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的相關工作受到了巨大沖擊,而想要實現傳統媒體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就需要積極轉變。新聞記者作為媒體行業中的重要人員,面對時代發展需求,不僅要求自己是新聞信息的記錄者及報道者,還需要扮演參與者和監督者等角色。因此,在眾多個性化、數字化新媒體的持續沖擊下,在傳統媒體謀求轉型的大趨勢下,新聞記者更要發揮好自身作用,努力做好角色轉型,當然這個過程也是新聞記者在工作中遇到的一大難題。
如今,大量新媒體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信息傳播的狀態,完全打破了傳統媒體作為信息唯一傳播通道的局面。很多人獲取想知道的信息,幾乎都是通過各類網絡平臺、微信、微博等渠道實現的,甚至把生活中發現的新聞點,通過抖音、快手、微視等平臺發布出去。可以說,互聯網時代,人人都是傳播者,人人都是麥克風。海量信息的出現,讓受眾從過去被動接收信息的局面,轉變成現在的信息生產者及參與者。
同時,由于現代化社會的發展節奏逐漸變快,在快節奏的生活及工作中,人們對新聞信息的掌握也追求一個“快”字,而傳統新聞媒體和新媒體比較,就明顯存在時效性不足的問題。而且在這個多元化獲取信息的時代,如果傳統新聞媒體不能對新聞信息及時獲取,就會導致其吸引力和關注度不足,因此,這就需要新聞記者做好角色轉型,確保傳統新聞媒體的發展能夠和時代發展的需求相適應。
再者,傳統新聞媒體的記者,一般都是通過臺里進行任務的指派后,攜帶專業的設備進行采訪和信息的獲取,這樣的工作流程是比較被動和滯后的,記者往往不能以最快的速度,在第一時間對新聞動態實施報道和深入地跟蹤。而在新媒體環境下,新聞記者需要主動和積極地實施信息的獲取和采訪,這也是對新時期新聞記者工作和發展提出的新要求。
在新媒體環境的不斷影響下,過去單一對受訪者采訪的傳統模式已經一去不復返,而是更加強調通過各種新興的多媒體技術,實現受訪者與受眾之間的互動及溝通,這樣一來,電視新聞記者除了必須擁有的專業技能及職業素養,還需不斷學習新媒體技術,努力充實自己,這樣才能適應新的傳播平臺及傳播規律。
新聞意見的引領者。在新媒體的環境下,對電視新聞記者的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其對信息單向的傳播以及價值取向予以關注,還要注重對新聞信息的挖掘、意見反饋和現場的互動等,從而引領大眾的新聞意見方向。基于新媒體復雜和自由的媒體環境,電視新聞記者需要具有職業責任意識,在滿足民眾對各類新聞信息需求的同時,更要確保新聞信息的真實性,并在新聞內容中呈現出客觀的評價及意見,從而引導民眾能夠理性地進行思考。
民眾信息的宣傳者。傳統新聞媒體在長期的發展中具有很大的公信力,而在傳統新聞媒體中,新聞記者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他們是對受眾關注的新聞信息進行有效收集與傳播的人員,他們承擔著社會所賦予的角色責任,還承擔著大眾所賦予的新聞傳播職責。然而新媒體的出現,打破了輿論的導向格局,其中自媒體所構建的輿論場發展十分迅猛。但在自媒體所構建的輿論圈內,輿論是自由和復雜的,這就需要電視新聞記者從民眾出發,依據民眾的立場和需求,將大眾所關心的事情實施傳播,并以民眾視角對信息進行準確傳遞,從而對社會輿論予以引導。要不然新聞記者會遭受自媒體的輿論質問,對其宣傳以及引導作用產生影響。
事件真相的探尋者。通過敏銳嗅覺挖掘新聞事件,對新聞實施深入地采訪,準確進行新聞產品的制作,是新聞記者最基本的工作。但民眾更關心、更期盼的是新聞記者能否對他們真正關心的問題進行深入的關注及呈現,并幫助他們尋找其背后的真相和答案。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電視新聞記者的不應該是和平民記者進行新聞搶奪,而是需要更加關注問題的查找和討論的引發,并平衡觀點和消除誤解等,實現對新聞事件真相的探尋。
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在新媒體時代,想要實現新聞記者的角色有效轉型,行業和外界要給予他們良好的引導條件。國家要做好對新媒體平臺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對新聞記者的相關義務與權利給予明確。而且新媒體環境下,新聞記者還面臨著諸多挑戰,角色的定位對其工作的不確定性進行了增加,金錢和關注度的誘惑也非常強,這就可能導致一些記者出現搶新聞和為提升所在媒體知名度而不擇手段的情況,比如暴露公民隱私、惡意營銷、隱形采訪等不道德的行為。所以為了對媒體行業進行約束,就需要對相關的法律法規實施完善,對新聞記者的行為實施界定和規范,為他們的角色轉型提供引導和依據。同時要做好對新聞媒體產權及新聞記者的合法權益進行保護,避免他們的作品被復制和轉發,為他們的角色轉型提供良好的環境。
加強對媒介素養的培訓。所謂媒介素養,是指面對不同的媒體內的大量信息,所表現出的評價能力、選擇能力和理解創造能力等。在新媒體環境下,因為媒介傳播的方式不斷更新,媒介的內容極為豐富且質量參差不齊,這就對人們的媒介素養產生了很大的考驗。而對于電視新聞記者來說,更需要他們具備良好的媒介素養,方可適應新媒體的時代發展環境,因此這就需要做好對他們媒介素養的培訓,從而促進他們角色的有效轉型,適應自身新定位。
在對新聞記者進行媒介素養的培訓中,要對他們的專業知識、新聞能力等進行培養,可以定期開展一些培訓活動,來對電視新聞記者新媒體環境下所需要的媒介素養實施深入闡述,并針對性地開展一些培訓課題,來對他們的新聞獲取能力、理解創造能力和評價能力等進行鍛煉,促進他們能夠更好地適應和開展工作。同時還需要對新聞記者的新媒體意識和新媒體技術等實施提升,向他們講述新媒體的特點和優勢,并將其工作和新媒體的融合實施路徑的開發,從而促進其工作的現代化發展,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
自身要打牢基礎,做“全能選手”。“全能選手”,就是電視新聞記者不僅要對基本的采編業務非常精通,還要對其他業務也要有所涉獵,同時在多項業務中,形成自己的優勢業余,才能有獨當一面的能力。
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讓人們對新聞信息的生產速度和內容呈現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電視新聞記者必須改變早上采訪的新聞下午見或者晚上見甚至第二天才能見的傳播效率,這就需要電視新聞記者在現場就要有獨特的視角、較強的邏輯思維及稿件處理的能力,能適用不同媒體平臺的需求對新聞素材進行生產,這樣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及角度,來滿足受眾的需求。
同時電視新聞記者可以借助網絡傳播的及時性及虛擬性的特點,以網絡為主要媒介展開采訪,虛擬化的傳播方式,不僅能更快、更及時地獲取相關的新聞素材,同時也提高了信息傳播的有效性。
豐富新聞形式和內容。在新媒體環境下,新聞記者要轉變傳統新聞的形式和內容,借助新媒體的技術優勢來更好地服務于傳統新聞媒體工作。首先,新聞記者可以通過手機軟件和微信等新媒體客戶端實施新聞信息的獲取和傳播,并掌握人們普遍關注的熱點新聞動態,這樣就能夠更好地滿足人們的需求,拓展新聞獲取和傳播的途徑,便于為人們提供更加豐富的新聞信息資源。其次,新聞記者要能夠借助互聯網的優勢開展自身工作,新聞記者可以通過互聯網來對人們的需求實施調查,對他們新聞需求和關注情況進行掌握,從而有針對性地豐富內容。再次,新聞記者還可以借助新媒體的互動性和反饋性來開展工作,針對一些新聞信息來和民眾進行及時地互動,這樣能夠實現新聞的親民性和反饋性,并且還能夠借助新媒體來對相關新聞事件實施搜索和跟蹤,并和相關實證人員取得密切聯系,關注新聞事件的動態和真相,從而更好地服務于工作的開展。
綜上所述,新媒體環境對傳統媒體行業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對電視新聞記者的角色有了新的定位。為了更好地適應新媒體環境的發展,電視新聞記者需要全面和深入認識到自身角色轉型的重要性,并認識到新媒體時代下民眾的新聞需求,積極根據環境變化和需求來進行自身角色轉型,這無論對自我提升還是行業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