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狗的使命》第一部于2017年1月27日由美國安培林娛樂公司出品,由萊塞·霍爾斯道姆執導。第二部則是于2019年5月 17日由安塔林娛樂、Reliance Enterain ment、Walden Media、阿里影業聯合出品,作為第一部的續集,由導演蓋爾·曼庫索執導的劇情片。該系列片自從上映以來,研究該電影的文章涉及的方面基本在于敘事策略、主題、人性的自省這三方面。
敘事策略。《一條狗的使命1、2》的敘事策略獨特新穎,它采用了拼接式的敘事策略,影片的主人公是貝利,且大量采用的是狗的主觀鏡頭。在電影播出后褒貶不一,贊同者認為影片采用的拼接式敘事獨特新穎,觀眾的情緒被分割到數個章節中,持續接收到電影傳送的情感暗示。不贊同者提出以拼接板塊式的敘事策略,故事泛化且各板塊的時長受到限制,劇情上缺少了情感的沖擊,并且認為影片的核心設定“輪回”減少了動物擬人化的表達和故事的邏輯性,使故事發展缺乏說服力容易引起觀眾的疑惑。
主題研究。有人總結出該影片兩個“類型意蘊”的主題特征。第一個主題特征是在影片中不斷以戲劇化的劇情向我們揭示了人的一生中成長的陣痛是不可缺少的。第二個主題特征則是表現具有普遍性的西方社會中家庭關系、兩性關系的探尋。
而更多的人總結出該影片的主題主要表達生與死之間的關系。影片以小狗貝利的數次輪回,通過一種既殘酷又溫柔的方式來推動劇情,每個板塊都貫穿著導演想要表達的對生死意義的追問,表現出對生死的多元性探索以及旨在“人應的活在當下”的認可。
生態主義興起。生態危機是目前全球性的環境問題,也是目前全世界最關注的問題之一。面對日益加重的環境危機,人類終于敲醒警鐘開始反省并且展開一系列的補救行為。生態主義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激發形成的,生態主義對于人類社會有著重大的意義和價值,是人與自然關系的界定法則,也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關鍵。
生態主義的文學批判潮流最先興起于20世紀的歐洲,并且伴隨著生態危機的加重,這種新興的文學流派也越來越受到重視。生態主義隨著發展衍生出了各種理論形態,其中包括以辛格的動物解放論和雷根的動物權利論為代表的動物福利論。動物福利論旨在把道德關懷的視野從人類自身擴展到人類以外的動物身上。
生態主義與《一條狗的使命》。辛格曾經說過:“絕大多數動物都是有感受力的,因此擁有利益;這些動物因而具有道德地位,因得到道德關心和‘被考慮的平等’。”影片通過狗的視角來展現,目的不單是讓我們注意到它可以在我們人類社會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給予我們幫助,更是跟我們屬于一樣的生命體。影片中伊森在腿受傷后要離家去遠方上大學,小狗貝利追了很久趕上車后依舊被趕下車站在原地看著伊森離自己遠去。通過這種板塊式的敘事旨在讓觀眾感受其他生命體的共同性。狗不是人類的附屬品,離開了人類他們依然可以在大自然存活下去,人類將狗馴服為寵物使其寄生于人類社會下,卻沒有給予它們應得的尊重。諾曼·維爾茲巴——一位杜克神學院的神學和生態學教授針對《一條狗的使命》曾說過:“狗的生活目的,就像任何生物的生活目的一樣,是為了實現它作為生命共同體的一員的潛力。”所有的生物都有著不同的角色,每種動物也有著自己存在的意義價值,我們要做的是弄清楚如何與其他生物和諧共處在這個世界上。
動物與人類是自然界里關系最親密的存在,托爾斯泰曾指出:“一個人如果向往正直的生活,第一步就是要禁絕傷害動物。”兩百多萬年前的石器時代,人類與動物同處于大自然環境下遵循著自然界弱肉強食的法則,人類與動物基本處于平等關系。動物對于人類來說是食物也是威脅其生存的一種存在。而等到了農耕文明時代,人類開始定居棲息下來后,與動物的關系就已經開始有所變化,動物對于人來說已經慢慢演變為親密的伙伴或得力的助手。這一系列的進化過程都反映了在這個世界上人類與動物的關系密不可分,我們是這個世界共同的創造物。
首先,《一條狗的使命》的導演通過每個板塊的故事都表達出了狗在當今社會中對于我們人類的不同存在意義。伊森視角,小狗貝利是他童年的玩伴,陪伴他成長。黑人女孩瑪雅視角,小狗貝利是她孤獨生活中唯一的朋友。通過板塊式的敘事,不斷地向觀眾進行情感輸送,不難看出導演所想要表達的是在當今快節奏生活的時代下,人們在滿足了物質需求后,更多的是來自心靈上的空虛,動物對人的存在意義已經不是單純的人類需要幫助或者動物需要依靠人類才可以生存,而是人類空虛的精神世界需要找一個依靠,被填充、被彌補。導演在兩部電影中都表達著現今社會里動物與人的關系已經是彼此需要,人類提供給動物更好的居住環境,動物給予人需要的陪伴關愛。
其次,導演在影片中也隱喻地表現出人類奴役、輕視動物的一面。在人類與動物的關系討論中,持反對方的觀點認為動物比人類低一等,將動物視為代替人類工作的工具。小狗貝利輪回轉世為警犬,雖然全程以貝利的視角去描述事情的發展,包括到最后為主人犧牲,讓觀眾因為狗的忠誠落淚感動的同時,也沒有掩蓋對警察來說,貝利更多的只是一個工作助手的想法。每當貝利看到警察一個人孤獨地躺在床上想要上去安慰時,得到的永遠是一句“No”并被毫不留情地趕下床。導演通過影片中部分板塊敘事揭示了目前仍存在的一些對待動物不公平的社會現象。雖然現在全世界都在呼吁善待動物、善待大自然,但是人類長久處于領導地位的思想仍促使著部分人在面對動物時潛意識中留有不尊重的想法,《一條狗的使命1、2》表述出人與動物關系已經越來越和諧的狀態下,仍需要部分人在這個功利與欲望充斥的現代社會反省自身,正視動物的地位,給予動物應有的尊重。
巴贊曾提出,電影再現事物原貌的本性是電影美學的基礎。因為一切藝術都是以人的參與為基礎的,唯獨在攝影中,我們有了不讓人介入的特權,所以攝像取得的影像具有自然的屬性。而正是因為電影這一特點,越來越多有別于傳統影片類型的電影層出不窮。像《導盲犬小Q》《忠犬八公的故事》等,越來越多動物題材出現在熒幕上。但不管是什么題材的電影,“人”永遠是主體,本質上傳達的仍然是人類的思想活動、情感體現。
動物題材的電影,基本都是采取了動物移情的方式來表達主題。《一條狗的使命1、2》中,小狗貝利顯然就是人類的化身,小狗貝利的視角其實就是人類視角的移情,導演借助小狗貝利來展現人類社會中存在的一些現象,在觀眾以全新的視角去觀看并產生新鮮感的同時,更多的是換位思考一樣的體驗深思。第一部中小狗貝利在第一世作為伊森兒時的玩伴一直陪伴他成長,陪伴伊森做游戲,幫伊森追女朋友,在家里發生火災時沖上去叫醒熟睡的伊森;第二世為了救警察不顧自身安危;第三世終其一生陪伴著黑人女孩瑪雅。導演借助動物移情的這種表現方式,呼吁觀眾重視身邊的友誼、忠誠、信任等現今社會越發缺少的美好品質。
導演將《一條狗的使命1、2》的背景設置在現代都市中,并且小狗貝利每次輪回待的家庭都具有代表性。缺少童年陪伴的伊森、孤獨的警察、生活拮據的年輕情侶、缺少家庭關懷的CJ等都反射出現當代社會下,因為信息時代的快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情感都越發疏離冷漠,在人類受利益與欲望充斥的社會影響下,更多的是關愛自己。但兩部影片最終的結尾都是美好的,第一部中伊森最后還是與漢娜在一起,第二部的CJ最后也得到了自己的愛情,并且原諒了母親,從此在一起快樂的生活。兩部電影也表現出無論社會怎么樣發展,人類最終還是需要愛情、親情、友情這些美好的羈絆。
導演通過小狗貝利的視角向大眾展示了現代社會的都市人們的現狀,同時也借助小狗貝利表達出當今社會中,人們因為各種各樣的壓力而活得焦慮不安,忽略了“活在當下”這一個人生真諦。導演借助貝利的嘴說出“有時候我覺得,思考生命的意義完全是在浪費時間,倒不如好好享受生活,別管什么意義。”而貝利每一世的輪回,也貫穿了“活在當下”這個真理。從小狗貝利每一世受到的待遇來看,導演也隱晦地表現出當今社會人類還是將自己作為主體地位,將動物看為被動的客體,自己的附屬物。從生態批評的角度來看,人類不能把自己當作主體,而是應該以平等的目光去看待動物并給予它們應有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