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涓 馬蕾
摘 要:家園攜手的一致性教育是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路徑。幼兒園探索實踐家園合作開展幼兒行為觀察,培養小班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具有重要價值和獨特意義。
關鍵詞:家園合作;幼兒行為觀察;生活自理能力
幼兒園階段是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形成的關鍵期,在實際工作中,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受家長的教育觀念、隔代教養等因素影響呈現出較大差異。幼兒園有必要以家園合作開展幼兒行為觀察為路徑,提高小班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
一、明確發展目標,確定觀察要點
幼兒園結合幼兒發展要求,明確了生活自理能力發展目標,指導教師和家長依據其觀察要點,觀察幼兒生活中的典型性行為,進行有效觀察和記錄。
二、制訂觀察計劃,家園合作觀察
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受個人身心發展水平、性別、環境等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我們采用行為檢核表和軼事記錄兩種觀察方法,具體觀察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發展情況。
1.以行為檢核法全面觀察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發展情況
行為檢核表是事先設定的一系列幼兒生活自理能力行為檢核表項目標準。成人對照標準根據觀察對每個項目進行“是”或“否”的回答。這種觀察記錄的方法簡單易行。幼兒園及家庭對幼兒進行觀察后,班級教師間、教師與家長間互相交流觀察信息,全面、客觀地評價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發展情況。
2.以軼事記錄重點觀察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薄弱方面
結合觀察結果,幼兒園能了解每個幼兒在生活自理能力發展方面的薄弱環節。因為行為檢核表不能提供記錄的原始資料,無法去還原幼兒的行為過程,不足以支撐成人分析幼兒某方面生活自理能力薄弱的原因。我們就采用軼事記錄的方法,重點觀察幼兒薄弱的方面,進一步為幼兒行為的分析與解讀提供依據。通過家園合作觀察,我們全面客觀地了解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現狀。
三、家園共享觀察記錄,分析行為定策略
如何搭建家園信息有效溝通的橋梁,讓家庭和幼兒園共享觀察到的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發展情況呢?為此,我們在鄭州市高新區第一幼兒園進行了嘗試。幼兒園通過組織班級家長會、家長約談、家長沙龍等形式來共享家園的觀察記錄、分析幼兒行為,共同制訂家園教育策略。
1.了解發展現狀,轉變教育理念
幼兒園組織班級家長會,向家長反饋家園共同觀察的結論,分析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發展的現狀:一是生活自理意識比較薄弱,需要老師提醒;二是秩序感不強,不按規則做事;三是穿、脫衣服能力普遍較弱;四是照顧環境方面能力較弱,如收納玩具物品等,需要成人不斷提醒、監督;五是幼兒在幼兒園、家庭中的行為表現有較大差異等。教師分享了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家長通過教師的分享、交流了解了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發展現狀和基本的培養方法,轉變了教育理念,提高了認識。對于老師來說同樣如此,要了解幼兒的生理特點,關注幼兒需要,給孩子自己動手的機會而不是包辦代替;要了解幼兒的心理特點,制訂合理規則,堅持原則不妥協;要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2.創設適宜的生活環境——提供條件
不論幼兒園還是家庭,都應該為幼兒創造適宜的生活環境,為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發展提供必要的條件。
幼兒園的設施設備是遵循幼兒年齡特點來配備的,符合幼兒生理需要。教師要注意微觀環境的營造,比如入園幾件事、洗手步驟圖、疊衣服步驟圖,支持孩子獨立做事;幼兒作品展示、和幼兒共同布置班級環境等可以營造獨立的氛圍,增強幼兒獨立做事的愿望和自信心。
家庭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較弱的一個原因就是家里沒有為孩子創設適宜的環境。家長要注意通過為幼兒創設游戲區、提供便于幼兒收納的玩具筐等途徑為幼兒創設適宜的家庭環境,為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發展提供必要的條件。
3.組織豐富多樣的活動——提高能力
部分幼兒生活自理能力薄弱是受其能力發展水平影響的。比如有的孩子的手部精細動作發展不好就會影響其扣紐扣、拿勺子進餐等行為。因此,幼兒園要通過集體教育、生活、游戲等活動,激勵幼兒參與其中獲得鍛煉。
比如在集體教育活動中,幼兒園教師可以利用繪本早期閱讀、兒歌等不同形式讓幼兒了解正確洗手、午睡等習慣;在游戲活動中投放夾珠子、串珠等材料發展幼兒的手部精細動作,教師向家長推薦適宜在家庭開展的親子游戲活動……家園共同組織豐富多樣的活動,提高幼兒能力是促進其生活自理能力發展的重要途徑。
4.開展互動評價——強化行為
為鞏固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教師要幫助幼兒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使其內化為孩子的自覺行動。家園開展了互動式評價——“紅花開在家,成長星評價”。幼兒園制訂了幼兒生活自理能力記錄表,當幼兒獨立做事后通過粘貼小紅花進行評價,每周五將家庭評價結果帶入幼兒園,由教師為堅持獨立做事或有進步的孩子頒發成長星。
5.加強個別指導——一生一策
我們發現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存在較大差異,幼兒與幼兒之間存在的差異,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發展的不同方面也存在差異。比如有的幼兒在入園前從未自主進餐,更多的是喝奶粉。教師與家長加強溝通,進行個別指導。根據觀察信息,判斷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問題產生的原因是主觀原因還是客觀原因,再根據幼兒性格特點制訂教育策略,連續觀察,適時調整,做到有針對性地指導。
總之,家園合作開展幼兒行為觀察,提高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基于家園合作、重在行為觀察、贏在家園共育,提高了家園共育的質量,為促進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發展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芭芭拉·安·尼爾森.一周又一周:兒童發展記錄[M].葉平枝,孟亭含,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注:本文系2019年度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家園合作開展幼兒行為觀察的行動研究”(JCJYC19160149)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劉子涓,56歲,鄭州市教育局教學研究室,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家庭教育研究。
馬蕾,46歲,鄭州高新區第一幼兒園,中小學高級,主要研究方向為教師專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