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東亮

摘要:目的 探討應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慢性胃炎的療效。方法 篩選118例慢性胃炎患者作為研究樣本,其中對照組(59例)實施西藥治療,觀察組(59例)增加疏肝寧胃湯進行治療;對兩組患者接受一個療程的治療后,中醫癥候積分及幽門螺旋桿菌清除率、治療有效率進行數據的統計和組間對比分析。結果 觀察組患者中醫癥候積分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幽門螺旋桿菌清除率、治療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相比單純使用西藥治療,應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慢性胃炎,可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相關癥狀,提高治療效果。
關鍵詞:西醫;中西醫結合;慢性胃炎;疏肝寧胃湯
【中圖分類號】R57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0)08-104-01
慢性胃炎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癥,以幽門螺旋桿菌感染(Hp)是最主要的病因[1];臨床治療以明確病因、對癥藥物治療為主。本文,探討中西醫結合方式的臨床應用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資料
本研究選擇118例本院診治的慢性胃炎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并均分為對照組(單純西藥治療)和觀察組(增加服用疏肝寧胃湯),所選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等相關資料數據,組間對比無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一個療程(60天)的藥物治療;
1.2.1 對照組服用奧美拉唑膠囊及克拉霉素,用法用量:奧美拉唑膠囊克,0.5g/次、2次/天;克拉霉素,20mg/次、2次/天;
1.2.2 觀察組增加服用疏肝寧胃湯,隨癥加減,水煎服、2次/天;用藥期間忌煙酒、生冷、辛辣。
方劑:“黃芪、白芍、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各20g,黨參、枳殼、茯苓、當歸、半夏 各15g,延胡索、干姜、莪術各10g,三七粉、甘草 各6g”[2];
加減法:有抑郁癥狀者,加合歡皮;有嚴重腹脹者,加大腹皮、厚樸;有噯氣頻繁者,加旋覆花、代赭石。
1.3 指標及評價
1.3.1 中醫癥候積分
對患者治療后的胃脘疼痛、腹脹痞滿、納呆少食、嘈雜泛酸四種中醫癥候改善情況進行打分評價,分值與癥候嚴重程度成正比;
1.3.2 治療效果
該指標包括幽門螺旋桿菌清除率、治療總有效率兩項指標:對兩組患者中幽門螺旋桿菌檢測為陽性的患者,在用藥治療后的幽門螺旋桿菌清除率進行統計和對比;治療總有效率根據中醫癥候積分改善程度及病理檢查結果進行綜合判斷,并按照顯效(癥候積分改善超過80%,病理檢查結果恢復正常)、有效(癥候積分改善超過50%,病理減輕一級)、無效(癥候積分改善低于50%,病理減輕低于一級)三級[3]進行患者例數的統計,計算比較總有效率。
2 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后中醫癥候積分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的各項中醫癥候積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3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如下表所示,兩組患者幽門螺旋桿菌陽性率無明顯差異(79.66%:83.05%),P>0.05;經治療后的幽門螺旋桿菌清除率觀察組患者明顯高于對照組(95.74%:80.85%);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達到96.61%,大幅度高于對照組(81.36%),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3討論
在慢性胃炎的各種致病因素中,Hp感染是最常見的病因,常規西藥治療對患者腸上皮化生病理改變效果不理想,容易造成患者病情反復。
中藥疏肝寧胃湯可通過方劑中“黃芪清熱燥濕、升陽補氣,白芍養血止痛,白花蛇舌草、蒲公英消痛散結、清熱解毒,黨參健脾益氣、生津養血,枳殼行氣解郁,茯苓健脾祛濕,當歸活血祛瘀止痛,半夏理氣健脾,延胡索、干姜溫中散寒,莪術消積止痛、行氣破血,三七粉散瘀止血,甘草補中益氣并調和諸藥”[4],達到健脾和胃、祛濕止痛的效果。與常規西藥結合應用,能夠最大程度地消除Hp,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本研究的數據分析,對中西醫結合的臨床應用效果,也予以了充分證實。
總之,中西醫結合可有效改善慢性胃炎患者臨床癥狀及病理狀態,提高幽門螺旋桿菌清除率,促進患者胃功能恢復。
參考文獻
[1]宋淑芳.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臨床研究[J].中醫學 報,2015,30(9):1348-1350.
[2]李琛,余曉娟.針刺配合小柴胡湯合平胃散加減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證75例[J].陜西中醫,2017,38(1):112-113.
[3]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慢性胃炎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7,32(7):3060-3064
[4]魏瑋,楊洋.慢性萎縮性胃炎診治現狀及中醫藥治療優勢[J].中醫雜志,2016,57(1):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