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大數據時代風險與機遇并存,使用計算機網絡處理信息的過程當中只有認識到風險所在,并且通過科學的方式方法進行信息防護,才能夠確保信息計算機網絡當中計算機的信息安全。本文章首先對大數據與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防護技術相關進行了簡單概述,其次對大數據時代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存在的隱患進行了分析,最后針對大數據時代網絡信息安全防護的具體措施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大數據技術;計算機技術;信息安全;網絡防護技術
引言
伴隨著大數據時代的浪潮席卷全球,我國各行各業也開始也信息化的進程,在大數據時代下,計算機網絡中無時無刻都在進行著數據交換,網絡當中信息數量非常巨大。其中也包括計算機網絡用戶進行訪問時有意無意間泄露的個人隱私信息,一旦被別有用心的不法分子捕獲分析,計算機網絡用戶的隱私將一覽無余。故此需要通過適當的措施來對計算機網絡信息進行安全防護。
一、大數據與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防護技術相關概述
由于傳統的計算機技術已經不能順應大數據時代下技術的發展要求,同時計算機在運行的過程中會產生復雜多樣的數據信息,且要求對數據采取快速處理的方式,因此,大數據時代更符合人們對資料獲取方面的需求。人們可以在各類網站中搜索自己所需要的資料和信息。但信息數據的挖掘、處理和運用給人們帶來生產率增長的同時,也面臨著龐大的信息數據所帶來的諸多安全問題,如個人信息泄漏、系統漏洞和數據完整性破壞等,信息安全使用保障問題,已成為大數據時代數據應用成敗的關鍵。近年來在大數據的環境背景下,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很容易受到漏洞因素、自然因素、人為因素與技術因素的影響出現安全問題,不能保證信息的安全性。在網絡世界中,信息的傳播和交流是開放和虛擬的,并沒有防止信息泄露和被非法利用的有效途徑,這就需要從技術層面上考慮如何提高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
二、大數據時代計算網絡信息安全存在的隱患
(一)計算機系統操作不當信息泄露風險
現階段的大多數計算機設備通常搭載 Windows、Linux等操作系統,這些系統在使用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一些漏洞,從而導致計算機崩潰或網絡癱瘓。大數據時代下,計算機網絡用戶的互聯網信息數據訪問,毋庸置疑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行為,其中隱藏著不少的風險,而計算機網絡用戶系統操作不當風險就是其中之一。從計算機網絡用戶互聯網信息數據訪問的角度而言,對于計算機系統的操作是不可避免的。計算機網絡用戶訪問互聯網的諸多操作都需要以windows、Linux這些操作系統為基礎,如若不然計算機網絡用戶根本無法進行互聯網訪問。大數據時代下,許多居心不良的不法分子通過偽裝虛擬彈窗的形式欺騙計算機用戶點擊,以騙取計算機用戶的計算機控制權,盜取用戶隱私信息。而計算機網絡用戶訪問互聯網操作如果不夠規范會潛藏極大的隱患,如果計算機網絡用戶訪問不良網站,還會導致計算機網絡用戶的設備感染木馬病毒。正因為如此,計算機網絡用戶需要重視互聯網信息數據訪問當中的計算機系統操作,以避免給計算機網絡用戶互聯網信息數據造成個人信息的泄露。
(二)計算機病毒問題數據損壞風險
大數據時代下,計算機網絡用戶的互聯網信息數據訪問,毋庸置疑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行為,其中隱藏著不少的風險,而計算機網絡用戶感染病毒問題導致數據損壞風險就是其中之一。計算機網絡用戶互聯網信息數據訪問的過程中,訪問有保障的健康互聯網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計算機網絡用戶對于互聯網絡中駁雜的網站不進行妥善的甄別,很大可能性會出現訪問不良網站感染木馬病毒,致使數據文件損壞的情況出現。一旦發生了計算機感染病毒數據文件損壞的事故,甚至會導致計算機系統的崩潰,對計算機網絡用戶的互聯網信息數據訪問產生極為惡劣的影響。不僅如此,大數據時代下許多木馬病毒還會隱藏潛伏自身,通過U盤感染其他計算機,并在后臺竊取計算機用戶的個人隱私,而后對用戶進行敲詐勒索。正因為如此,計算機網絡用戶需要重視互聯網信息數據訪問當中的病毒風險,以避免計算機網絡用戶無意間感染病毒導致計算機全部數據文件損壞。
(三)計算機互聯網絡資料泄露風險
大數據時代下,計算機網絡用戶的互聯網信息數據訪問,毋庸置疑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行為,其中隱藏著不少的風險,而計算機網絡用戶資料泄露風險就是其中之一。從訪問互聯網的角度進行分析,計算機網絡用戶不能離開互聯網技術與軟件的支持,而互聯網技術與軟件本身是存在漏洞的,不法分子很有可能會根據信息技術漏洞竊取計算機網絡用戶的個人隱私。大數據時代下,甚至存在著職業黑客,專門尋找軟件以及系統的編程漏洞,并借此入侵個人計算機用戶的隱私數據資料對用戶進行敲詐勒索。除此之外,計算機網絡用戶內部資料的泄露還有可能造成商業機密的流出,對于信息被盜企業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甚至影響被盜企業的未來發展。正因為如此,計算機網絡用戶需要重視互聯網信息數據訪問當中的資料泄露風險,以避免在互聯網訪問當中泄露自身的信息資料。
三、大數據時代計算網絡信息安全防護具體措施
(一)強化計算機網絡用戶系統專業知識
計算機用戶作為計算機網絡信息的主要操作者和閱覽者,是否按照使用規范正確操作與使用計算機系統,也對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帶來一定影響。計算機網絡用戶訪問互聯網防護風險的關鍵,就在于強化計算機網絡用戶訪問互聯網專業知識。只有切實強化計算機網絡用戶訪問互聯網的專業知識,才能夠防范計算機網絡訪問過程中系統操作錯誤的風險。計算機網絡用戶應在現有的互聯網信息數據訪問專業知識基礎上進行自學,強化互聯網信息數據訪問系統相關知識。例如分辨域名后綴.com/.cn/.org來區分官方網站與盜版網站,辨別HTTP(超文本傳輸協議)與HTTPS之間的差別,選擇有著安全傳輸層協議的HTTPS網站,能夠有效避免絕大多數虛假病毒網站。安裝殺毒軟件,則可以對計算機系統本地的病毒進行查殺。根據此項防護措施,才能使互聯網信息數據訪問用戶切實把握計算機系統專業知識,通過專業的知識應對互聯網信息數據訪問當中隱藏的風險,充分規避互聯網信息數據訪問當中存在的風險。
(二)運用虛擬化加密技術保障信息的安全
計算機用戶網絡訪問互聯網數據防護安全風險的關鍵,就在于運用計算機虛擬化技術保障信息數據安全。運用計算機虛擬化技術,很大程度上能夠保障互聯網訪問數據信息的安全。計算機網絡用戶的互聯網信息數據訪問過程中,通過計算機虛擬化技術和大數據技術的結合,構建虛擬服務器備份系統,在計算機網絡用戶訪問互聯網日常的操作中,虛擬化服務器會將數據由運算系統自動的拷貝到虛擬服務器備份系統,同時將計算機網絡用戶訪問互聯網的信息數據傳輸到大數據端口進行備份處理。這樣的綜合性的風險防護途徑,可以有效避免計算機感染病毒數據損壞以及損毀,避免計算機網絡用戶訪問互聯網重要信息數據的丟失或者錯亂。除此之外,在虛擬化技術當中還可以進行數據加密,加密技術包含兩個元素,即算法和密鑰。算法是將正常的信息數據與密鑰進行結合,產生無法理解的“亂碼”,而密鑰則是用來對加密后的“亂碼”數據進行解碼的算法。通過獨有密碼本對數據信息進行加密處理,傳輸結束后再進行數據解密還原,也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保障數據資料在傳輸過程中的安全。通過虛擬化技術與加密技術的雙重保障,做到信息數據的雙重安全,為計算機網絡用戶互聯網信息數據訪問操作保駕護航。
(三)采取局域網通訊傳輸避免資料的泄露
計算機用戶網絡訪問防護互聯網資料泄露風險的關鍵,就在于采取計算機網絡用戶內部局域網絡通訊傳輸的方式避免內部資料泄露。條件允許下通過局域網通訊傳輸技術,能夠最大程度上避免計算機網絡用戶內部資料的外泄。在計算機網絡用戶內部互聯網信息數據訪問互聯網絡通訊以及文件傳輸的過程中,互聯網絡用戶其應用網址受到NAT(網絡地址轉換協議)技術的影響,都會被隱藏起來。而通過數據庫編程技術,能夠將互聯網絡通訊用戶被隱藏起來的應用網址,顯示為統一化的公用地址進行訪問連接,使得計算機網絡用戶互聯網信息數據訪問在局域網中實現安全互通。相較于互聯網絡而言局域網絡的安全性的高的多,因為局域網絡是一種私有網絡,其端口都進行了封閉處理,與互聯網絡沒有接駁,也就最大程度上避免了計算機用戶信息資料傳輸過程中的泄露。在實際應用當中可以幫助企業用戶管理信息化用戶,計算機網絡用戶的管理決策人員通過此項功能,使用計算機網絡用戶內部的局域網絡通信進行訪問和傳輸,最大程度上避免了計算機網絡用戶訪問互聯網內部資料的泄露,在提高了計算機網絡用戶內部訪問網絡資料安全性的同時,使用此種局域網絡通訊方式也極大的提高了資料內部傳遞的保密性。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大數據時代浪潮當中,風險與機遇并存。用戶在使用計算機進行網絡數據的訪問時,只有深刻認識到大數據時代下計算機網絡當中存在的風險,并且使用適當的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防護技術保護自身的隱私信息安全,才能最大程度上規避計算機網絡訪問過程中的數據泄露風險,最大程度上保障大數據時代下計算機網絡用戶進行數據訪問的個人隱私信息安全。
參考文獻
[1]朱廣全,閆虎,楊孟英.大數據時代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及防護策略初探[J].時代農機,2020,47(04):59-60.
[2]張麗.基于大數據時代下的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與防護對策分析[J].數字通信世界,2020(05):34-35.
[3]周迪民.大數據背景下的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及防護措施初探[J].辦公自動化,2020,25(14):29-31.
[4]馬遙.大數據時代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與防護研究[J].科技風,2020(16):82.
[5]趙道明.大數據時代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與防護措施研究[J].中國新通信,2020,22(13):167.
[6]張心祥.基于大數據視角下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防護策略的思考[J].計算機產品與流通,2020(04):72.
作者簡介
李金領,男,漢族,籍貫:山東省曹縣,生于:1981-06,工作單位: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單位省市:山東省青島市,單位郵編:266555,職稱:講師,碩士學歷,研究方向:網絡信息安全,軟件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