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雅
一、活動背景
1.活動來源
大自然是活教材,它向幼兒展示了具體、形象、生動的學習內容。泥土是一種最古老、最具生命力的玩具,是地球取之不盡的游戲材料。孩子們對玩泥有濃厚的興趣,然而現代社會的孩子接觸泥土的機會越來越少,為了給孩子提供一個親近泥土、感知泥土特點的機會,同時挖掘本土陶瓷資源,我們開展了“摔響碗”這一區域活動。活動選擇了幼兒感興趣的實物和問題,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主要是讓幼兒感知泥土的特點,體驗民間游戲的樂趣,練習幼兒手部小肌肉的動作,并使其愿意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快樂!
2.材料提供
挖土工具、泥土、泥工板、噴壺、罩衣若干。
3.環境的創設
幼兒園空間較大的場地。
4.教師預期
在自由玩耍中感知泥土的特性,通過游戲掌握摔泥、團泥、捏泥、壓扁等基本技能,在活動中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二、活動內容與過程實錄
午餐前,昕昕說:“昨天,我在家里玩泥巴,還做了很多很多的東西。”“你的泥巴是哪里弄來的啊?”豪豪問。這時,只見一個個小朋友都湊上來詢問,孩子們都很想知道玩泥巴的滋味。為了滿足孩子好奇心,我決定讓孩子一起體驗一下我們童年的游戲——摔響碗。
1.尋泥
活動前讓孩子先了解響碗的做法及形狀,吃完點心后,我們來到了操場,帶上玩沙的工具,穿好圍裙,一切準備就緒!孩子們立刻興奮起來,分工合作,開始了他們的大工程。孩子們在探索了沙子、菜地里的土、花園里的泥土后,最后選擇了花壇中的泥土,因為花壇里的泥土比較有粘性,還有柔韌性,塑性較好。
2.和泥
晨晨和泥的時候發現,水加多了土就變成了泥漿,順手流淌不易成型,于是她嘗試著往泥漿里加土又發現泥巴太干,不易成型……云云說:“我媽媽和面的時候就是這樣的,她還邊和面邊叫我加水,她喊停的時候我就停。”
在這個過程中,幼兒還發現和泥的時候很難把握那個量,遷移“媽媽和面”的經驗,依葫蘆畫瓢終于成功了。分享時,我針對如何把握土、水的量和出軟硬合適的泥土引導幼兒梳理、總結經驗,小朋友們覺得可以用碗、量杯、稱等來量它們的比例,按一定的比例混合,然后經過和、團、捏、摔,使泥土趨于光滑平整。
3.玩泥
通過對比、實驗,挖掘利用本土陶瓷資源,選取了經過合理配比的陶土作為我們游戲的主要材料。
第一次活動:活動中孩子們各自取一塊泥土,開始做響碗,做好了,看老師摔碗——砰,哇,好響!看老師摔出的響碗變成了什么?哇,真好玩!孩子們迫不及待學著將手中的泥團圓,邊揉邊捏,捏成一個碗的形狀,摔到地上了,沒聽到響……我的碗變成了一團泥……
第一次活動中孩子并沒有獲得成功,活動后與幼兒一起討論:怎樣才能讓泥土發出響聲?引導幼兒了解響碗的原理:圓形中間是空的,有個底,當你用力摔到地面時,由于空氣瞬間被灌進泥巴,導致空氣膨脹沖破底部,就會發出聲響。小朋友討論后覺得:摔下去碗變成了一團,可能是泥土太濕了,太軟了,不好成型;碗的四周要厚實,碗沿齊、碗底要薄,而且均勻,這樣比較容易沖破。
第二次活動:小朋友紛紛取一塊泥,團圓,然后再用大拇指伸進去挖了一個洞,做出“窩窩頭”的形狀,中間底部壓薄,做好后用力往地板上摔……老師,我的響碗破了,但是聲音不大……
掌握了方法,第二次嘗試的時候有部分幼兒成功了,但是發現響碗“不響”,響碗不知道跑到哪兒去了。活動后引導幼兒梳理、總結經驗,做響碗的泥土不能太干,做好了響碗要檢查一下碗底部是否完整,底部漏氣就成啞巴碗了;摔響碗的時候碗口朝下,用力要快、準、狠。
第三次活動:哲哲摔響碗了,只見他右手端起自己的小響碗,高高舉過頭頂,向外稍伸開成四十五度角,兩腳叉開,彎下腰來,臀部向上微翹,然后用力向下一摔,“啪”,清脆而宏亮的聲音回繞在我們的頭頂上空!再看,泥碗的底部全都摔裂開了……老師:“我的響碗炸得好響,而且開的口比哲哲的還要大呢。”……
活動中幼兒發現響碗炸開的口有大,有小。于是游戲后組織幼兒討論:什么原因導致響碗炸開的口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小朋友覺得跟做的碗的大小有關,碗做得大,炸開的口就會比較大;有的小朋友覺得,跟用的力氣大小有關,力氣大,聲音響,炸開的口就大;還有小朋友覺得碗要做深一點,等等。
幼兒摔響碗的興趣和能力不斷提升,能在玩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能大膽在同伴中分享自己摔響碗的經驗,并借鑒與遷移同伴的成功經驗,有效解決問題。
三、活動的特點及價值所在
1.活動特點
泥土,在現在的樓房居住環境中,可以說是孩子們久違的、非常喜歡的自然物,幼兒自主游戲、自由探索,在游戲的過程中培養了動手動腦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
2.價值所在
(1)幼兒在自主探究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摔響碗的活動中,幼兒經歷了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游戲以問題解決為核心,將數學、科學、工程、技術的學習加以整合,使幼兒跨學科學習。
(2)大膽與同伴分享自己摔響碗的經驗,并借鑒與遷移同伴的成功經驗,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
(3)把泥巴做成小碗的樣子訓練小朋友手上的精細動作和力量,要不斷調整底部的厚度,思考怎么樣讓自己的泥巴碗摔響,需要手眼協調。
(4)養成堅持、敢于探索、樂于學習的品質。幼兒在游戲中學會了堅持,敢于大膽嘗試。
3.教師行為
在幼兒游戲過程中,教師認真觀察,了解幼兒游戲水平,分析幼兒需要掌握的核心概念和關鍵經驗,適時扮演推動者的角色,通過提問、組織討論和分享,以及借助圖片和視頻等資源,引導幼兒推進探究,鼓勵幼兒大膽嘗試,提高幼兒解決問題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4.進一步的支持策略
借助記錄,促進幼兒再驗證,再發現。提供紙、筆等材料,讓幼兒記錄探究過程,鼓勵幼兒與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經驗。發現與自己不同的想法,便會引發他們進一步探索、驗證和再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