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長智
摘要:2019年1月,財政部發布了一套完整的《政府會計制度》,旨在建構與政府會計核算的標準體系。《政府會計制度》的實施對于不同單位及其部門均存在直接影響。鑒于此,為了實現事業單位的可持續發展,本文簡要分析《政府會計制度》對事業單位財務核算的影響和應對措施,以期為同行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政府會計制度》;實施難點;簡化核算
引言
從實際運營層面上來看,單位的會計核算和會計管理工作水平息息相關,并直接影響單位的日常運行與發展。針對不同管理部門來講,要從單位的會計核算工作角度著手,圍繞著《政府會計制度》體系的落實,做好相關工作的持續性改進,找出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作出相應改變,從而提高單位會計工作的效果。對此,探討《政府會計制度》對事業單位財務核算的影響和應對措施尤為重要。
一、《政府會計制度》對事業單位財務核算的影響
我國事業單位會計作為會計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會計領域尤為重要。在行政事業單位實施國庫支付制度改革、政府收支分類改革等財政改革后,顯著提高了財政資金的應用效益,并取得了不錯成效。同時,我國行政事業單位會計的工作重點始終在預算會計方面,過于注重預算管理,尤其是預算資金管理,可能會滋生其他管理問題,如重購置輕管理等。另外,《政府會計制度》對事業單位財務核算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首先,調整了核算內容和過程。《政府會計制度》屬于國家財政政策調整的適應性工作,其調整了原本的核算內容,增加了關于政府部門的預算和政府的收支分類的情況,與改革工作間存在高度協同性。政府會計準則對資產負債的核算內容實施了精細化處理,同時添加了費用、收入核算標準,并積極引入壞賬準備等減值觀念,制定預提費用、預計負債等確認方法,從而精準反映行政事業單位的負債情況。《政府會計制度》改革背景下的事業單位財務管理規則與國有資產管理要求相契合,能輔助事業單位更好地貫徹國有資產管理的相關規定,從而客觀反映存量資產的運營情況。同時,《政府會計制度》對于會計核算的內容具備統一性明細核算的工作特征,其可以順應改革形勢并促使事業單位的核算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升,確保事業單位的會計信息保持準確性、真實性特征,促使會計工作制度可以更加完善。同時《政府會計制度》還調整了會計的科目,并對會計要素進行了細化,明確了會計要素的類別,促使事業單位的會計核算工作更貼近企業,提升核算效率;其次,固定資產核算的創新。《政府會計制度》對固定資產價值進行了新的定義,將固定資產劃分為初始明確與再確認,固定資產的價值初始確認屬于獲得固定資產的市場價值,固定資產的價值再確認屬于固定資產獲得之后的后續支出和價值的重新評估。《政府會計制度》當中要求固定資產如果有公允價值應當以公允價值為標準入賬,如果沒有則需要根據合同約定進行入賬。同時《政府會計制度》當中還新增了重新評估固定資產價值的要求,其需要按照實際情況對核算工作進行修改,同時應用雙基礎體系,其可以將預算與財務會計分離開,針對事業單位的預算與財務要素的反應結合在一個會計核算系統當中,應用平行記賬的方式展現財務會計和預算會計的功能;最后,提升了會計信息價值。《政府會計制度》對于事業單位的財務核算進行了重新規定,并制定了一個統一性的標準體系,以此提高事業單位的會計信息質量水平。《政府會計制度》指出:權責發生制在事業單位的財務工作中的應用,能有效保障單位的會計核算工作擁有合理與科學的特征,這樣促使單位的會計核算的范圍以及內容保持全面性與可靠性。另外,《政府會計制度》還對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的計提折舊等提出了規定,從而提高資產核算的真實性,實現預算管理水平的穩步提高。
二、《政府會計制度》在事業單位財務核算中的落實難點
從目前的《政府會計制度》實施角度來看,部分事業單位仍然存在執行困難的現象,宏觀層面上執行困難主要體現在實務、政策與制度建設方面,微觀層面上和單位的內部項目、科目核算銜接以及業務和財務系統的對接等具有重要關聯。在具體問題方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1)體系建設和理論儲備不足。當前《政府會計制度》的體系建設主要涉及了《政府會計制度》、具體準則與基礎準則,其能夠滿足單位日常核算與報表的需求,但是在運行一段時間后,制度在確認與計量環節方面存在核算邊界與屬性不明確的問題,導致會計信息質量不斷下降[1]。在構建制度體系的同時,也對預算法與財務報告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從宏觀與頂層政策理論支撐方面,涉及的內容比較多。在制定準則制度的同時還需要進一步明確資產負債理念和收入費用觀念,突出會計要素的核算中心,并建構良好的報表體系主從關系;(2)精細化水平較差。精細化水平會直接影響核算效率,同時也是保障會計信息質量的關鍵。因為管理水平、重視度以及歷史因素的影響,導致許多行政部門預算工作精細化水平比較低,例如對于預算項目的劃分缺乏邏輯性、調整業務邊界模糊等,導致制度執行存在個性化的困難;(3)系統之間銜接不足。政府會計的落實需要政府會計主體持續推動,并應用信息化的手段和單位內部其他系統進行銜接,一般情況下信息系統主責部門會導致業務系統的數據和核算系統的數據存在差異,從而影響核算流程和信息的可靠度。
三、《政府會計制度》下加強事業單位財務核算的有效措施
(一)優化核算科目及其具體范圍
制度體系當中總共涉及103個一級會計科目,其中財務會計的科目涉及77個,預算會計的科目涉及26個。財務會計當中的資產類會計科目總共35個[2]。在具體的核算中,部分科目不會涉及或者很少會涉及,所以可以從這一角度上進行簡化。制度體系中規定了不同類型的資產科目范圍,但是并沒有規定具體的準則,所以在執行期間存在不同的理解,這就需要會計人員按照單位的業務范圍、具體屬性以及性質等因素,合理明確科目的核算邊界。資產的服務與受益對象、服務范圍以及管理方式都應當更好地滿足單位固定資產的定義。
(二)提高會計信息質量
會計核算工作直接關系到單位的資金應用狀況,資金短缺嚴重限制了事業單位的發展,這也是無法規避的問題。流動資金是否充足、會計信息管理水平直接影響著事業單位的發展情況,事業單位應在提升會計信息管理水平的同時,結合自身單位資金情況制定核算重點,從而實現事業單位的可持續發展。從公允價值的計量模式改革方面來看,這種改革能更好迎合市場的發展規律,其價值計量方法符合單位發展的實際情況,有助于事業單位的可持續發展。換言之,如果事業單位財務狀況管理水平較高時,能更客觀地顯示出其財務狀況,便于事業單位的科學決策。
(三)提高財會工作中的實務性
根據國際財務報表的具體要求,《政府會計制度》在執行過程中更突出實踐操作價值,尤其是針對公允價值計量管理工作來講,合理融入了計量單元這個概念,其指出了設定受益計劃和提存計劃的區別,并在財務報表中加入了綜合收益的相關概念,如綜合收益和其他綜合收益等,為后續會計工作的開展提供了便利[3]。對于合并財務報表的準則來說,因為加入了主體概念,這作為一種全新的概念,在長期的股權投資中受到了廣泛關注,其通過加入跨越會計處理界限的理念,有助于事業單位的可持續發展。財務報表為事業單位的發展提供了數據資料,其通過搜集到的信息能形成有效性評價,并輔助事業單位對市場風險進行評估,從而為后續的估量判斷奠定基礎。
(四)強化職業判斷專業水平
職業判斷的影響由會計職業判斷和利潤波動等組成,實質上也就是對《政府會計制度》的一種延伸,其對交易過程中經濟實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同時對會計人員職業判斷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相關從業人員要認真解讀《政府會計制度》的內容,結合自身事業單位的發展現狀,科學判斷其財務信息,并為后續工作的開展提供重要參考,從而促進事業單位的可持續發展。與此同時,要貫徹落實好《政府會計制度》,提高事業單位管理綜合質量,從而提升其會計信息水平。另外,要加強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體系建設,保證內部建設的順利開展。針對事業單位的利潤波動來講,會計工作人員要從根本原因入手,基于之前會計制度的指導下,應用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作為補充性的資產處理模式,從而確保利潤的平滑性。但受到《政府會計制度》的影響,其綜合收益的估量難度較大,會計核算工作人員要評估事業單位的投資規劃是否科學,把公允價值的變量納入當期的損益資產中,將事業單位利潤波動降到最低。
(五)完善財務核算內部控制制度
內部控制制度指的是在事業單位內部建立的相互監督、調節、檢查的控制體系。按照《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的要求,根據單位的自身情況,制定出適合單位發展的財務核算內部控制制度。為確保重大經濟業務的科學性、合法性及真實性,要充分發揮會計監督職能,全方位監督單位資產、會計預決算資料及重大經濟業務等。財務人員要實施定期輪崗制度,嚴格貫徹崗位分離制度,形成相互制約、相互監督的局面。為防止財務核算風險的出現,要加強財務內控制度的宣傳工作,確保財務管理工作的透明化,從而提高其內控制度約束力。
結語
綜上所述,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為會計核算工作帶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在這種背景下,會計制度的制定能為事業單位營造良好的管理環境,并從新單位會計制度的內容方面來看,財務工作在單位的發展中尤為重要,直接影響著其后續決策。總體來看,事業單位會計變革的道路任重道遠,只有不斷研習新的準則與制度,加之對現行事業單位的會計制度進行深入改革,才能有效提高其會計工作能力,從而實現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巖.《政府會計制度》對事業單位會計核算的影響與應對[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20(02):107–108.
[2]劉錦洋.淺談《政府會計制度》對行政事業單位的影響及應對措施[J].財訊,2019(8):9–11.
[3]代偉,苑雪芳.談《政府會計制度》的實施難點及簡化核算[J].財會月刊,2019(15):2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