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云 薛晶奇
摘要:目的 ?分析未成年人(4~15.4歲)眼軸與眼總屈光力的關系。方法 ?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我院眼科門診就診的屈光不正者84眼,睫狀肌麻痹狀態下行檢影驗光,計算等效球鏡度。眼科Lens900生物測量儀測量眼軸長度(AL),角膜屈光力(K1、K2),計算晶狀體屈光力(LP)。分析眼軸與眼總屈光力(等效球鏡+角膜屈光力+晶狀體屈光力)的關系。結果 ?眼總體屈光力/眼軸值與眼軸呈顯著負相關(r =-0.993);與年齡也存在一定負相關性(r=-0.538)。角膜屈光力與眼軸呈負相關(r=-0.393)、晶狀體屈光力與眼軸無明顯相關性(r=0.114)、等效球鏡度與眼軸呈負相關(r=-0.919)。眼總體屈光力/眼軸值按眼軸長度分組比較:1組(≤22mm)(2.41±0.16)D/mm,2組(22~24mm)(1.96±0.11)D/mm,3組(>24mm)(1.62±0.12)D/mm。2組與1組比較,比值減小(0.45±0.04)D/mm(t=-10.93,P=0.00),3組與2組比較,比值減小(0.35±0.30)D/mm(t=-11.63,P=0.00)。結論 ?1mm眼軸所代表的眼總體屈光力值D,與眼軸長度呈明顯負相關,優于與年齡的關系;在角膜和晶狀體屈光力發育尚未穩定時,更多應關注眼球總體屈光力與眼軸。
關鍵詞:眼軸;眼屈光力;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R27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0)08-177-02
角膜、房水、晶狀體和玻璃體構成了眼的屈光間質,由這些屈光間質構成了一組復合透鏡,即我們通常所說的眼屈光系統或眼光學系統。人眼屈光系統的屈光介質和眼軸長度之間相互匹配,才能在視網膜清晰成像[1]。屈光不正是指眼在不使用調節時,平行光線通過眼的屈光作用后,不能在視網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而在視網膜前或后方成像。既往認為1mm眼軸改變大約相當于3D的屈光變化。但是,不同程度眼軸狀態時,眼軸與眼總屈光力的關系鮮有文獻報道。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從2019年12月~2020年1月在本院眼科門診就診患者中選取84眼,其中男44眼,女40眼;年齡4~15.4歲,平均(10.38±2.88)歲。經裂隙燈顯微鏡及間接檢眼鏡檢查,排除眼部其他器質性疾患。屈光度取等效球鏡,范圍+8.50~-8.35D,平均(-0.61±4.34)D。按不同眼軸長度將84眼分為三組:1組:≤22mm、(8.59±2.72)歲、19眼(22.6%);2組:22~24mm(包括24mm)、(9.42±2.76)歲、24眼(28.6%);3組:>24mm、(11.78±2.32)歲、41眼(48.8%)。
1.2檢測指標
①視力:采用標準對數視力表查裸眼視力及矯正視力;②屈光度:檢查前以托品酰胺/阿托品散瞳,采用TOPCON RM 8000型電腦驗光儀,并行視網膜檢影驗光,以插片檢測最佳矯正視力屈光度,并將散光屈光不正度數與等效球鏡度數進行換算;③角膜曲率、眼軸長度:采用 Lens 900生物測量儀;④晶狀體屈光度由公式HOFFER-Q(眼軸≤22mm)/SRK-T(眼軸>22mm)計算所得;⑤眼總體屈光力/眼軸值:角膜屈光力、晶狀體屈光力均按鏡眼距公式Fo=Fs/(1-dFs)換算為框鏡位置等效球鏡,然后(框鏡、角膜、晶狀體屈光力相加所得值)D/眼軸長度mm,所有檢查嚴格按規范進行操作。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1.0統計軟件包進行分析,相關性采用雙變量相關性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眼總體屈光力/眼軸值與眼軸呈顯著負相關(r =-0.993);與年齡也存在一定負相關性(r=-0.538)。
角膜屈光力與眼軸呈負相關(r=-0.393)、晶狀體屈光力與眼軸無明顯相關性(r=0.114)、等效球鏡與眼軸呈負相關(r=-0.919)。
2.2眼總體屈光力/眼軸值按眼軸長度分組比較
2.2.1眼總體屈光力/眼軸平均值
1組(≤22mm)(2.41±0.16)D/mm,2組(22~24mm)(1.96±0.11)D/mm,3組(>24mm)(1.62±0.12)D/mm。
2.2.2眼總體屈光力/眼軸值按眼軸長度分組比較
2組與1組比較,比值減小(0.45±0.04)D/mm(t=-10.93,P=0.00),3組與2組比較,比值減小(0.35±0.30)D/mm(t=-11.63,P=0.00)。
3討論
人眼的正視化屈光發育是由眼軸增長、角膜曲率平坦化和晶狀體屈光力下降的共同平衡發展構成的。在嬰幼兒屈光發育期,眼軸增長得快,主要由角膜曲率快速平坦化來代償;3歲以后,角膜曲率趨于穩定,眼軸增長則主要由晶狀體屈光力下降來代償。如果眼軸增長得過快,超過了晶狀體屈光力下降的代償作用,則會表現為近視。近視可能是內環境平衡失敗的結果,這一過程即眼睛的屈光力和視網膜位置之間的微妙平衡被打破,以使眼睛在生長過程中的屈光度接近低遠視[2]。
關于角膜曲率,既往有研究認為,在青春期前,影響屈光狀態的最主要因素為AL與角膜屈光力[3]。眼軸與平均角膜曲率半徑的比值(AL/CR)與近視的相關性最高,較大的角膜曲率和較高的AL/CR比值是兒童、青少年近視的危險因素,可以將AL/CR比值大于3作為篩查近視的敏感和特異性指標[4]。
晶狀體的屈光力在整個生命中都是變化的,在決定屈光狀態方面起著關鍵的作用。在正常眼睛生長過程中,晶狀體的特點是逐漸變薄,變平,以代償眼軸的生長來維持正視的能力。在持續性正視眼中,晶狀體的變化始終是適度的。在近視眼,屈光不正發生前1年,晶狀體屈光力急劇降低,以補償眼軸的增長,從而推遲近視發作。但晶狀體的代償能力是有限的,12歲以后晶狀體屈光度趨于穩定,不再能補償眼軸增長帶來的近視。根據動物研究,這些晶狀體變化在本質上大多是被動的,是由于不受控制的內部變化逐漸改變了晶狀體的厚度、曲率和梯度指數[5]。
本文結果表明,1mm眼軸所代表的眼總體屈光力值D,與眼軸長度呈明顯負相關,優于與年齡的關系。本研究樣本有限,如能進一步將不同年齡間相同眼軸長度的眼總體屈光力/眼軸值進行比較,將更可以明確。
在角膜和晶狀體屈光力發育尚未穩定時,更多應關注眼球總體屈光力與眼軸。由于目前晶狀體屈光力尚無直接測量的方法,故眼軸是更有效的兒童近視預警評價指標,因為眼軸在增長時,角膜、晶狀體屈光力下降可代償,不表現近視,但這已經埋下了隱患,當代償到極限時,屈光不正才會表現出來。故近視干預應該提前在屈光不正發生前。
參考文獻:
[1]王雁,趙堪興.波前像差與臨床視覺矯正[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30.
[2]Rozema J,Dankert S,Iribarren R,et al. Axial Growth and Lens Power Loss at Myopia Onset in Singaporean Children[J].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19,60(8):3091-3099.
[3]Ip JM,Huynh SC,Kifley A,et al. Variation of the contribution from axial length and other oculometric parameters to refraction by age and ethnicity[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07,48(10):4846-4853.
[4]Jong M,Sankaridurg P,Naduvilath T,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gression in Axial Length / Corneal Radius of Curvature Ratio and Spherical Equivalent Refractive Error in Myopia[J]. Optom Vis Sci,2018,95(10):921-929.
[5]Jos Rozema,Sebastian Dankert,Rafael Iribarren,et al. Axial Growth and Lens Power Loss at Myopia Onset in Singaporean Children[J].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 Visual Science,2019,60(8):3091-3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