成了跑草地最好的交通工具。

第一代走西口的晉商,大部分是從拉駱駝起家的。這些駝倌兒憑著吃苦耐勞的精神,賺得了第一桶金。我們內蒙古有句俗話說:“趕車下夜拉駱駝,世上三般沒奈何。”可見,拉駱駝是很辛苦的差事。當年,這些商人,將長城內收到的茶葉、瓷器、鐵具和綢緞從殺虎口運到歸化城。在歸化城內進行二次打包,然后源源不斷運往新疆、青海、大庫倫(今烏蘭巴托)、烏里亞蘇臺等。在這漫漫萬里駝道上,這些晉商掌柜善于與草原上的蒙古王公貴族交朋友,會說蒙古話,懂蒙古人的禮節,他的駝隊路經各旗時,都會給當地大喇嘛、王公及蒙古牧民帶些綢緞、茶葉禮品。他憑著真誠謙和的處世方法,贏得不少新老客戶。

駝隊是以把子和房子說的(計算)。大房子由8把子駱駝組成,1把子又分2鏈子,1鏈子是18峰,共有288峰;小房子一般是4或5把子,有140到180峰。人們現在稱關系好為鐵把子,說那個人不地道是惡搭鏈,就是從這來的。所有駝隊都受把頭兒和領房子的指揮,領房子的苦很重,辨方向,找水源,給駱駝看病,保安全,都是他。他們的行程是每天下午在太陽快落山和晚霞映紅了草地(草原),就登上駱駝前行,經過一夜的跋涉,第二天中午必須到達水草豐盛的預定程頭(地點),到不了,中途說什么也不能休息。住下后,要生灶搭房,編班下夜,等待把頭和駱隊的到來。駱隊也同樣辛苦,駱駝多走沙漠草地人煙稀少處,夏季烈日當頭,如同火燒。冬季寒風刺骨,凍裂肌膚,駝倌兒的生活可見一般。每個駝隊在駝鞍子上插一個駝隊字號的旗子,最后一個駱駝的脖子上掛一個大銅鈴,防止走丟。駝隊出門,都有一定的期限,像跑新疆就是一個整年,其中包括一兩個月的公休。土默川上有句話說:“大里堡家養娃娃(生小孩),一陣子。”意思是所有的事情集中在一起辦。這話也是從駝隊來的。因為大里堡這個村拉駱駝的人多,出門和回家的時間都差不多,回來在家休息一兩個月,一走又是一年,所以女人生孩子,也集中在同一時期,就叫 “一陣子”。

歸化城的駝運業在第一代走西口人的推動下開始走向全盛期,歸化城也成為中國整個西北地區的重要商埠。當年歸化城有名的駝戶有曹家的“德厚堂”、楊家的“福喜堂”、馬家的“富恒莊”,王家(王有恒)的 “興盛恒”等等,這些戶家駱駝都在300多峰以上。到民國初年,僅歸化城就有駱駝150000峰,今天的呼和浩特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駝城”。如今,在呼和浩特的九久街和祥和廣場都塑有拉駱駝的雕像,它們似乎還在訴說著那代走西口人的艱辛。

與駝運業一塊發展起來的就是大量旅蒙商號的出現,如大盛魁、復盛公等。

康熙年間,山西省太谷縣的王相卿和祁縣的史大學、張杰3人便在殺虎口開了個商號,稱“吉盛堂”。康熙末年改名為“大盛魁”。大盛魁的總號最初設在烏里雅蘇臺,后遷駐歸化城,其經營的基本地區是烏里雅蘇臺和科布多。

大盛魁的店員,在柜上住過3年,學會蒙語以后,就組成若干小組到草原各帳篷售貨。基本上是一個店員,再雇一個蒙民,兩個人騎兩峰駱駝,另用兩峰駱駝馱貨,販運的商品有磚茶、生煙、洋布、斜紋布及針線之類,走串蒙古包送貨上門。夏天賣了貨,換成羊馬。冬天賣了貨,換成皮張。同治年間,大盛魁看到茶、煙銷路好,為了適應蒙民的口味和運輸上的便利,與茶商、煙商一起制出名牌“三九磚茶”和“祥生煙”。

在巨額利潤推動下,大盛魁迅速發展,成為晉商開辦的跑草地貿易最大商號,極盛時擁有員工8000余人,駱駝20000多峰,活動地區包括科布多、烏里雅蘇臺、庫倫、恰克圖、內蒙古各盟旗、新疆的迪化(烏魯木齊)和庫車、伊犁及俄國西伯利亞、莫斯科等地,資本十分雄厚,聲稱其資產可用50兩重的銀元寶鋪一條從庫倫到北京的道路。

另一個就是電視劇《喬家大院》里喬家祖先的喬貴發,這位復盛公的創始人,在西口路上寫下了一段商業傳奇。山西省祁縣喬家堡村喬貴發命運多舛,7歲喪父,10歲喪母。成年后,喬貴發像許多山西人一樣,開始走西口,拉駱駝。乾隆初年,喬貴發在歸化城拉了幾年駱駝,眼界寬了,見識廣了,便覺得拉駱駝不是長久之計。經過一番盤算,帶上積蓄,從歸化城到薩拉齊謀發展。當時薩拉齊直隸廳歸山西巡撫管轄,到薩拉齊后,喬貴發開始做磨豆腐和生豆芽的買賣。幾年下來,本錢翻了好幾倍。一次,喬貴發與山西省太原府徐溝縣大常村的秦肇慶聊天時,發現了一個商機。從歸化城出發,到新彊的旅蒙駱隊,進入昆都侖山口就要面臨數千里的草原和戈壁灘,根本沒有糧食草料可以采購,而且一走就是三四個月時間。所有商隊在臨進昆都侖溝前,都要備足所需三四個月糧草。而昆都侖山口卻沒有一家草料鋪。二人一拍即合。立即在昆都侖山口的西腦包開了一家草料鋪,名為廣盛公,一開張,生意興隆。因西腦包比薩拉齊更具有地理優勢,很多旅蒙商隊從薩拉齊轉移到西腦包攜帶糧食草料。于是,西腦包由一個分散居民點,連成了村莊,村莊變成了集鎮,集鎮變成了城市,這個城市就是今天的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到了乾隆二十年,廣盛公經營擴大到綢緞布匹、米面糧油、雜貨蔬菜、兼做錢莊生意。后來,廣盛公改名為復盛公。到喬致庸這一代,旗下生意僅字號就達100多個,400萬平方公里都有其生意店鋪,資產達9800多萬兩白銀。喬家的商業在西口路上完成了絕對壟斷。所以,包頭有句話叫“先有復盛公,后有包頭城”。

走西口的路上,不僅誕生了大盛魁、復盛公等這樣的富商巨賈,也有天義德等上萬家小的字號。隨著旅蒙商號迅速發展,歸化城(呼和浩特)逐步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的商業中心,沿伸出為了東、西、南、北若干條重要商道,是外蒙古、新疆、俄羅斯的商業樞紐。當年重要商路有從張家口出長城,經過察哈爾,今天的二連浩特,到達外蒙古的烏蘭巴托,這就是“走東口”。經殺虎口進入歸化城,經過烏蘭察布,土牧爾臺,到達二連浩特,再到大庫倫,北上恰克圖,東行達尼布楚。還有經殺虎口進入歸化城,西行至薩拉齊,過包頭,穿寧夏,越甘肅,最后到達迪化(今烏魯木齊)、伊犁等地。從歸化城向南,經殺虎口可通山西及中原地區。歸化城向北經烏蘭察布、之后再向西折可達烏里雅蘇臺、科布多等地。在這些商路上,逐漸有走西口的漢族人開始居住、開店。歸化城大量輸出和轉運西北各地以及內地的畜產品、農產品、手工業品和其它土特產品,在這些物資貿易中,極大促進了西口外經濟發展。

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至1911年辛亥革命清朝滅亡,是清朝最后十年。這個時期是清朝對內蒙古地區進行全面放墾的時期,過去許多的清規戒律這個時期就沒有了,走西口人自由地從事商貿活動。? 受前面旅蒙商發財的誘惑,看到走西口掙了錢,大批的山西、河北和陜西農民開始來蒙古地區從事農業生產。此時商貿生意已經被上萬家商號所壟斷,想要做生意是難上加難。

對蒙古地區放墾以來的走西口,主要是圍繞土地租賃耕種展開,靠貿易淘金的時代過去了。這一階段的走西口民間稱為跑青牛犋。官方稱之為 “雁行”,意思和大雁一樣,春天來租地種,秋天收獲后就返回原來居住地。這一階段,清政府規定,土地是不可以買賣的,只可以租種。蒙古人收租金,政府收稅,漢族人收糧。清政府同時規定:出口外種田者,要在指定的關口出入登記,不準帶家口,必須春出秋歸,謂之“雁行”,老百姓則稱其為“跑青牛犋”。“有百姓愿出口種田者,準其出口同種,勿令爭斗。倘有爭斗之事,或蒙古欺壓漢民之處即行停止。”

隨著黑界地的放墾,長城沿線的陜北六縣和山西的河曲、保德兩縣,逐漸涌入禁留地內搭伙種地,到處建起了墾荒種地的“伙盤”。很快開荒種地逐漸失去了控制,不只在禁留地內,也開始深入蒙古民族放牧的牧場地,這樣就與蒙古人的放牧產生了矛盾。為了限制漢人墾種擠壓牧場,清廷派人在禁留地內再次劃界立碑:以長城為起點,向外有沙處三十里,無沙處二十里,以敖包或者立碑為界,允許漢民在內墾殖,并且以一個牛犋為單位,向蒙古地方繳納一定量的地租。

在鄂爾多斯長城沿線禁留地開放的同時,萬里長城其它地段的口外也相繼開放。雖然口外的放墾都經過一些反反復復,但終究潑水難收。長城這道堤壩,已經擋不住放墾的洪水。隨著時間的推移,走口外的規模越來越大,人越來越多。

從1911年至1949年,清帝退位,民國開始,走西口又進入一個高潮。民國初建,軍閥橫行;戰亂頻繁,民不聊生;“移民適邊”,逃荒逃難,走出口外的民眾不計其數。中華民國政府允許土地買賣,只要蒙漢人民愿意,蒙民可以給漢民售賣土地。買房子置地是中國人深入血液的傳統文化,在此利好政策鼓舞下。只要有點家底的漢族人都跑到蒙古地區買地耕種。從此,春出秋回變成了常年定居,從單身一人到全家出走。有的拉帶著親戚朋友、鄉里鄉親,到了一個適合的地方,就整村整巷地居住下來。整村整村移民達到了登峰造極。清朝末年,內蒙古地區才有漢民150多萬;到了1949年,漢民達到5154000多人。這個階段走西口可不像跑草地時到處是“黃金”,大部分是窮人逃荒活命的不二選擇,一把辛酸一把淚,構成了一路的西口悲歌。

這個時代造富的方式不再是商業,而是土地。走西口走出的大大小小地主不計其數。最有名的要數王同春,今天王同春的名字在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依然是無人不曉。

王同春,河北省邢臺縣東石門村人,5歲時,因患痘,一目失明。所以,外號叫瞎進財。7歲入塾讀書,因家境貧困,僅就讀半年即輟學。之后隨父走西口謀生塞外,輾轉于寧夏、磴口一帶。1881年(清光緒七年),王同春借銀兩租得蒙古某喇嘛地若干頃,自鑿渠引黃河水澆灌。渠成,初名王同春渠,后改名義和渠。之后,該渠繼續北鑿,越開越長。開到一個叫隆興昌的地方,王同春起筑房屋,這就是今天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五原縣縣城。

王同春雖然文化不高,但諳于總結規律。好多走西口來的人,因開渠失敗,賠得傾家蕩產,但王同春每開一渠,必然成功,被人稱為河神。下雨時,別人在家休息,王同春騎馬到開渠地方觀察水流,總括渠的走向。他還根據水往低處流的道理,在沒有測量技術的情況下,讓長工們晚上提著幾百盞馬燈沿著開渠的方向往下排,馬燈被擋住看不見了,說明地勢高,只要能看見馬燈,說明地勢低,每每沿此線開渠,渠渠成功。

在此后幾十年的時間里,王同春在后套先后開鑿了沙河渠、剛目渠、豐濟渠、灶王河等渠,其家境也迅速致富。到1904年(光緒三十年),王同春共在后套自行開大渠5道,支渠270多道,可灌水田7000多頃,熟田27000余頃,自設牛犋27處,每年春天雇工達1萬余人,一年收糧20余萬石。1891年(光緒十七年)、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晉、察、冀、陜等省先后大旱,他四次共調出糧食95000余石到各省救災。

另一個就是楊家創立的米倉縣。同治年間走西口的河曲農民楊謙三代人歷經13年在現在杭錦后旗一帶修出一條灌溉大渠,干渠總長64公里,渠寬8丈,水深9丈,沿渠建大橋5座,可行大船,支渠又有4條,總長一百余公里,可灌溉耕地130余頃。當地人為紀念楊家改善民生的浩大功業,將該渠叫做“楊家河”,并取楊家第二代傳人楊米倉之名將這塊地面命名為米倉縣。1953年,米倉縣改為今天的杭錦后旗。

田油坊在包頭也是相當有名。從河曲縣董家莊村走出去的農民田成仁,買地辦油坊雙管齊下,土地最多時達到1700余畝,每年雇工120余人,油坊規模巨大,6個大油柜可存油3萬斤,成為當年包頭十大晉商之一。他還首創包頭第一條步行街“川行店”,街長400余米,一家一戶占據了一條街;還在另處置房427間,創辦田氏小學。田氏小學不僅收教自家孩子,也收窮苦百姓家的孩子,因此田成仁可謂是既成功又成仁的農民代表。

鄂爾多斯地區大地主杭侯和,陜西省神木市大保當小河岔人。父親杭文祖籍榆林,杭家祖輩就在鄂爾多斯一帶禁留地跑青牛犋。肥沃的土地,使杭家到了杭文這一輩過上了比較富足的生活,有土地,有鹽柜,有店鋪,在當地小有名氣。杭文生有5個兒子,其中老二大名叫杭富齡,小名叫杭侯和。杭侯和18歲就開始到蒙地做生意,在弟兄5人中是個拔尖兒的人才。他有主意有見識,辦事果敢,勇于擔當。民國初年,杭侯和四弟(杭海齡)的妻哥、榆林商人李仲清,從鄂托克王爺手中弄得大片土地。1927年左右,杭侯和從李仲清手中買了桃力民一帶的土地,并于1930年移居到桃力民。桃力民位于鄂爾多斯的西部,那時叫西草地。來到西草地,杭侯和財富迅速增長。在鄉鄰的眼中,杭侯和一輩子守財,節儉,不占別人的,自己的也不愿給別人。他從來不騎馬, 就騎個白騸驢,不備鞍子,就搭一塊兒氈子,往那三叉股屁股一翹就坐上了。杭侯和最大時耕地30萬畝,自養牲畜無法計數。每到秋天,就趕往烏蘭素圪卜,只要牛羊站滿圪卜,就認為數量已足。杭侯和兒子叫杭昭子。領著自家自衛隊與過大兵的軍閥部隊找事,結果被打死了。杭昭子兒子叫杭祥民,騎馬后面拉著個騾子,騾子上面馱個牛皮搭鏈。天天看誰家有好媳婦好女子,給多少錢也要在人家住,是典型紈绔子弟。杭侯和去逝時,將杭祥民叫到身邊,說萬一過不下去就賣地賣房子,但要分開賣,房子要拆了賣。結果如杭侯和所料。幾年后,杭祥民將家產賣了個一干二凈。房子賣了后,新住進人老出事,經迷信人一算,說宅子太硬,得拆遷重建。結果一拆發現,每個椽子下面壓有一個銀錠(元寶)。

榆林人除進入禁留地建伙盤種莊稼外,不少小商小販都深入沙漠草地,與蒙古人做買賣,俗稱“跑邊客”。民國時期,榆林城內的各種店鋪和作坊擠得滿滿當當,常年從事蒙漢貿易的巨商有36家,專門跑蒙地的邊客有1000多家。最有名氣的大邊商有謝家、葉家和李家,其中謝家最為富有,最為顯赫。鼎盛時期,包頭、河套、太原、張家口、天津都有謝家的字號。民國時,謝家傳人謝振祥在榆林城內,就有三座連在一起的高宅大院。榆林過去每年到正月初五送窮媳婦時候,有一個故事說 “窮媳婦窮媳婦離我門,我給你尋個好主人。前街李爐爐,后街葉白狗;官井灘謝振祥,拄上拐棍尋銀行。”可見謝家多有錢。謝家后代中大多定居鄂托克前旗城川鎮。后代中也出了不少企業家,其中一個就是我的合作伙伴——內蒙古毛烏素沙漠產業集團董事長謝海榮。

清末民初,十八歲的山西省保德縣人陳徐保走西口到了鄂爾多斯,以掏甘草為生。賣甘草掙了些錢,就改做小買賣。在幾年的闖蕩中,他摸熟了甘草行當的一切門道,采用請客送禮的手段,租得了一家寺廟的草場,開設了甘草收購場。甘草的買賣做大了,他就成為“公義昌”商號的股東和掌柜。后來,他又順著甘草買賣這條線來到天津,另起爐灶開設了商行,和東萊銀行建立了財貿關系。1920年,經東萊銀行介紹,陳徐保和英國人在上海合資開設了甘草股份有限公司,成為中國商界一位比較顯赫的人物。

伊東集團董事長楊二喜,父輩也是走西口來到鄂爾多斯的。楊二喜父親叫楊七十五,官名叫楊進山。走西口來到準格爾旗黃天棉圖燒甕、燒壇子為生,是個忠厚老實的瓷工。后來黃天棉圖成立了陶瓷合作社,楊進山愉快地進入合作社。在合作社里,他手藝好,肯吃苦,一天忙到晚,就知道圍著搖輪轉。久而久之,人們忘了他的名字,可一提起“楊碗匠”,幾十里內無人不知。后來,大兒子楊侯喜、二兒子楊二喜子承父業,走進了黃天棉圖陶瓷廠。再到后來,楊二喜成了伊東集團董事長。再到后來,楊二喜為了實現父親夙愿,創辦今天的準格爾旗國禮陶瓷有限公司。這瓷已成了國家領導人外交禮品。

商人行商本來就靠“走四方”,對他們而言,走東走西走南走北,心理感受上似乎不應該有太大差別。而習慣了畫地為牢,固守家門的傳統農民,破門而出走西口那才叫人生大事,對他們來說簡直是銘心刻骨,脫胎換骨的人生轉折,是生離死別,前程未知的強烈反差。那時的走西口,常常是走也愁,不走也愁。走出去怕掙不了錢,不走出去,同村的人都掙錢了,看著眼急。一旦走了西口,少則一年半載,多則數載,相互間音訊全無。有點兒文化的,偶爾還可以捎上一封家書,報個平安。但是,那些丁卯不識的農民,就只好在痛苦的思念中等待。

有成功,必然有失敗。漫漫西口路,對窮人來說,那就是一把辛酸一把淚。一部走西口的歷史,也可說是一部血淚史。走西口的每一個家庭或家族都可以獨立成史,獨立成劇。不信,你問問你的爺爺或父母輩,哪個家族不是“小說”一本。窮苦人走西口,餓死、病死在半路的也不計其數。

伊金霍洛旗納林希里一王姓走西口,過年了,家里沒米下鍋。騎驢準備去地主家借點糧,結果遇到當天刮黃毛風,昏天暗地,走在半路迷了路,活活凍死。過了兩天,毛驢回去了。大家才去尋人,結果早凍死了。

杭錦旗四十里梁一陳姓走西口,夫妻兩個領著兩個小孩,快到四十里梁時,全家人餓得實在走不動了。丈夫說,我去找個人家討口飯。然后將小女兒和妻子安置在一苗檸條下。丈夫領著兒子去附近人家討了口飯,回來發現妻子早餓死了。而女兒還爬在母親身上吸奶,干癟的乳房里哪有奶水?

鄂爾多斯著名作家何知文,6歲隨父親走西口來到鄂爾多斯。便去給地主家放牛,酬勞是2斗糜子。而現在6歲孩子可能還在幼兒園天真玩耍,根本不用為吃不飽而發愁。

山西省河曲巡鎮人任子良,少年走西口來到綏遠。在綏遠中學(現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學)讀書時,因為窮得拿不起10元錢學費校方要將其除名,他找到校長苦苦求情才留下,但必須在一周內補交齊學費。一周過去他只借得5元錢,另欠5元一直到畢業離校也未能交上。就是這樣一個經常斷頓餓肚、連學費也交不起的窮小子,參加革命后,任國家稅務總局局長18年。2005年,呼市一中百年校慶,已經96歲高齡的他寄來500元錢,說這是還欠了足足70多年的5元錢學費,外加利息。

中華民國年間的走西口,依然成了洶涌的洪流。走西口路線,基本決定了今天的人口布局。

張家口線:這是走西口的最東線,也叫東口線。從這里出長城也叫走東口。張家口在清朝時隸屬于宣化府,從張家口出發,過大鏡門,繼而北出壩上,抵達察哈爾草原,然后去往今天的河北省張北縣、尚義縣、康保縣以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諸旗和赤峰市等地。宣化府內及其周邊地區的大批民眾從這一帶的關口涌出,進行了大規模的墾荒種地。走東口張家口大多以直隸人(今河北人)居多,有少量山西人,所以,今天居住在錫林郭勒盟的漢族人口中老家以河北人占多。

馬市口線:“馬市口線”位于晉冀蒙三省區交界的河北省懷安縣境內,是一個“雞鳴三省”的地方。河北省懷安縣、陽原縣,山西省天鎮縣及桑干河南岸等地的人要走西口的話,均要北上馬市口,穿過長城抵達烏蘭察布市東部,如興和縣、化德縣、商都縣,繼而到達察哈爾右翼前旗、察哈爾右翼中旗、察哈爾右翼后旗以及河北省尚義縣等地落腳。如今,這里是內蒙古中西部連接京津的咽喉地帶,110國道和京藏高速都穿過這里。烽火臺下,雖然山川依舊,但早已難覓馬市的痕跡。這里走出的也同樣是河北人居多。

大同線:山西人走西口,去往烏蘭察布中東部和察哈爾西部,大都要從大同府一帶的長城關口走出,這就是所謂的“大同線”。大同線最重要關口叫得勝堡,建于明朝萬歷二十五年。走出得勝堡,沿著御河西行北上,就可以到達豐鎮,進入廣袤的烏蘭察布草原,然后在豐鎮、卓資山、商都、集寧等地落腳。現在的得勝堡,是一個有幾十戶人家的小村莊。城墻上的筑土基本完整,古堡中心的半截城樓仍在,樓洞上的龍頭滴水引頸遠眺,走西口的腳步早已將路面的石板磨得光亮。在這個古城堡里,大大小小的石碾磙不下幾十個。可以想見,在當年的西口路上,得勝堡加工糧食的繁榮場景。除了得勝堡,新平堡也是大同線上的一處重要關口。所以,今天的烏蘭察布市人基本以原山西人為主。

雁門關線:山西省忻縣、定襄縣、寧武縣、崞縣、代縣一帶人走西口走這條線路。北上雁門關,有大道可通行。一般經商者多走此路。

殺虎口線:殺虎口,位于今天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境內,是西口路上開放最早最古老最繁華的關口,也是京城和晉中、晉東南地區的人們走向草原的重要通道。殺虎口在電視劇《走西口》中,說殺虎口是因殺了一只老虎而命名。純屬瞎說。殺虎口最早稱參合口,明朝為了抵御蒙古瓦剌部南侵,多次從此口出兵征戰,故而起名“殺胡口”,意思是殺胡人的隘口。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7年)十二月初三,康熙西征噶爾丹部歸來,駐蹕殺虎口九龍灣,為了緩和蒙漢關系,遂改名為“殺虎口”。明代的殺虎口關門,高1.74米,寬1.67米,只能容一人牽一馬通過。康熙五年,倉頭河一場洪水,將關口淹沒。直到2004年重修殺虎口長城,明代的舊關口才重見天日。

殺虎口由平集堡、中關、殺虎堡三部分組成。走西口的人先通過石橋,進入刻有“平集堡”三字的南門。進入南門,就是清廷八大衙門所在地,去辦理出關文書,然后穿過這個城門進入中關。城內的這道門晚上是要關閉的,出去了,就不能返回來。中關是馬市,是牲口交易市場,也有車馬住宿。北部是殺虎堡老城。走出西門,踏上朝廷鋪就的西口古道,就算走了西口了。出了殺虎口,眼前敞亮極了。你可以走后山,到四子王旗、烏蘭察布大草原;你可以向西去,到歸化,刮包頭,走后套。所以,今天呼和浩特、和林格爾、武川、四子王旗南部、察素齊、薩拉齊等地漢族人全部以老家山西人為主。

等到中華民國以后,關口已全部放開,殺虎口已不再那么重要。只有山西省平魯、右玉、左云等相鄰各縣走西口才走這條路線。這一帶人北上經過殺虎口,到達呼和浩特,繼而北上過大青山,到達武川、固陽、四子王旗南部等地。

偏關線:居住在山西寧武府或晉中其它地方的人,走西口不走殺虎口,而是直接走偏頭關一線。偏頭關就是現在的偏關,它是萬里長城第一次與黃河交匯的地方。元明兩朝,這里叫“偏頭關”,清朝改名 “偏關”。從這里走西口,從水泉堡、草垛山堡、滑石澗堡和老牛灣堡北出,就進入歸綏六廳和土默川,可以到達內蒙古的清水河、和林格爾、涼城、托克托縣等。所以,這些地方人老家也以山西為主。

河保線:山西省河曲縣與保德縣為出發點。這里的人走西口,在河曲西門外的黃河古渡口上船,渡過黃河后,進入十里長灘,而后北上。或于鄂爾多斯地區沿途定居,或再渡黃河,繼續北上,到達包頭、河套等地。這里就要介紹重要的河曲西口古渡,這里晉西北走西口最主要的水旱碼頭。從河套、包頭、土默川沿河而下的糧食、藥材和皮毛,大都從這里上岸轉運。河曲城西門外的黃河邊,每天停泊的大船多達百余艘。城內的八條大街店鋪林立。有人描述當時的情景,“南來的茶布水煙糖,北來的皮毛食鹽糧”,“一年似水流鶯囀,百貨如云瘦馬駝。”河口古渡對面就是準格爾旗的大口。康熙四十三年,為了方便蒙漢人民往來,大口互市獲準重開。大口古渡建有關圣、龍王、河神三間廟殿。大口是河曲和保德二縣和晉西北走西口到包頭、河套地區的必經之地。走出大口,東西兩條溝就是兩條路,一條人行,一條可以走車馬驢騾,爬過大山合為一條。路經頭道墕、三道墕、臺子墕、巴隆溝、古城、沙圪堵、納林、壩梁、馬場壕,然后到了包頭。所以準格爾旗和包頭、巴彥淖爾漢族人老家大部分是山西人或陜西人。

過去從河曲到包頭走西口有緊七慢八的說法,就是走得快7天到,走得慢8天到。河曲民歌《走出二里半》對這條西口路進行了詳細的描述,而且把走西口人的恓惶表現的淋漓盡致。“頭一天住古城,走了七十里整,雖然那個路不遠,我跨了它三個省”可以看出,從山西河曲古渡口乘船,到大口(今內蒙古準格爾旗龍口鎮大口村),再從大口到馬柵,再從馬柵走30里就到了古城(陜西省府谷縣古城鄉),山西—內蒙古—陜西,跨了三個省,第一天走了70里路程。

“第二天住納林,碰了個蒙古人,說了兩句蒙古話,甚也沒聽懂。”古城出發到納林,中間要經過十里長灘。古城走約30里就到準格爾旗的十里長灘。十里長灘當年在西口路上最為繁華,當時的人口有3000多人,商鋪有30戶,油坊就18座,有銀匠、銅匠、鐵匠、口袋匠、皮匠、毛毛匠、小爐匠、豆腐坊、缸房……從前街到后街差不多十里長。當時這里歸河曲縣管轄,民國時駐軍軍閥叫朱五美。時過境遷,如今十里長灘只是個20多戶人家的小村莊。再走30里地就到了準格爾旗納林鎮,實際上走西口所述并非納林鎮,而是納林村。過去你可以不知道東勝、薛家灣,但絕不會不知道納林。在咸豐年代就成形了納林,光緒到民國時期最發達。納林住下是第二晚。

“第三天烏拉素,要了些爛樸布,坐在那個房檐下,補了補爛單褲。” 烏拉素在納林西北方向,距離約60里。現在只是20多戶人家的小村莊,當然也沒有爛樸布了。

“第四天翻壩梁,我兩眼淚汪汪,想起了小妹妹,想起了我的娘。” 經過長勝店,再走約60里便到了壩梁。壩梁是一條東西向半沙土山梁,高不過30米,但卻有60多里長,從準格爾旗一直延伸到達拉特旗。現在是200多戶人家的小村子,大多住在壩梁南側,少數幾家住在梁上。

“第五天沙蒿塔,揀了個爛瓜缽,拿起來啃了兩口,打涼又解饞。”沙蒿塔在達旗,如今只能見一處三間土房地基。周圍也沒有居民,想找解渴的西瓜是絕對沒有。

“第六天珊瑚灣,我碰了個韃老板,說了兩句蒙古話,吃了兩個酸酪干。”“第七天那長牙店,我住店沒店錢,叫一聲長牙嫂子,你可憐一可憐。”珊瑚灣和長牙店,筆者曾經費力尋找,但一直沒有找到。只在達拉特白泥井鎮柴登村找到一家靳拐店。店家姓靳,是個瘸子,祖上曾開過一間車馬大店。后來,我在一本光緒年間流傳下來的二人臺演出劇本中發現,這兩個地方不在鄂爾多斯,而是在包頭至五原之間。那個劇本是這樣寫的,“一溜簸箕灣,下了大河畔。西門外上大船,丟下了命圪蛋。頭一天住古城,第二天我住納林。第三天翻壩梁……上了馬場壕……到了烏拉素……走過沙蒿塔……上了新民堡……到了西包頭……上了珊瑚灣……到了珊瑚河……住了蔣白店……住了長牙店……上了五原縣……刮出嘉峪關……”

“第八天新民堡,我看見紅布布,買了二尺五,縫了個討吃斗。”新民堡是走西口到達拉特旗的“賀解鄔米白程喬”七大戶地主出資修建的土堡,規劃有三街六巷。現在只剩幾截土壘。從長牙店到新民堡,中間要經過達拉特旗王愛召鎮的三座茅庵。這個三座茅庵當年在西口路上很有名,但沒有主人。走西口的前人搭起來第一座茅庵(土芭房),供后來走西口的人中午做飯和休息。幾年后,走西口人越來越多,一間茅庵不夠用,大家又搭建了2間,所以,才有了三座茅庵。

從上邊兩個版本可以大致看出,當年河曲人走西口的路線是:從水西門渡口坐船過河,經內蒙古的準旗,府谷縣的古城、再入內蒙古納林、壩梁、馬場壕、烏拉素、沙蒿塔、新民堡、包頭、珊瑚灣、珊瑚河、蔣白店、長牙店、五原縣、然后出嘉峪關到內蒙古西部。

神府線:地處陜北的府谷、神木、榆林、懷遠、靖邊和定邊,是康熙放墾最先特準的沿邊六縣。這六個縣從東南兩個方向,環抱著鄂爾多斯。黑界地開放后,走西口的線路也相對自由。順著發源于鄂爾多斯高原的十幾條河川,翻過沙漠里的長城,很容易進入鄂爾多斯地區。府谷人和神木人走西口是從陜西府谷縣的麻地溝、神木城西溝、四卜樹、瑤鎮、中雞、馬秦壕、新街(內蒙古)、阿勒騰席熱、東勝、達拉特(過黃河)、包頭;另一條是陳家溝岔、孫家岔、大柳塔、阿勒騰席熱、東勝、達拉特(過黃河)、包頭。再由包頭進入五原、臨河、杭錦后旗(內蒙古后大套)。神木人和府谷人走西口叫“走后套”。所以,東勝、伊旗、達旗大部分漢族人老家是神木或府谷人。這兩個地方人最大區別就是過小年不一樣,神木人正月初六過小年,府谷人正月初七過小年。

榆林線:鎮北臺下的紅石口,是榆林人初期走西口的主要關口,也是明朝隆慶議和后,鄂爾多斯與陜西互市的最大市口。這個易馬城,在紅石口西南的長城腳下,緊鄰紅石口,開設于明朝隆慶五年。城郭用土夯筑,面積67000多平方米。從榆林附近的紅石口出發。北上到烏審旗、鄂托克、烏海市(過黃河)、杭錦后旗(后大套)。榆林南六縣走西口大部分人納入榆林人北上再西渡黃河之路線。所以榆林人走西口叫“走西頭”。所以,烏審旗漢族人口大部分老家是榆林人。

寧夏線:榆林西三縣包括橫山、靖邊、定邊縣。他們的路線是沿長城出定邊進入鹽池(寧夏)、靈武(渡黃河)、銀川、吳忠,再北上進入銀川平原。然后到鄂托克前旗、城川、鄂托克旗、棋盤井、烏海。所以西三縣人走西口又叫“刮寧夏”。所以,鄂托克旗和鄂托克前旗漢族人口大部分老家是三邊人,安邊、靖邊和定邊。

從哪走?往哪走?一個辦法是求神問卦,所以,每個西口重要節點,都有各種廟宇,而且香火旺盛。另一個辦法就是走到岔路口,背對草原,面向家鄉,脫下鞋,往后扔,扔到哪條路上就往哪條路上走。再有一種辦法就是投親靠友,找老鄉,如歌曲《走西口》所唱,二姑舅捎來一句話,西口之外好年景。王同春手下就有好多“二地主”,全是河北省邢臺縣人。

走到西口外干什么?他們主要的謀生手段是給西口外的地主“攬長”、“打短”,但廣闊的草原還是還是給這些人創造了發財、致富的機會。有河曲流傳的一首走西口民謠為證:“在家中無生計西口外行,到口外數不盡艱難種種。上杭蓋掏根子自打墓坑,下石河拉大船二鬼抽筋,上后山拔麥子兩手流膿,進后套挖大渠自帶囚墩,在沙梁鋤糜子腰酸腿疼,高塔梁放冬羊冷寒受凍,大青山背大炭壓斷背筋,走后營拉駱駝自問充軍,翻壩梁刮怪風兩眼難睜,小河川耍一水拔斷兒根,東三天西兩天無處安身,饑一頓飽一頓飲食不均,住沙灘睡冷地脫鞋當枕,鋪枳芨蓋星星難耐天明,遇傳人遭瘟病九死一生,沙蒿塔碰土匪險乎送命”在包頭一段二人臺也是這樣唱當年走西口的“上了包頭沒營生干,背上鋪蓋進后山。進了后山去打短,想起妹妹好心酸。進了后山割麥子,手上崩開血裂子。石拐溝背炭壓了胯,掙不下銀錢回不了家。手中沒錢回不了家,再到杭蓋梁掏根子吧。掏根子要小心,天天起來打墓坑。離開杭蓋梁慢慢想,再到蒿塔梁放冬羊。跑前山,竄后山,掙下銀錢往回返。一主萬意回口里,沙蒿塔子遇土匪。二四林子鄔板定(獨行俠,其后代現居達旗白泥井),把我的銀錢叼了個盡。” 這里所說的掏根子(甘草)、拉大船、拔麥子、挖大渠、鋤糜子、放冬羊、背大炭、拉駱駝等,都是苦活累活難活,可見當年窮苦人走西口的艱難。

家庭條件好的,走西口有個二餅牛車。但大部分窮苦農民走西口唯一的行旅方式是步行,他們的行裝極為簡單而又實用。扁擔一條,一頭扎簡單的行李,一頭扎捆行路用的食品,身上的一件爛皮襖,白天做衣,晚上當被。有孩子的,大的拉著走,小的裝在筐里頭,這就是拉家帶口。“鋪前襟,蓋后襟,兩只腳擩在袖圪筒”,過去人煙稀少,天當被,地當床,走在哪,找個沙蒿地就睡了。“吃上糠炒面,喝上爬爬水(冷水),進圪肚里瞎日鬼(肚疼),管它日鬼不日鬼,擔上擔出一身水。”苦難的窮人,只有用這種重活出苦的辦法減輕疼痛,最終,他們在內蒙古廣闊的草原上刨下了第一镢頭。

走西口對飲食文化影響,直到今天依然存在。燴菜,這個鄂爾多斯人和巴彥淖爾人最愛吃的一道菜就是走西口的產物,走西口路上根本沒時間做飯,人們就將各種菜蔬連同肉類放在一起燴燉,讓人分不清這燴菜出自哪里的同時,也清楚明白地意識到只有在這個地方才有這種菜,實際上就是走西口路上的“大鍋飯”。這一輩輩傳下來,就是今天人人愛吃的燴菜。泊江海燴菜也好,新街燴菜也罷,巴盟燴菜也行,都是走西口燴菜文化的延伸。

準格爾旗辦親事有個“六六八八席”。這個席發源于山西河曲,被走西口人帶到了準格爾旗,就是紅白喜事席面必須有六個蒸菜、六個炒菜或者是八個蒸菜、八個炒菜。歷經百年,準格爾將蒙漢飲食融會貫通,徹底與河曲“六六八八”席區別開來,形成了獨具準格爾特色食譜。

稍麥,這個在呼和浩特、包頭及鄂爾多斯等地遍布的小吃,同樣起源于走西口。明末清初之時,在歸化城中,大南街大召寺,有哥倆以賣包子為生,后來哥哥娶了媳婦,嫂嫂要求分家,包子店歸哥嫂,弟弟在店里打工。弟弟除了吃飽以外,再無分文收入,為了今后娶媳婦成家,弟弟在包子上鍋蒸時,就做了些薄皮開口的“包子”,區分開賣,賣包子的錢給哥哥,稍帶賣的錢積攢起來。后來,這種蒸籠小點開始在茶館出售,食客一邊喝著濃釅釅的磚茶,一邊吃著熱騰騰剛出籠的不像包子的“包子”,因其邊稍皺折如花,稱為“稍美”,意即“邊稍美麗”。又因在茶館“捎帶著賣”,故又稱其為“捎賣”。再后來通過晉商傳到京津等地,稱為“稍麥”,名揚北京城。當時,在北京城前門一帶,販賣稍麥的飯館門前懸掛的招牌上,往往標有“歸化城稍麥”。后來經過改良演變向南方傳播就改叫“燒賣”了。

走西口同樣帶來了文化大融合,文化大發展。晉商帶來的主要是相對高雅的晉劇,所以,過去呼和浩特、包頭和鄂爾多斯都有晉劇團,如今交流會、廟會也都有晉劇演出。而民間帶來的主要是二人臺和漫瀚調,從口里帶來的是社火和民歌與蒙古人長調、短調蒙曲兒融合,漸漸產生了二人臺,后又分出漫瀚調和爬山調、山曲等等,二人臺也分出東路二人臺和西路二人臺。在呼和浩特以西,集寧到張家口,從曲調到表演都有所不同,稱為“東路二人臺”。如今包頭市土默特右旗(薩拉齊)是“中國二人臺文化藝術之鄉”,準格爾旗是““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漫瀚調)”,河北省張家口市康保縣是 “中國民間文化東路二人臺藝術之鄉”。二人臺唱成了萬人臺。河曲三大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民歌、二人臺和放河燈習俗,都與農民走西口有直接關系。原來穩定不變的生活環境突然因走西口發生那么多變數,到了口外又有那么多苦難曲折,由此激發出來的感情波瀾當然要用他們可以使用的形式“訴說”出來。

為什么要走西口?走西口人數占比例最大的是農民。我總認為,相比之下,晉商走西口是一種“精英”走西口,以瞄準少數城市為主,所以大都變成了富商巨賈。而農民走西口是逼上梁山的謀生路。

“咸豐正五年,山西遭年限,有錢的糧滿倉,受苦人真可憐。太春去借糧,一顆也沒借上,回到家里邊,怎對玉蓮講。二姑舅捎來信,他說西口外好收成。我有心走口外,恐怕玉蓮不依從。”這是二人臺《走西口》里的一段唱詞。“去年遭年景,寸草也不生,沒打下一顆糧,活活餓死人。官糧租稅重,逼的人跳火坑,沒錢打害債,不走西口怎能行。去年遭荒旱,今年又成了婚,官稅催的緊,逼的人活不成。土地賣了個盡,饑荒還沒打清,三害歸了一,你說不走西口能活成?”這是一首民歌的唱段。“河曲保德州,十種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黃龍彎彎的河曲縣,三親六眷漫綏遠,二姑舅呵三老爺,八百里河套葬祖先。”這是河曲民謠。這四個唱段可見,農民走西口,就是生活所迫,通過走西口去出賣廉價的勞動力,維持最低的生活。

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這期間人口基本是不流動的。走西口也就停滯了下來。

但是,改革開放以來直到今天,大量新時代的“口里人”再次開始走西口,紛紛參與內蒙古及鄂爾多斯經濟建設,形成了“神木村”、“河曲巷”。試看今天我們城市中間,人口流動很少是“口外”流回到“口里”,而且還是源源不斷從“口里”流往“口外”,這條西口路還沒有劃上句號,“長城兩邊是故鄉”,便是他們生存狀況的真實寫照。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地那個實難留,有幾句知心的話,哥哥你記心頭。走路你走大路,不要走小路,大路上的人兒多,拉話解憂愁……”這首《走西口》這一個多世紀以來,傳唱于晉、陜、冀、蒙,經久不衰,蕩氣回腸。在未來歲月里,它也必將余音繞梁,為我們這些西口后人所銘記。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无码AV电影在线播放| 午夜福利免费视频| 一本大道在线一本久道| 亚洲第一成年人网站|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 无码一区18禁| 毛片网站观看| 亚欧乱色视频网站大全| 狠狠色综合网|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 国产迷奸在线看| 亚洲浓毛av| 国产爽歪歪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蜜芽| jizz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麻豆| 在线观看国产网址你懂的| 无码免费视频| 九色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免费又爽又刺激高潮网址| 高潮毛片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在线日本| 欧美日韩另类在线|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日本不卡网| 色婷婷电影网| 91久草视频|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 999福利激情视频| 在线99视频|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播放| 欧美特黄一免在线观看| 一级不卡毛片| 色综合久久无码网| 亚洲欧美另类日本| 国产欧美在线视频免费| 亚洲国产一成久久精品国产成人综合| 中文字幕在线日韩91| 亚洲欧美日韩色图| 日韩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观看| 中国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香蕉久久|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91| 久久久黄色片| 视频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一级黄色欧美| jizz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h网站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一二三| 欧美日本在线| 精品無碼一區在線觀看 | 久久中文电影| 再看日本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国产福利大秀91| 国产成人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国产91线观看|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极品|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古装片| 精品一區二區久久久久久久網站| 国产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精品欧美视频| 在线观看国产网址你懂的| 亚洲天堂免费| 国产免费a级片| 真人免费一级毛片一区二区| 青青青国产视频手机| 午夜综合网| 在线观看国产黄色| 国产高清精品在线91| 亚洲无码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午夜亚洲影视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第1页| 亚洲综合18p| 国产在线第二页| 午夜a级毛片| 污网站在线观看视频| 91激情视频| 亚洲男人天堂久久|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 国产69囗曝护士吞精在线视频| 精品国产aⅴ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亚洲伊人久久精品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