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玲
摘 要:陳鶴琴先生說過:“幼稚教育是一種很復雜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也不是幼稚園一方面能單獨勝任的,必定要兩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因此,加強家園合作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發展便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家園合作;幼兒教育;解決策略
家園共育有助于發掘出更多、更好的教育資源,因而在幼兒教育中,推進家園共育成了愈來愈多幼兒教育工作者的目標。因此,幼兒園怎樣實現有效家園合作值得每一位幼兒教師深思。
一、宣傳理念,統一觀念
幼兒教育的目的是要促進幼兒身心各方面的發展,幼兒園的工作都要圍繞這一目的進行。家庭教育是幼兒園教育的基礎和補充,是幼兒園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老師在幼兒園加強對幼兒常規教育的同時,也要同家長密切合作,達成共識,使幼兒在幼兒園所受的教育同家庭教育在方向上能夠保持高度一致。
不一樣的家庭會有不一樣的幼兒。一方面,幼兒在家庭中獲得的經驗能在幼兒園的學習中更好地運用。幼兒家長的性格類型,教育觀念和方法,職業、文化水平、待人接物的習慣等情況的不同會培養出不同性格及能力的幼兒。另一方面,幼兒在幼兒園中獲得的經驗如果能夠在家庭中得到延續和發展,將會使教育的效果事半功倍。如果家長和幼兒園的教育理念存在分歧甚至雙方觀念截然不同,就勢必導致家長和教師對幼兒提出不同的要求,幼兒在不同的教育理念下往往不知道如何選擇,從而會影響幼兒的成長。
二、參與活動,互動交流
首先針對不同層次的家長進行不同內容、不同方式的指導;其次借助一些需家長參與的主題活動,讓家長充分融入幼兒園教育活動中,發揮家長在家園溝通中的主體地位,了解不同家長對幼兒的教育態度和教育方法,指導家長逐步調整自己的教育行為;最后通過開放日等活動方式召開家長討論會,促進家長群體內的交流。
教師可以經常組織開展親子活動。親子活動是一種有助于增強教師與家長、家長與幼兒情感交流的集體活動形式。由幼兒主動邀請家長參與幼兒園的各種形式的親子活動有助于增進幼兒與家長的情感,讓幼兒在活動中感受父母的愛,在良好的親子感情中,家長對幼兒的要求才能得到良好的回應,有助于培養幼兒良好的個性;同時也有助于教師、家長之間的相互理解,增強共育的默契。
三、平等交流,建立情感
家園雙方應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幼兒的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幼兒點點滴滴的進步都伴隨教師與家長的努力,因此,教師與家長的經常性溝通就顯得非常重要。經常性的溝通能將所謂的科學性、藝術性、指導性、互動性、教育性融為一體,使家長變被動為主動,成為班級工作的支持者、參與者和合作者。
家園合作中雙方地位應平等。平等是交流的基礎,只有在交流的基礎上,教師與家長才能展開充分的交流與合作。家園合作首先要求幼兒園教師和家長要有平等的態度。即便不同家長的社會背景不同、文化層次不同,對于教師來說,他們都只是每一位幼兒的家長。開展幼兒家長工作時,教師就要尊重每一位家長的反饋,平等對待每一位家長。幼兒園教師在與家長溝通前需要認清自身的地位,明確自己與家長處于相對平等的地位,從而保證在接觸過程中可以與家長更平等地進行交談。其次,教師需要營造平等的交流環境,這就要求教師切實考慮學生情況,與家長溝通時,從幼兒入手,將班級中每一位幼兒都當成自己的孩子,從而營造出平等的交流環境,更有效地為幼兒家長以及幼兒考慮,重視家長所反饋的問題,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四、運用科技,提升實效
現在許多父母忙于工作,有的家長甚至一學期也碰不到老師一次面,他們非常渴望了解孩子在園的表現,渴望與老師交談溝通。他們無暇照顧自己的小孩,孩子大多都是由爺爺奶奶照顧,由于爺爺奶奶陳舊的教育觀念與幼兒園新的教育理念相悖,使得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脫節,為了更好地做好“家園共育”,為了更好地與家長溝通,為了提高家園互動的有效性,我們利用網絡來進行行之有效的家園合作。當今已經步入了信息時代,網絡為縮短大家距離、方便快捷的溝通搭建了平臺。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教師要經常利用網絡直接與孩子的父母進行交流,孩子的父母就能十分詳細地了解孩子的在園情況。各種育兒信息、孩子的表現、需要家長配合的內容,都可以及時地通過網絡、短信等形式傳遞給家長,進行有效的家園溝通。
只有家園攜手,打破無形的圍墻,家園共同創造有利于幼兒發展的環境,我們的教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只有家園相互團結、相互支持、相互合作才能共同為幼兒的健康成長提供雙重保障。
參考文獻:
[1]凌曉楠.家園合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5).
[2]閆靜.淺談家園合作中家長的被動合作現狀及對策[J].教育導刊(下半月),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