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前教育作為小學教育的重要基礎,其教學質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此,主要從“小學化”傾向表現方面、“小學化”傾向危害方面,闡述當前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現狀;并提出運用重視幼兒發展規律、落實學前教育要求、調整幼兒教學方法以及強化幼兒教育監督等對策,有效糾正當前幼兒教育的異常傾向,以期為學前教育改革提供良好的支持。
關鍵詞: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幼兒發展規律
近年來,隨著人們教育觀念及意識的不斷變化,其對幼兒教育的關注度逐漸升高。幼兒教育作為小學教育的承接環節,其表現出較為明顯的“小學化”傾向性特征。這一現象的形成不僅打破了正常的幼兒教育模式,也不利于幼兒的身心發展。因此,分析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現狀及對策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當前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
這里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針對當前幼兒教育的“小學化”傾向進行分析和研究。
(一)“小學化”傾向表現
結合當前幼兒教育現狀來看,幼兒教育的“小學化”傾向主要表現為:第一,教育內容方面。部分幼兒園以“讓幼兒贏在起跑線”為口號,于幼兒教育中大量混入小學階段教育涉及的內容,以吸引在教育方面過分“望子成龍”“急功近利”的家長們的重視[1]。第二,教學模式方面。愛玩是幼兒的天性。這一時期的兒童更加適合采用寓教于樂的模式進行教學。但部分幼兒園并未將游戲作為幼兒教育的基本形式,而是過多地參考了小學階段的教學模式,以課堂教學替代游戲教學。事實上,幼兒的年齡較小,其自制力、注意力集中時間等方面的發展特征,均未達到推行小學階段課堂教學模式的要求。這種過度“小學化”傾向表現充分揭示了當前幼兒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此外,部分幼兒園在幼兒管理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小學化”傾向,即為幼兒制定嚴格的教學管理制度,要求幼兒按時完成密集性的學習任務。
(二)“小學化”傾向危害
對于幼兒而言,幼兒教育的“小學化”傾向的危害主要體現為:第一,不利于幼兒的身心發展。目前我國教育領域對學前教育的基本主張為以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為參照,合理選擇教育內容、教學形式開展教學活動。但目前幼兒教育的“小學化”傾向明顯違背了學前教育的要求,過早按照小學階段的教育模式進行教學,導致幼兒的活動量不足,長期久坐可能影響幼兒的骨骼正常發育[2];此外,大量超出幼兒認知范圍的專業知識的引入,還可能影響幼兒的情緒狀態及學習積極性,不利于其心理健康發展。第二,增加幼兒的學習壓力。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形成導致幼兒教育與幼兒的需求出現較大偏差,在這種狀況下,幼兒很容易因較大的學習壓力而喪失學習動力。這一狀況不利于幼兒在后續學習階段中的學習表現。
二、解決新時期背景下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對策
在當前新時期背景下,為了糾正幼兒教育的典型“小學化”傾向,幼兒園可將以下幾種對策,應用于幼兒教育管理中。
(一)重視幼兒發展規律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是目前幼兒教育的基本參照。《指南》以3—6歲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為參照,分別從健康、語言、社會、科學以及藝術等方面闡述了對幼兒教育的要求。在優化當前幼兒教育不良傾向的過程中,幼兒園可將《指南》提倡的要求作為參照,充分重視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為幼兒設計符合其基本特征的教育體系,最終促進幼兒健康發展目標的實現。
例如,針對某沿用小學教育管理制度的幼兒園(該幼兒園參照小學標準,將幼兒的每日午睡時間控制在1小時左右),可將《指南》中的規定作為糾正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參照,按照指南提倡的標準“午睡時間達到2小時”,糾正該幼兒園的不恰當教育管理模式,為幼兒提供充足的睡眠時間,以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
(二)落實學前教育要求
在當前新時期背景下,幼兒園應充分意識到幼兒教育的學前教育本質,而不應違背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以小學階段的教育體系調整幼兒教育[3]。根據上述狀況,在糾正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過程中,教育部門可加強對學前教育的重視,要求幼兒教育充分落實學前教育的要求,以保障幼兒的正常發展。
例如,教育部門可針對存在“小學化”傾向的幼兒園,要求其重新按照學前教育要求,重新調整其教學體系。以某大型雙語幼兒園為例,在既往教學中,該幼兒園的英語部分教學內容涉及了較多小學階段的語言知識,且其語言教育以灌輸模式為主。為糾正其“小學化”傾向模式,教育部門要求該幼兒園按照學前教育的要求,更新其語言教學體系。即參照幼兒的語言發展特征,將過于專業化的語言教學體系轉變為以創設多樣化、自由化交流情境為主的教學模式。在日常語言訓練中,幼兒園不再強制規定幼兒使用哪些詞匯或短句,而是參照幼兒的興趣偏好,選擇一個固定的主題,在此基礎上,為幼兒提供自由化的交流情境,通過鼓勵幼兒與同伴、家長等交流該主題,以鍛煉其語言表達能力。事實上,這種自由化的語言表達能力訓練,不會阻礙幼兒的個性發育,還可促進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發展速度的提升。
(三)調整幼兒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無疑是影響幼兒教育質量的重點所在。通過對幼兒教育現狀的評估可知,部分幼兒園存在過早引入小學階段專業化教學方法的現象。為了糾正幼兒教育的“小學化”傾向,幼兒園可主張幼兒教師參照幼兒的發展及需求,重新更新教學方法。
例如,某幼兒園在既往教學中,過多引入讀寫教學。在糾正“小學化”傾向的過程中,教育部門要求該幼兒園重新將音樂、美術、游戲作為幼兒教育的重點。以音樂教學為例,幼兒園教師可在播放事先選好的與小動物聲音有關的音樂后,帶領幼兒共同到自然環境中(園區自然景觀或公園等場所),真實感受生活中常見小動物的叫聲,引導幼兒體會聲音的奧妙,并借助這種開放性的學習模式,激發幼兒的學習潛能,促進其正常發展。
(四)強化幼兒教育監督
從本質角度來講,幼兒教育中形成“小學化”傾向的原因主要與當前幼兒教育領域的激烈競爭、部分家長對教育的不恰當認知等有關。在糾正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過程中,僅憑幼兒園的自主調整,可能需要花費較長時間,或存在“小學化”傾向糾正工作流于形式等問題,對此,教育部門可借助強化幼兒教育監督這一策略,面向幼兒教育工作,展開合理化的監督,以確保幼兒教育體系、模式高度契合幼兒發展的要求。
例如,為了確保監督作用的充分發揮,教育部門可將家長作為一種重要的監督力量,于糾正家長的不恰當教育認知的基礎上,鼓勵家長積極參與到幼兒教育的監督工作中。教育部門要求幼兒園定期開展家校合作活動,邀請家長共同參與到幼兒的正常活動中。家長可通過深入參與幼兒教育活動,了解當前幼兒園的教育模式,判斷其“小學化”傾向是否有所改善。
(五)強化幼兒園教師教育培訓
幼兒園教師作為各項教育活動的組織者與領導者,其教學觀念、知識儲備、教學方法等,均與幼兒教育整體方向存在密切關聯。基于當前幼兒教育所表現出來的明顯“小學化”傾向問題,教育部門可將幼兒園教師作為重要主體之一,通過豐富該主體的教育培訓機會、繼續學習機會等形式,促進幼兒園教師綜合實力的提升及不恰當教學觀念的轉變。
具體教育培訓方法及要點包含:第一,幼兒發展特征培訓。目前我國的幼師培訓體系尚不完善,其從學生向教師身份的轉變缺乏充足的教育經驗(幼師教育時間較短)。上述特征導致部分幼兒園教師對幼兒發展特征的了解相對不足。因此,在糾正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過程中,教育部門可將幼兒發展特征作為幼兒園教師的培訓重點之一。通過系統化的幼兒身心發展特征培訓,引導幼兒園在設計、組織教學活動時,將契合幼兒身心發展特征作為關鍵點。第二,幼兒教育要求培訓。在培訓教育工作中,教育部門可借助當前我國幼兒教育領域的經典案例,幫助幼兒園教師意識到“小學化”傾向對幼兒教育的危害,使其形成合理教學的意識。在此基礎上,教育部門為幼兒園教師提供專業化的教育意見,要求其將游戲作為幼兒教育的基本模式,通過不同形式的游戲,實現寓教于樂。
綜上所述,糾正當前幼兒教育的“小學化”傾向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為了實現上述目的,幼兒園可在充分了解當前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基礎上,合理選擇適宜的對策,持續糾正幼兒教育的目標及模式,實現“小學化”傾向的轉化。此外,在后續幼兒教育工作中,幼兒園還應結合實際教育工作要求,不斷總結教育經驗,持續完善幼兒教育體系,以促進幼兒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段代英.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現狀與對策[A].教育理論研究(第十輯)[C],2019:1.
[2]宋亞麗.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現狀與對策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9(2):32,37.
[3]顧林永.試論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現狀及優化措施[J].課程教育研究,2018(47):23-24.
作者簡介:郭瑞蓮(1983—),女,廣州番禺人,本科學歷,從事幼兒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