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富宏
我對讀書情有獨鐘。平生最愛讀書,但自恨不會讀書,不善讀書,因而讀書甚少。只是懷揣著一顆讀書的種子,百般呵護,可始終也沒有長成一株迎風大樹。當然普通的人,不需要什么為別人遮風擋雨,做好自己,經營好家庭,就足夠了。但愛讀書卻讀書不多,收獲不多,是我人生最大的缺憾。
我為什么愛讀書呢?我也說不清楚。反正是有一種執著始終纏繞著我,讓我欲罷不能。我把讀書視為人生的至高,任什么也不能占有它的位置。戀愛的時候,我對女友說,書第一,你第二;結婚之后,我又對妻子說,你第二,書第一。不同意也不行。其實,到現在讀書沒有讀出什么成果,只是裝飾了生活,但并不后悔,倒是覺得因為讀書讓生活充滿了詩意。
愛讀書不是天生的。回想起來,是在我高中畢業之后。出生在農村,從小到大就沒見過什么書。懂得書的金貴,是因為我沒有考取大學,復讀又沒有希望,而我的幾位要好的同學通過補習相繼念了大學和中專之后。我被擱淺在農村,前途無望。為了改變命運,我便走上了自學之路。那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參加了當時《山西青年》創辦的刊授大學學習。農村里真是沒有書可讀,刊授大學寄來了教材,寄來了輔助讀物,我才算有了書讀。愛讀書從這時開始。后來,我也開始訂雜志和買書,靠讀書改變了人生,這是后話,這里我只是想說說我對讀書的認識。
我覺得讀書是一件很文化的事情。我想為自己確立一個文化人的形象。從古至今,凡讀書人被稱作是文化人而備受人們的尊重,有誰不想在人前做一個體面的人呢?我把我的讀書歸結為三種方式。一是為工作而讀,二是為生活而讀,三是為人生而讀,。但不管為什么而讀,受益是不用去說的了。我認為,讀書是讀社會,看生活,長見識,練思想。讀書讓我以積極的心態去追求上進。什么是美好的事物?唯讀書?各人認識不同,反正我是這樣想的。所以,我總是把時間“浪費”在這件事物上。讀書,讓我盡享文化地生活。何為文化地生活呢?讓讀書指導工作,讓讀書豐富生活,讓讀書滋潤人生,讓讀書修養思想。然后懷揣一個夢想,把工作、生活、人生、思想,通過體會和感悟寫成一篇篇小文章或者一首首小詩在報刊上發表,其樂融融。我之讀書,并不想去為研究學問,只求閑適地讀,散淡地讀,為心靈提供一個安息地,為寫作開闊一些眼界,就足矣。覺得文化氣就行了。我是用讀書來觀照生活,用寫作來表達生活,把自己對人生命運和對大千世界的認知寫成文字與大家進行交流,我覺得這是人生最有意義的事。
我讀書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用作家李國文老先生的話說,“學而問之。”先生在這篇短文中說:“知道不足,遂有追求,感到欠缺,努力彌補。”我認為,讀書是借別人的智慧去理解人生,感悟生活。先生又說:“書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多讀一本書,多一分智慧的光亮。”人生有許多未知,不去社會實踐,不靠讀書學習,真的不會弄明白許多事情。我是誰?我從哪里來?將到哪里去?這是哲學的三大終極問題。我常常是懷抱這樣的問題去讀書,真的是很文化的享受。把讀書置入日常生活,用孔子老先生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我舉一個例子。我是認為,人體是一種化學反應。就拿人的得病治病來說,大部分人是相同的,但也有許多不同。個體不同,反應也不同,個體與個體之間也存在著許多差異。我們生病吃藥,一種很特效的藥,對大多數患者很適用,但就有一些人會療效不好,甚至不起作用。我想這就是化學反應所產生的變化。有的人體內是酸性的,如果藥物是堿性的,那么就會中和了。但藥物要是別的性質的呢?就會沒有作用,或許還會產生別的變化。從這里我又想到人得病的原因。人吃五谷雜糧,得病也五花八門。這都是各種食物在人體內的化學反應產生變化所致。有的人喝水都會胖,有的人吃多少營養的東西還是瘦的。這就是說化學反應變化的好,健康,變化的不好,生病。是不是這個道理?請大家評判。再比如,我以為,讀書也是治病,也有化學反應。人不能不讀書,但書也有好壞之分,有糟粕和精華,也要取舍和品味吸收。讀書能規范行為,提升境界,變化的標準,是人的價值取向,日積月累,不斷地化學反應,從量到質,能改變許多人和事物。所以我又進一步認為,人的活著,就是一種化學反應。在地球這個大容器里,人的生存不斷地經受大自然、時間、生活、社會、世界以及酸甜苦辣、喜怒哀樂等種種關系的作用,不斷地反應和變化。因此,人的生、老、病、死,或隱姓埋名或頂天立地,也都有著各種各樣的不同。但在反應變化中,或者變成了“水”,或者變成了“鐵”,最終還要被氧化成土。我的這些想法就是通過讀書與生活所產生的聯想,這是不是很文化的理解呢?
讀書是精神的愉悅,是思想的升華,讀書是一種文化的人生。生活不會辜負讀書的心靈,不讀書也真的是沒有文化的表現。讀書是能夠脫俗的,但我不想脫俗。本來我就是一個俗人,何必要去追求高雅。畢竟讀書是為了做人,離群索居,高人一等,做給誰看呢?不如文化地樸素,多好。我給自己的座右銘是:靜下心來讀書,鼓足勇氣做事。是啊,愛讀書,肯定是要買書的,我專門為自己建立了一個書房。家有藏書,來客贊之,我覺得很體面,時常沾沾自喜。書籍是很養人的,不信你試試,家有藏書,生活在書的包圍中,就算你不去讀,你都會透露出有文化的氣息。今生我是想以書為伴,讓書籍滋養著我,然后文化地漫步生活。
選自《山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