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萍
摘 要:一次點心時間,小朋友吃著幼兒園自制的面糕,有孩子突然發問:“老師,我的面糕里怎么有許多的洞洞?”其他孩子聽后也紛紛看自己的糕點:“我的也有許多洞洞,有的大,有的小。”“我的是大洞連著小洞。”“我掰了一下,里面有一個長長的洞。”“面糕里為什么有洞洞呢?”這個問題引發了孩子們濃厚的探究興趣和強烈的探究欲望,他們不停地議論,不斷地猜測。為此,我和孩子們一起進入了發酵探秘之旅。
關鍵詞:探究發酵;有效支持;探索體驗
【實踐活動】
1.圍繞問題,討論解答方法
怎樣找到面糕里為何有洞洞的答案呢?小朋友們各抒己見,歸納起來大致有3種:回家咨詢家長,上網查找,向廚房點心師傅求助。
經過討論,大家一致認為立即可行的辦法是去食堂采訪點心師傅,晚上和爸爸媽媽查找資料作為后期補充。
2.選派代表,采訪點心師傅
師:點心師傅有很多事要做,如果大家都去找她,一定會影響她工作,我們選代表去采訪,然后由代表把答案告訴大家。
經過討論,大家決定用抓鬮的方法選出3位代表前去采訪,通過與點心師傅的交流,孩子們知道了洞洞是和面時添加了酵母和泡打粉,二者使面團發酵所致。
3.受邀觀摩,初感面粉發酵
根據食譜安排,點心師傅邀請小朋友觀摩下周蘿卜絲饅頭的制作過程。
次周周二,孩子們再次運用抓鬮的辦法推出了8名孩子前往食堂跟蹤觀摩,在此過程中小朋友獲得了以下經驗:(1)10斤面粉需要一袋酵母和一袋泡打粉;(2)溫水和面,和面要均勻;(3)醒面結束包饅頭(饅頭乒乓球大小);(4)放烤箱稍微加溫(饅頭雞蛋大小);(5)蒸制(饅頭比拳頭大一圈)。
隨著饅頭大小變化,小朋友首次感受到發酵的神奇,回教室后他們迫不及待地畫下了饅頭的制作過程,并向同伴介紹自己的所見所聞。
我的反思:幼兒園的任何一個空間都是支持幼兒學習、自主探索的場所,任何個體及其周圍的成人、同伴都可以成為幼兒獲得經驗的來源,共享全園資源,有效支持了幼兒的學習和探究。
4.嘗試實驗,親歷發酵過程
通過觀摩,孩子們對“發酵”現象越發好奇,他們都想親手試試,目睹面粉在酵母和泡打粉的作用下發生的神奇現象,于是,大家一致決定要進行一次發酵實驗。
(1)明確任務,做好實驗準備。
我們的實驗需要哪些食材,哪些器具?小朋友共同討論,主要有盆、溫水、面粉、酵母、泡打粉和少許糖。對照統計清單,孩子們進行了分工,并決定用2斤面粉進行實驗。
(2)遇到問題,商討解決對策。
①2斤面粉放多少酵母、多少泡打粉?
做好和面準備,大家卻遇上2斤面粉不知道該放多少酵母的問題,可可說:“點心師10斤面粉放一袋酵母,我們2斤面粉放半袋。”鍇鍇不贊成:“不對,半袋酵母應該要有5斤面粉,2斤面粉酵母應該還得再分一半。”智源很困惑:“5分成的是2和3,沒有一半啊……咦,我想到了,我拿紙來畫。”他很快在紙上畫了一個長方形,然后從中間一分為二,接著在下面一半上又分出一半,最后在最小的一半上又分出了一小塊,大家對他的分法都表示認可。
用孩子的眼睛去觀察,用孩子的耳朵去傾聽,用孩子的大腦去思考,用孩子的興趣去探尋,用孩子的情感去熱愛……探索做飯的現場,需要用孩子的視角,發現孩子內心真正的需求,從而及時做出調整,以給予孩子最適宜的支持。
②如何記錄面團的樣子?
為便于判斷面團是否發酵變大,孩子們想把和好的面團記錄下來,怎么記錄呢?大家想到很多辦法,其中拍照、找一個一樣大的球、裝在一個袋子里等方法在議論中被否決,原因是拍照的距離會影響照片里事物的大小,很難找到一樣大的球,袋子有時會癟有時會鼓,不能判斷面團有沒有變化。緊靠面團在白紙上畫出輪廓、用毛線測量面團的周圍、裝在碗里等方法孩子們覺得可行,并找來了相關材料進行記錄。
(3)觀察比較,多感官感知發酵。
(將面團密封、保溫、靜置一夜)第二天一早小朋友來園就去觀察,他們發現面團變大了,微微呈淡黃色,聞到一股酒香味,手指戳一戳軟軟的,有彈性,還看到面團底部和盆底黏連,撥開拿起時,底部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孔。
通過觀察,小朋友發現面團里有許多孔,揉一揉,軟軟的,再揉一揉,氣孔會變少,面團會變小。
更有趣的是被揉過的面團放置一段時間后會繼續發酵,發面團像吹了氣的氣球一樣,弄破面團,面團就會快速癟了,撕開面皮會看到里面有很大的氣孔。
通過蒸制,孩子們又發現“小鴨”“花”“水杯”“小蛇”等又變大了很多,吃一口,也找到了很多的洞洞。
【案例評析】
1.活動內容生活化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教育內容的選擇,既要貼近幼兒的生活,為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老師能處處關注孩子的興趣點,并創造各種條件讓孩子們進行探索,體現了老師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樸實的教育智慧。
2.幼兒認知多元化
(1)孩子活動地點多元化。從活動室到點心間,從廚房到生活館,甚至到寢室,無處不是他們觀察探究的好去處。(2)孩子學習的方式多元化。他們和同伴相互分享,向點心師傅討教經驗,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他們整合、調動自己多學科的已有經驗,用實驗探究問題,用過程豐富認知,在失敗中會獲得反思和改進。
3.教師引導策略化
每個活動的誕生都是教師對幼兒所感興趣的問題進行篩選,確定目標,并有意識地進行引領。活動過程中,孩子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時而退后靜觀,時而及時點撥,適時適當地進行了策略指導。此階段的幼兒受限于解決問題的能力,老師關注的不是他們做了什么,而是他們如何去做的,如何去解決問題、學會學習的,比起孩子最終的成果,老師更關注孩子在實踐過程中發生了什么樣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