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
摘要:豬腸道出血綜合癥發病快,死亡率較高,如果不能及時采取措施進行針對性防治,很容易引發大面積死亡,給養殖場帶來巨大經濟損失。該文分析了豬腸道出血綜合癥的發病經過和流行特點,然后介紹了患病豬的臨床癥狀。治療過程中根據患病豬情況,采用中西藥聯合治療方法進行科學防治,能夠取得較好治療效果,希望給相關人員提供借鑒。
關鍵詞:生豬;豬腸出血綜合癥;流行特點;診斷;防治
劉 艷. 豬腸出血綜合癥的診斷與治療[J]. 農業工程技術,2020,40(23):78-79.
豬腸道出血綜合癥是指豬的腸道大量出血引發突然死亡的一種臨床表現。該種疾病發病過程較短,死亡率較高。發病后在短時間內會出現腹瀉癥狀,在糞便當中會夾雜大量的血液或者血塊。隨著病情進一步發展,由于大量血液流失和身體體液流失,患病豬身體逐漸消瘦,生長發育不良,貧血,體表皮膚蒼白無光澤。
過去該種疾病只在一些發達國家有報道,近年來隨著全國生豬養殖產業不斷向著集約化、規模化方向發展,不合理的引種行為和生產模式使該病在規模化養豬場當中的發病率呈逐漸升高趨勢。發病之后如果不能夠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正確治療,很容易錯過治療的最佳時機,造成大量豬死亡,給養殖場帶來巨大經濟損失。
該種疾病沒有特異性的致病原,能夠發生于任何年齡品種的豬,但以青年后備豬和6-9月齡的公豬、斷奶4-8周的豬發病率最高。養殖戶要掌握該種傳染性疾病的發生特點,構建完善的防控措施,一旦發病立即進行治療,降低死亡率,保證生豬安全。
一、發病經過
2018年4月13日,某規模化養殖場養殖的育肥豬中突然出現一種疾病,主要表現為腹瀉,腹瀉物當中夾雜大量血塊和血液,發病過程較短,在短時間內出現了死亡現象。
該養殖場堅持自繁自育的養殖模式,進行了嚴格的疫苗免疫接種。該種疾病發生之前養殖戶沒有做好豬舍的防寒保暖工作,第2天上午有零星的豬發病。發病后,養殖戶立即采取措施,但是僅按照普通發熱疾病進行退燒治療,治療效果較差。隨后癥狀進一步加重,出現了死亡現象。經檢測發現,養殖場整體衛生環境較差,養殖密度較大,圈舍潮濕不堪,存在諸多應激因素,很容易加重某些應激性疾病的發生與流行。
二、流行特點
該種疾病可以危害任何狀態的豬,其中以夏秋季節發病率最高。任何年齡段的公豬、母豬都可以感染,發病之后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會蔓延到整個豬群。通常情況下,豬腸道出血綜合癥呈爆發性流行,治療難度較大。發生之后,如果養殖戶控制不及時,10-14天會感染到整個豬群,有時發病率高達50%,致死率在6%以上,危害較大[1]。生長階段的豬受到危害之后會嚴重影響生長發育,甚至停止生長,淘汰率顯著升高。
三、臨床癥狀
突然死亡是該種疾病的一個典型臨床癥狀,有的患病豬沒有出現任何臨床癥狀就突然死亡。大多數死亡豬都表現為身體消瘦,體表皮膚蒼白,存在嚴重的貧血癥狀;排泄物松軟,攜帶有大量的血塊或者血液,糞便當中有異常氣味。對病死豬進行解剖,發現腸道當中存在大量血液,出血部位主要集中在回腸,甚至會蔓延到整個腸道,出血范圍十分廣泛。腸道組織表面不存在明顯出血點。
慢性發病病例發病過程相對較長,大多會激發細菌性傳染疾病,引發劇烈腹瀉,如果得不到控制,很容易造成壞死性腸炎,有的患病豬還會出現增生性出血性腸炎。
該種疾病主要發生在后備母豬和公豬群體當中,其他年齡的豬偶爾發生,以突然死亡為主要特點。該種類型的患病豬在發病之前沒有任何臨床癥狀,能夠正常采食、休息,最多是在糞便當中夾雜少量血塊。發病時間較長的患病豬表現為嚴重的貧血癥狀,皮膚蒼白無光澤。在養殖過程中,如果發現患病豬排出帶有血液的糞便,則48 h內出現死亡的概率會大大增加。癥狀較輕的患病豬一般經7-14天能夠自行恢復健康。
四、診斷
對病死豬進行解剖,發現病死豬的腸道中存在大面積的出血現象,與潰瘍、痢疾等癥狀相似:在解剖診斷時應注意區分。消化道潰瘍多發生在老年豬群體當中,通常是在胃食道部位出現潰瘍,胃部病變流出的血液進入到小腸組織當中,從而造成出血現象,但病死豬的腸道不會存在明顯病變;痢疾主要發生于成年豬,病變位置主要集中在大腸,解剖時特征比較明顯;豬腸道出血綜合癥可以危害任何年齡和品種的豬,病變部位主要集中在整個腸道,同時還會造成腸管嚴重擴張腸道扭轉,腸道出血分布較為廣泛[2]。結合上述特征能夠鑒別為腸道出血綜合癥。
五、防治
由于該種疾病的具體致病原不是很確定,治療過程中可根據患病豬的臨床癥狀,采用中西藥聯合治療方法。在整個豬群的飼料當中添加泰勒菌素,可溶性粉劑添加量為200 mg/kg,連續使用1周。同時讓患病豬口服維生素E,每頭豬口服300 mL,這樣能夠有效預防腸道出血癥狀[3]。剛出生的仔豬可以肌肉注射亞硝酸鈉維生素E,每頭子豬注射1 mL。
中藥選擇使用白頭翁、黃芪、山楂、神曲、牡蠣、半枝蓮[4]、垂盆草、石榴皮、雞骨草、白芍、熟地、甘草、茵陳、陳皮,使用劑量分別為25 g、30 g、20 g、20 g、30 g、30 g、30 g、20 g、10 g、30 g、30 g、15 g、20 g、20 g。將上述中藥混合之后,共研為末,添加到飼料當中,每天使用1次,連續使用3天為1個療程[5]。
一般采用上述中西藥聯合治療手段防控5-7天之后,養殖場的病情能夠得到有效控制,不會繼續出現發病情況。
六、結語
綜上所述,豬腸出血癥是一種危害較為嚴重的疾病,該種疾病發病較急,發病過程較快,當出現典型的臨床癥狀時已經進入到發病中后期,此時進行藥物治療的效果較差,往往會導致大面積死亡。因此在日常養殖過程中,應該做好豬群的監測工作,當發現糞便中存在少量血液或者血塊時應該提高警惕,判斷患病豬是否存在貧血、體表蒼白和腹瀉癥狀,從而分析患病豬是否存在腸道出血[6]。確診之后應該立即采取措施,將患病豬隔離,并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針對性治療,減少養殖場的各種應激因素,預防該種疾病的發生與流行。
參考文獻
[1] 農玉欣. 豬腸出血綜合癥的治療[J]. 獸醫導刊,2020(1):84.
[2] 雷斌宏. 中西治療豬腸出血綜合癥[J]. 中獸醫學雜志,2018(3):17.
[3] 肖景峰,徐永泉,李 剛. 豬腸出血綜合征的防治[J]. 遼寧畜牧獸醫,2003(5):19-20.
[4] 趙玉杰. 豬增生性腸炎的流行病學、臨床特征、診斷與防治[J]. 現代畜牧科技,2019, 38(1):90-91.
[5] 胡 亮. 豬大腸桿菌感染診斷與防治[J]. 中國畜禽種業,2017(2):128.
[6] 陳玉紅,賴寶色,林秋敏. 中西藥防治豬大腸桿菌病的效果研究[J]. 獸醫導刊,2019(12):2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