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1世紀新媒體的影響下,人們的藝術接受范圍已經產生了巨大的改變,在眾多社會因素的影響下,新媒體的發展為新聞傳播行業提供了全新的服務機會,娛樂方式逐漸呈現多樣化、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也使媒介整合時代電視臺新聞欄目的發展逐漸走向一個舉步維艱的局面。所以,文章以縣級電視新聞欄目的發展為主要研究對象,希望可以為我國縣級新聞欄目節目發展起到拋磚引玉之用。
主持人員新聞素養欠缺。縣級電視臺肩負著傳播黨和國家政策的重要使命,新聞基礎知識的積累和語言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要。然而在日常工作中,部分主持人不注重語言的規范運用和內在文化氣質的培養,一些主持人在讀文字的時候甚至會犯“常識性”錯誤。可見,新時期的播音主持工作者對常識的認識不足,極易對社會和公眾產生負面影響。當然也有一些主持人和播音員日復一日地飽受“饒舌”之苦,俗稱“話筒疲勞”,在長期的工作中,他們往往是以語言形式為指導,對于語言技巧的運用是非常嫻熟的,但實質上不利于與觀眾產生精神共鳴。
新聞內容缺乏新鮮感。當代人的生活方式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大量現代信息技術的出現,對地方電視臺的新聞欄目提出了新的要求。從縣級電視臺新聞欄目發展的現狀來看,縣級新聞節目的范圍往往僅包括于自己的轄區縣,而且其內容往往就是簡單無聊的鄰里問題,只有最后的幾分鐘才會播報國家大事和國際新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縣級新聞節目的乏味無趣,缺乏親和力和新鮮感,新聞主持人也沒有把握好自己的親和力,讓新聞播報變成了死氣沉沉的陳述。而在大多數情況下,縣級新聞節目對于自身發展并沒有一個明確的定位,每天有什么新聞就播報什么新聞,沒有將新聞進行準確的劃分,所以筆者認為,如果縣級電視臺信息欄目定位明確,脫離乏味無趣的主持方法,那么其發展上的突破必然可以事半功倍。
新聞內容與人們生活脫節。縣級電視臺在發展新聞欄目時,節目內容針對性不夠,缺乏明確的目標。尤其是在策劃和呈現內容時,它沒有準確的對象,只是盲目地選擇行政語言。報道的新聞內容過于空洞乏味,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毫無關聯,讓受眾沒有生活聯系感,認為新聞節目就是單純的新聞播報,在觀看之后也沒有過多的思考,無法站在大家的立場上說公道話,所以對于縣級新聞播報欄目的熱情就越來越少。另外,縣級電視臺的目標受眾模糊,沒有一個準確的劃分,新聞內容的特點不明顯,對新聞內容潛在價值的挖掘不深入,認識上存在差異,無法獲得客觀、準確、全面的信息。
構建全媒體傳播平臺。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方式。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加強信息技術的使用,是提高我國各領域綜合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中國新聞主持業的積極發展,還必須加大現代網絡技術的運用,以實現廣播主持藝術的創新。在新聞主持藝術創新過程中,網絡技術的應用可以為公眾提供新的視聽體驗,引起公眾的注意,把網絡平臺和新聞主持人工作緊密結合到日常工作中去,增加廣播和主持節目的吸引力。同時,新聞主持人還應根據節目特點,在新聞節目中有效地與觀眾建立反饋渠道,讓觀眾對新聞內容有一個及時的反饋,了解到大眾的真正新聞愛好,進而選取相應的方面進行更多的新聞播報工作,以此來喚醒受眾對于新聞節目的喜愛及熱情,這樣做不僅可以繼承和創新廣播主持人藝術實現,也達到了優化和改進節目的目的,全面提高了播出節目的質量,從多個角度滿足觀眾的需求,使新聞節目發展逐漸趨向一個良好的循環過程。
優化和創新“三農”服務。電視臺新聞欄目的創新與發展要針對融合媒體的時代特點,同時明確發展目標,為農村農民的生產生活提供服務。在現代化管理中,區域電視新聞欄目與核心媒體的融合為區域內部建設和發展提供了永久的動力。例如,縣級電視臺在制作新聞欄目時,要抓住時代特點,收集農業信息和農民文化,對不同類型農業節目的主題進行整理、編排,優化農業方面的新聞,讓農民在新聞中可以切實看到與自身相關的信息,并且從中獲得一定的知識。同時采用全媒體廣播網絡覆蓋模式,把這些方面相關的內容向千家萬戶進行多次傳遞,更好地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不僅為廣大農民進行了效益創收,而且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科技農業發展,為多元化創新發展提供可持續的支持。
此外,新聞類節目還可以作為普法類節目使用。對于許多農民群眾而言,他們法律意識淡薄,往往得不到充分的支持及幫助,在許多危害權益的情況下,只能選擇忍氣吞聲,進而造成自身財產的損失。所以在新聞節目中,新聞工作者還可以通過播報較常見的法律知識,來引導廣大農民群眾維護自身權益,進而使電視節目真正獲得老百姓發自內心的喜愛。
推動媒體產業融合發展。在推動媒體產業融合發展背景下,我們首先要針對媒體融合面臨的挑戰,整合媒體資源,優化產業結構,積極推動傳媒產業融合發展。通過相互作用,鼓勵縣級新聞創新發展,為傳媒時代背景下產業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經濟活力,促進縣級新聞創新發展,支持區域文化產業活動,挖掘文化產業價值。在這方面需要我們特別指出的是,地方電視臺新聞欄目的發展要堅持走科學發展道路,明確縣級電視臺的責任,圍繞地方政府和黨委,向社會輿論發布和傳播有關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正確信息。
其次,我們可以將新聞欄目與文化產業進行結合,進行縣新聞電視臺的文化產業創意活動,通過文化創意活動來使新聞欄目更接“地氣”,進而讓廣大民眾感受到新聞欄目的活潑性和時代感。通過與民同樂的大眾性傳播類語言節目,能改變觀眾的思想,讓觀眾對于電視節目擁有一個全新的看法。在此過程中,縣級電視臺一定要發揚我國紅色經典文化,使觀眾在紅色經典中感受黨的溫暖,進而熱愛黨,不僅使人民群眾重拾起對于新聞節目的信心,更要讓群眾對于我國現階段的改革措施,擁有一個正確的看法。例如:針對八里灣千畝玫瑰園,我們可以脫貧攻堅為導向,制作相應的玫瑰園紀錄片或者宣傳片,制定與玫瑰普及知識相關的王牌節目,通過定期舉辦“玫瑰精品展”的方式來吸引一大波愛好者的泛參與及傳播。借助這種雙向互動的方式,既促使縣級臺電視新聞欄目的創新,又繁榮了當地的產業經濟,使當地的文化經濟走向一個廣泛的舞臺,壯大了文化企業的經濟內涵,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發揮采編工作服務性質。在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無論在傳播速度還是傳播效率上都存在不足和局限。另外,媒體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傳統的電視新聞播出方式很難在傳播過程中與新媒體技術相結合。只有真正推動電視新聞的發展,創新和改進傳播內容和形式,才能真正推動電視新聞的傳播,使新媒體時代的電視新聞能夠長期發展。新媒體技術對電視新聞的傳播過程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編輯要全面認識電視新聞的利弊,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點。因此,在收集和處理過程中,需要對零碎的新聞信息進行深入挖掘,避免帶來過于老舊的新聞播報內容。記者要永遠沖在民眾關心的最新事件的第一現場,使新聞事件具有大事件連續性、小事件詳細性的特征,讓民眾真正看懂新聞播報中事件的起因、經過及結果,并且能夠從新聞事件中獲得深刻的思想和反思內容,最好選擇讓群眾有自身參與感的一系列社會服務的新聞事件,加強群眾的自我認知能力,為大眾帶來更多具有深度和廣度的新聞事件,才能真正推動電視新聞的創新和發展。
另外,在新媒體時代,要推動和處理電視新聞的創新,首要的前提是新聞的捕捉和處理能夠產生具有新穎性的新聞,并有效塑造自身的傳播特色,使新聞傳播在市場競爭中獲得優勢。此外,我們還必須著眼于提高新聞采編人員的職業敏感度與素養,培養記者的新聞觸覺和新聞跟進能力,以達到促進新聞創新和發展的目的。
綜上所述,在媒介融合時代背景下,推動地方電視臺新聞欄目的創新與發展,應積極引進現代信息技術和數字技術,構建媒體傳播平臺,優化欄目信息內容和形式。相信在廣大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縣級電視臺的發展會越來越光明,新聞播報欄目的未來也會越來越好,為我國電視節目的可持續發展奉獻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