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傳統聲樂教學模式正逐漸發生轉變,如何進一步符合教學要求,更好地提高聲樂教學效率成為了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需要重視的問題。高校聲樂教師應充分適應時代發展,將“互聯網+”思維與聲樂教學充分融合,本文通過對現有教學模式的分析,探尋符合學前教育專業聲樂課堂的創新模式,更好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
關鍵詞:互聯網+;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
進入21世紀后,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普及,互聯網在生活中得到了廣泛運用,尤其是在教育領域,一些新鮮的詞匯“慕課”、“微課”、“課堂翻轉”等應運而生,并有逐步發展壯大之勢頭。教育部頒布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提出:到 2020 年,基本建成“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與國家教育現代化發展目標相適應的教育信息化體系。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不僅提升學生們的主觀能動性,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而且有利于學生們在交流中求解、答疑,促進課堂效率的不斷提高。在教育優先發展、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新時代,作為一名高校聲樂教師,應該緊緊跟上時代發展,教師應該由施教者逐漸轉變為指引者,由教學者逐漸變為參與者,在實踐中檢驗教學是否能夠很好地適應教學對象,力求將“互聯網+”創新理念融入到聲樂教學中,理性地看待聲樂教學的傳統模式,巧妙地在教學中運用“互聯網+”技術,將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進一步深入,不僅使學生信息素養顯著提升,而且可以提高聲樂課堂的高效性,促進聲樂教學的發展。
一、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現狀分析
學前教育專業是培養從事幼兒園工作或者與學前教育事業相關的專業人才,這就要求他們必須具備一定的歌唱能力并且擁有較好的音樂素養。在人類漫長的藝術實踐發展過程中,聲樂演唱由于它“不可觸”、“不可視”抽象的特殊性,一直以來教學多采用一對一的“口傳心授”的模式,這種模式多用于專業的聲樂教學,在高等教育中,根據不同專業各自的培養目標,聲樂教學也會有一對二或者一對多的模式出現。一直以來,學前教育專業的聲樂課堂多采用一對多的大課教學模式,每周的教學時間僅為一節課,每節聲樂課一位老師所要面對的學生數量較多,再加之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們由普通高中升入大學,應試教育和高考的壓力使得他們在進入大學校園之前幾乎沒能較好地掌握相關音樂基礎知識,更別說接受過正規的聲樂訓練了。在這種教學時間不夠用、教學對象基礎差、教學質量難提高的情況下,這就要求我們專業老師要有針對性的進行聲樂輔導,教學過程要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學情,有效、科學地進行,多做嘗試,尋找解決問題的突破口,主觀因素與客觀條件都促使了聲樂教學者在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學中嘗試運用微課等現代化技術,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以適應新時代幼兒教師隊伍建設的發展。
二、聲樂課堂融入互聯網的可行性探究
聲樂是人聲的表現藝術,聲樂教育由于其自身的藝術特征不同于其他普通文化教育,他作為音樂的一個不同表現形態,是音樂與文學(詩歌)的綜合體。“微課”是針對某一學科知識點中的重難點或者教學內容,以微視頻為載體,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網絡視頻課程。它不同于我們平時在教學中所用的PPT,在教學觀念上,更加著重于學習中的重難點,它不再是口傳心授的傳統聲樂教學模式,在教學內容上,更加突出學生的學習資源,它不局限于聲樂課堂的短暫練習,在教學方式上,更加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生活,它不只單方面輸出的網絡教學方式,在教學交流上,更加緊密了師生之間的互通。這種遵循以學生為中心,空間與時間上都得以解放。
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家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提出:實施“互聯網+教育”,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億萬人民在共享互聯網發展成果上有更多獲得感。“互聯網+”近年來已成為全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詞匯,多元文化下的當今社會,同學們搜索、了解、掌握知識的形式不僅僅在課堂上,很多理論性的聲樂內容都可以在網絡上進行了解。譬如“微課”在聲樂教學中的運用時,在選題上要注意小而精,可將教學過程中典型的一些問題進行著重剖析,有針對性地進行解決,在設計上要突出要點,思路明確,簡單易懂,在內容上可針對一些理論性較強的知識點進行詳細介紹,如:發聲器官介紹、咬字規律、音準節奏、音樂常識、音樂欣賞類等,在教學上,應能很好地適應教學對象,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也會大大提升教學工作效率性和教學內容的趣味性,真正意義上的提高教學效果。
結合筆者教學經驗,具體的教學在聲樂課堂中的運用如:教師在講授歌唱發聲時氣息如何運用部分時,可將提前轉備好的歌唱時橫膈膜運動示意圖進行播放,讓學生們觀看,教師在根據平時教學中所遇到的一些常見問題,分析錯誤呼吸運用產生的原因,并且糾正其錯誤之處,最后做出自己正確的演示,這樣不僅使同學們能夠將錯誤與正確的呼吸方式進行充分的對比,而且還能讓同學們在視覺上和感覺上都能夠得到體會正確呼吸的方式,課后自行地練習與總結。再如:講授我國地方民歌演唱時,以新疆維吾爾族民歌《在那遙遠的地方》為例,通過不同范唱版本欣賞,加以講解有關本曲的地域風土人情圖片和音樂,讓學生們充分感受本地區民族歌曲的創作和演唱特點。以上兩種課堂嘗試,若同學們在微課中并沒能完全掌握這些知識點,還可以通過繼續觀看視頻的方式,反復理解、練習,之后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與教師取得聯系,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結合自身的情況,有針對性地向教師提出自己的問題,尤其是這種課后的交流方式,極大地提升了學生們學習的熱情,也提高了教師教學的質量。
三、網絡聲樂教學的思考
李克強總理在2019年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中,明確指出:推進“互聯網+教育”,鼓勵符合條件的各類主體發展在線教育,為職業培訓、技能提升搭建普惠開放的新平臺。自從2012年“慕課”進入中國以來,優秀的網絡聲樂教學平臺便不斷地涌現。
2015年1月,我國著名男高音家戴玉強發起并制作了聲樂慕課平臺《戴你唱歌》,作為我國第一個聚焦聲樂技能培訓和藝術欣賞能力提升于一體的推廣普及平臺,《戴你唱歌》運用了“一位大師+一首經典歌曲+一位學員”的創新模式,每節課時長不超過半小時,觀看完慕課后,若有學員想展示自己學習的成果,也可以通過網絡上傳個人演唱視頻,幸運地可以得到戴玉強老師以及其慕課教學團隊老師的親自點評,慕課創立之初實行免費,一經推出,便受到了廣大聲樂愛好者的力捧和喜愛,即便是之后改為收費會員制,其受關注度并未受太多影響,點擊量亦不斷攀升。
2016年,由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揚州大學音樂學院院長張美林教授主講的《美林之聲》作為第一個由高等院校推出的聲樂慕課平臺,一經推出,在聲樂學界得到了廣泛的關注,每次課程時長約為20分鐘,目前為止,《美聲之林》仍是以公益性的傳播方式進行著聲樂藝術推廣,以專業性的教學理念進行著聲樂教學探索,每期的嘉賓多為在校聲樂教師、學生或演藝集團歌唱演員,所涉及的唱法涉及了美聲、民族和流行三種唱法。該平臺在推出慕課期間,也舉辦過數次匯聚了優秀演唱嘉賓的聲樂專場音樂會,很好地做到了線上學習與線下展示的結合。憑借著兩位倡導者以及其團隊的精心打造,這些聲樂課程不僅為學習聲樂的學生們的提供了一個較高的專業平臺,更為許多聲樂愛好者解決聲樂發聲問題和歌曲演唱處理等方面提供了一個較好的學習途徑。
其實,運用這種“非面授”形式的學習模式在筆者初學聲樂時,就已經有不少聲樂專家做過嘗試,如周小燕先生的《聲樂教學經典教程》、溫可錚先生的《巧學美聲唱法》、晁浩建教授的《突破高音——男生篇》等。在求學期間,筆者除了每周固定的“面授”專業課外,筆者經常在網上和DVD中跟隨這些大師“學習”,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思考能力得到了很大地提升,從視頻中示范者的演唱以及教學者根據示范者演唱情況所做的聲音調整,再結合自己練習時所遇到的與視頻中相似聲音技術問題,確實在一些方面得到了進步,聲音理念也得以提升。
聲樂表演中聲音的質量是衡量演唱者藝術水準的重要標準之一,但是通過錄像、錄音設備加后期制作的手段所展現出的聲音,必定就失去了原有真實的音色與音量,因此,通過聽唱片或者看視頻僅僅是聲樂水平提高過程中較為重要的一種學習方式。“慕課”、“微課”等網絡學習方式的出現可以讓更多的人享受更好的教育資源,許多國外的“大師課”雖隔著屏幕,卻如同“身臨其境”,很多優質的平臺為學生們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料,這可以大大激發學生們學習聲樂的積極性,眾多聲樂大咖的精彩演唱與講解也必定會讓學生們更加善于歌唱。但是由于聲樂演唱學習的特殊性,人與人之間總是隔著一道屏幕,缺少了必要的互動和溝通,并且很多時候,課程的設計也只能從示范者的角度來解決歌唱技術,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對于聲樂演唱的教與學,傳統的面授環節是不可缺少的,并且可以肯定的說是無法代替的。
四、結語
聲樂教學模式的革新最終目的必然是為了提高教師教學質量和提升學生聲樂技能,信息化教學與傳統教學模式的碰撞,這是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互聯網教學打破了傳統聲樂教學在空間上和時間上的局限性,使聲樂教學效果得到了很好地發展。對于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們而言,優質的聲樂課程資源不僅促進了師生之間的互動,讓學生們學的明白,學的開心,更促進了生生之間的交流,讓課前和課后有機結合起來,培養終生學習的好習慣。隨著社會不斷進步,聲樂教學的培養模式要緊跟時代步伐,微課、慕課等教學模式作為卓有成效的一種手段必定是可以幫助和促進聲樂教學的。
參考文獻
[1]范曉峰.聲樂美學初探[J].中國音樂學,1995.
本文為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混合式教學模式在聲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2018SJA0515)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
范中天,男,江蘇徐州人,1987年10月,畢業于南京藝術學院,碩士。現為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學前教育學院講師,從事聲樂教學與演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