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世來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新農村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但由于農村人口、設施建設與城市差距較大,所以我國當前新農村建設成為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內容。而基礎設施建設對于我國農村的發展是不可或缺的,新農村建設中將基礎設施建設列為初期建設內容,可見基礎設施建設對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性。本文主要就基礎設施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展開討論。
關鍵詞: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發展?作用
隨著我國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國內城市地區的區域經濟已經遠遠超出城市地區區域經濟需求量,但當前農村經濟與城市經濟依舊存在較大差距,雖然近些年新農村建設正在不斷推進,但農村經濟依舊與城市經濟存在距離,這也使得我國國內居民存在貧富差異,對我國社會進一步發展不利。就當前社會情況來看,加速新農村基礎建設是重要也是能夠最快調整農村經濟發展的舉措。基礎設施建設通常指為區域內經濟發展及居民生活提供服務的工程技術,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能夠幫助區域內居民擁有更多獲取經濟收益的方向,減少農村富余勞動力資源浪費的情況,進一步提高農村居民經濟收益,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另外,基礎設施建設能夠給予居民更好的生活環境。本文主要通過敘述基礎設施建設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并據此提出相應的實施策略。
一、基礎設施對農村發展的作用
(一)基礎設施對農村總體經濟發展的作用
基礎設施建設對農村經濟發展有重要意義,通過基礎設施建設的進一步發展,農村居民得到了更多創造經濟收益的機會,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問題得到了解決,既能夠進一步促進我國社會整體發展,同時能夠為農村居民創收,減小社會經濟中城市與農村的貧富差異。而對于農村經濟本身,也就是農牧業經濟本身來講,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能夠幫助農牧業產品通過基礎設施運輸出農村,到達城市地區,為農村居民創造更多的經濟收益,這對我國整體社會經濟發展有重要意義,也是減小貧富差異的有效措施。
(二)基礎設施對農村農業經濟發展的作用
隨著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進一步推進,當前我國農村農業生產中,不再如過去只能通過人力完成農業的生產,而是開啟了機械化生產模式,通過高科技技術完成農業產品的生產,既能夠減輕農村人口的農業生產壓力,同時還能夠通過科學手段進一步加強農業生產數量及質量。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來源就是農牧業經濟,而在過去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農村中富余的農牧業產品運輸不便,農村農牧業經濟發展緩慢,不能夠滿足農村居民對農業產品所創造經濟收益的目標。但通過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經濟中農牧業經濟的發展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增加了農村居民的經濟收益,對減小社會貧富差異有明顯效果。
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的相關措施建議
(一)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
基礎設施建設對于當前社會農村經濟發展有重要意義,所以在農村建設過程中,基礎設施建設是首當其沖的。國家相關部門需要注意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經濟及人力資源的投入,幫助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加強,能夠有效促進農村居民的經濟收益,對減小社會經濟貧富差異有明顯效果,同時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完善,對提高農村居民生活水平,保護農村居民生活環境質量有明顯效果,有助于推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符合當前我國提倡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理念。
(二)科學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對基礎設施進行合理的布局
基礎設施建設經濟的投入增加,致使一部分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成為標榜農村經濟發展是否完善的標準,使得部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呈現出雜亂無章的表現,相關部門在進行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僅關注設施是否已完成建設過程,而不關注該設施對于該農村環境是否能夠提供幫助,盲目建設是否會導致農村經濟發展方向不明確等問題,這也會導致農村經濟發展存在問題。正確選擇基礎設施建設能夠幫助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對社會經濟來講也是極為有利的,但盲目的基礎設施建設會導致農村經濟發展產生誤區,農民不能及時發現更加符合自身條件的經濟收益來源,以至于其自身經濟收益降低,不利于我國社會整體經濟發展,同時盲目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會造成大量的資源浪費,對社會的整體發展不利。所以在進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過程中,要注意科學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對基礎設施建設有合理的規劃布局,以提高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三、結語
結合全文可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對于農村經濟的發展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基礎設施建設能夠幫助農村居民拓展更多經濟收益來源,幫助解決農村勞動力富余的情況,同時能夠幫助促進農村農牧業經濟發展,通過基礎設施建設的加強,農村居民能夠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對外輸出農村中的主要農產品,加強農村人口的經濟收益,推動農村農產品經濟建設。另外,基礎設施建設對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及保護生態環境有著重要意義,進一步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對推動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李維晶.基礎設施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機制分析[J].農家參謀,2019(21):22,24.
[2]朱肖.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對農村經濟增長的影響[D].河南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