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越英
摘?要:“互聯網 +社區居家養老 ”模式是信息化和人口老齡化飛速發展下,養老行業的必然發展之路。該模式借助互聯網平臺將家庭、社區、專業化服務機構有機結合在一起,為居家養老的老年人提供以生活照料、醫療保健、心理慰藉等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化服務,全面提升了居家老人的生活品質。
關鍵詞:“互聯網”+?社區居家養老?發展思考
一、“互聯網+社區居家養老”模式在武漢市的實施情況及存在的問題
(一)實施的基本情況
2017年武漢市開始在全市推廣“互聯網+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經過兩年多的發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社區嵌入式、中心輻射式服務網點以及區級統分結合平臺有機構成的“三位一體”的服務模式,重點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潔、助醫、遠程照護的“三助一護”服務。據統計目前,武漢市已在40個街道設置了54個“互聯網+居家養老”服務網點,“三助一護”服務老年人群覆蓋率達46%,服務老人52萬余人次。老人在家中就可以享受到專業的助餐、助潔、助醫和遠程照護服務,較好地解決了高齡、空巢、半失能、特困老年人的居家養老難題。2019年該模式在湖北省民政工作會議上被評為可復制、可借鑒、可推廣的民政改革新成果、新經驗,并在全國引起巨大的反響。
預計到今年底,本市中心城區將設置82個社區嵌入式或者中心輻射式服務網點,逐步形成以“三助一護”(即助餐、助潔、助醫、遠程照護)為主的全方位覆蓋、全過程監管、全天候響應的養老服務網絡。“三助一護”服務能有效應答的街道達100%,實現在半徑一公里以內提供社區居家養老服務。
(二)武漢市“互聯網+社區居家養老”模式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武漢市“互聯網+社區居家養老”模式還處在探索發展階段,有很多方面亟待完善。
第一,武漢市對“互聯網+社區居家養老”模式以及服務內容宣傳力度不夠。我們在調查中發現,相當一批老年人“互聯網+社區居家養老”模式以及所提供的養老服務和產品并不太清楚,即使是在一些試點地區,老年人大多只是有所耳聞的,對社會化、市場化居家養老服務認同程度并不高。如某街愛照護頤養中心,建筑面積1200平方米,擁有30張床位,生活及服務設施都非常好,但接受養老服務的老人卻不多,該服務網點非常冷清。這說明周邊的居民對服務中心提供的養老信息還不太了解,購買養老產品或服務的意愿并不高。
第二,服務供給與需求方面不太匹配,武漢市開展的“三助一護”的養老服務,助餐是放在最前面的。而我們通過對老人的調查發現,目前本市老年人最希望開展的是上門醫療服務,然后才是家政服務、送餐上門、代購等等。如果需要送餐,就必須另外再加2元的送餐費,并且有時送餐還不太及時,導致有些老人不太滿意。
第三,智能設備便利性、適老性有待提高。目前在本市居家養老應用比較廣的是呼貝互聯網智能吊墜,其中在設置的安全功能中,可以準確定位,當老人發生意外時候可以報警。但是要配合電話卡使用,當老人發生意外時,要通過錄制周圍10s語音來判斷老人所處環境。假如老年人獨處或周圍環境比較安靜的話,就難以發揮作用了。另外,節目功能也比較復雜,操作麻煩,智能產品對老人來說并不“智能”。
第四,養老服務工作人員數量不足,整體質量服務也不高。“互聯網+社區居家養老”模式作為新興事物,對一線為老服務人員數量和質量都有著更高的要求。如在數量配比方面,按照本市出臺的“互聯網+社區居家養老”模式設施建設規范中的要求:中心輻射式或社區嵌入式服務網點應以遠程照護為主要服務項目,為遠程照護老年人提供上門服務的人員比例不低于1∶8。但實際操作中很多社區做不到。如在某社區老年人服務中心中從事養老工作的人員不到70個人,而社區有將近1300個老年人,相當于一個養老工作者要承擔近19個老年人的服務工作。而且這不到70人的養老服務人員中,取得相關職業資格證書只有12人,專業化水平比較低,其他大多都是小區內四五十歲的下崗、失業人員組成,且不論其責任心與職業度如何,其專業技能和服務水平一定是有所欠缺的。這樣的狀況是不能適應未來“互聯網+居家養老”模式發展需要的。
二、關于加快“互聯網+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發展的思考
(一)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完善相關政策體系
首先,政府要營造愛老、敬老、孝老的社會氛圍,加大“互聯網+社區居家養老”的服務產品的宣傳力度,進一步完善對老年群體的補貼扶助政策,提升老年人群對付費養老產品與服務的消費能力。其次,建立健全多元化、動態的服務監督機制。
(二)發揮社區的中心作用,整合養老服務資源,豐富養老服務內容
首先,加大社區居家養老宣傳,積極回應老年人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豐富具體服務項目。比如可以向上海學習。在社區設立專職的養老顧問,向市民發放養老服務清單。其次,社區可以依托互聯網技術,集合社會上各種資源,如醫院、家政、餐飲等,為養老服務提供平臺、整合資源、構建網絡,積極回應老年人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豐富具體服務項目。例如,日常生活照料、生命安全、家庭親情和社會交往、精神文化等方面的不同階段需求。因此,服務方應根據老年人個人及其家庭的實際情況,利用大數據詳細分析每一位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求,有針對性地提供老年人所最需要的服務和個性化服務,促進居家養老服務向精準化、多樣化發展。
(三)創新發展居家養老智能產品
“互聯網+社區居家養老”模式下,老年人對智能養老產品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操作簡單、安全、實用、價格便宜是目前大多數老人的選擇。與此同時,智能養老產品不僅需要滿足老年人的實際需求,也要滿足其精神上的陪伴需求。當然,我國的智能養老產品發展時間較短,在發展過程中還需要借鑒國外的研發經驗。
(四)注重人才培養,培養高素質的居家智慧養老專業人員
互聯網技術只是一個媒體和平臺,養老服務最終還是需要專業很強的人去實施。因此在“互聯網+社區居家養老”模式下更需要一批有專業化素質和知識技能的從業人員。首先,可以利用本市高校眾多,教育資源優質的條件,與高校合作開設養老服務專業,采取委培協議、定向培養的方式,培養養老服務專業人員,畢業后分配到居家社區養老中心工作。其次,鼓勵現有養老服務從業人員學習信息技術、醫療護理、心理健康、膳食營養等方面的綜合知識,不斷提高為老年人服務的能力。再次,逐步提高養老服務人員的薪酬福利待遇,吸引更多的人員投身到養老服務行業之中。 最后,創新并推廣志愿服務形式,通過“時間儲蓄銀行”等銀齡互助的形式,鼓勵低齡老人加入到對高齡老人的照顧中來,在低齡老人成為高齡老人后,能夠享受到之前“儲蓄時間”的免費照顧服務。
參考文獻
[1]李家磊,申翊人.發展社區居家養老的SWOT分析和對策——以武漢市為例[J].學習月刊,2015(6):13—14.
[2]夏艷紅,束依,鄧迎松,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現狀及對策研究——以武漢市武昌區為例[J].科技創業月刊,2014(05):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