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少琴
摘 要:在幼兒園開展科學活動,可有效培養幼兒的自主探究能力,開發生活智力,進而提升學習能力與探究能力。因此,在幼兒園日常教學活動中,幼兒教師應盡可能開展科學活動,以此吸引幼兒參與到自主探究中并發揮自主性,不斷提升學習與理解能力,強化幼兒核心素養的培養。
關鍵詞:自主探究;科學活動;探究能力
幼兒具有極強的可塑性,這也是他們年齡小、性格和思維不成熟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而幼兒教師在開展科學活動的過程中,應盡力提升幼兒的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幼兒的自主學習水平,時刻保持幼兒探究行為的積極性,營造和諧愉悅的探究氛圍。
一、根據幼兒的不同發展水平,提供難易不同的探究內容
1.為能力較弱的幼兒提供易操作、較快發現的科學活動
幼兒教師在進行科學活動設計與實施過程中,應科學化觀察幼兒的理解水平和學習方式存在的差異,以此進行分層次教學,引導幼兒尋找適合自己的探究內容。所以,幼兒教師應為探究能力較弱的幼兒提供一些具有引導性的探究材料,讓幼兒通過觀看說明書等方式完成對科學活動的探究,提升探究行為的自信心與成就感,強化探究興趣。比如,幼兒教師在引導幼兒開展噴氣小汽車科學探究活動時,為探究能力較弱的幼兒提供一些半成品,讓幼兒通過半成品整理思路,思考什么零件應該安裝在哪里,以此觀察噴氣小汽車是如何進行運動的,一定程度上既提升了幼兒的自主探究能力,又強化了對科學內容的理解能力。
2.為能力較強的幼兒提供有挑戰性的活動
幼兒教師可為一些具有較強探究能力的幼兒提供具有抽象性與邏輯性的科學活動材料,以推動幼兒自主探究能力更上一層樓。比如,幼兒教師在開展汽車立體拼圖科學活動探究時,立體拼圖比平面拼圖更具挑戰性,也需要幼兒開動腦筋,去思考每一個零件的立體空間和旋轉程度,這也是鍛煉幼兒邏輯性與抽象性的重要方式,借此提升幼兒的自主探究能力。
二、從幼兒操作出發,提供有效指導
幼兒在科學活動中常常會被外界事物所吸引,注意力容易被轉移,無法切實提升自主探究能力。因此幼兒教師需要在科學活動中給予幼兒適當引導,讓幼兒將注意力更好地集中在自主探究行為上,以此重新激發幼兒的科學探究興趣。
比如,幼兒教師在開展車速與賽道關系相關講解活動中,會首先為幼兒提供兩種類型的科學探究活動,第一種是正常的賽車與跑道;而另一種則是在賽道上放一些材料,比如紙片、毛巾等,通過這種方式,讓幼兒去比較和探究。在開展第一種科學探究活動時,幼兒并沒有發現什么具有探究性意義的內容,而當幼兒開展第二種科學探究活動時,便會發現其中的奧秘,而這時便需要幼兒教師給予適當引導,使得幼兒的注意力繼續集中在賽道之上,以此強化幼兒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效果。
三、從操作材料出發,多方面引導幼兒進行探究
幼兒科學活動設計與開展,需要幼兒教師根據操作材料的不同進行多樣化內容的引導,使得幼兒具備多樣化探究能力,并根據實驗和制作兩個探究內容進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
比如,在“好玩的刷刷車”幼兒科學活動開展中,幼兒教師可分別設計小制作和小實驗兩個科學探究部分,先是讓幼兒自主觀察制作流程圖,了解刷刷車如何組裝,刷刷車可以轉動的原因是什么。當對此有了一定了解后,如教師可以設計一節“旋轉刷刷車”的小實驗,提供多種不同的材料:小棒子、棉簽等,引導幼兒探究什么樣的材料放在馬達上會讓刷刷車轉的角度變大,并提供記錄表,讓幼兒自主進行探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將探究結果記錄下來。通過兩種不同形式的活動,培養幼兒的探究能力,同時讓他們感受到科學活動的樂趣。
四、利用電教化技術,解決探究難題
隨著教育信息化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幼兒科學活動也應該更多關注信息化手段,強化科學活動探究的生動性與靈活性,使得幼兒更容易理解科學探究活動內容,強化自主探究積極性,并間接地將抽象化內容轉化為直觀化內容,使得幼兒形成抽象思維與邏輯思維。
比如,當開展幼兒科學活動“稻谷熟了”時,幼兒本身對不熟悉的內容十分好奇,因此對稻谷變成米都很感興趣,但光靠圖片理解又不深,于是幼兒園的老師就把稻谷變成米的經歷給拍了下來讓幼兒觀看。許多幼兒看了后才恍然大悟:原來稻谷是這樣變成米的。
總之,在幼兒科學活動發展中,幼兒教師應懂得如何關注幼兒的自主探究能力,使得幼兒在科學活動中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去培養自身的操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實現探索欲的滿足。因此,幼兒教師應適當引導幼兒進行科學探究,讓幼兒發散思維,大膽動手操作與探索,提升幼兒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閆洪波,高敏.科學活動中幼兒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策略[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8(6).
[2]錢金娟.幼兒審美情趣的培養策略分析[J].新課程(上),2017(10).
[3]戴悅,尹徐蕾.幼兒分享行為的發展及培養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