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涓仁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更多的文化和思想融入了大眾的生活,使得當前社會更加呈現多樣化的特征。其中關于音樂形式的多樣化表現,民族音樂可謂是長盛不衰。從其發展歷史以及傳播角度來講,民族音樂更呈現出我國歷史的一個縮影或者代表,因而具有更強的生命力和更大的價值。基于此,本文從民族音樂的起源出發,討論民族音樂中和聲與復調作曲技術理論,詳細分析了和聲與復調這兩種作曲技法如何作用于民族音樂中的創作。
關鍵詞:民族音樂;作曲技術理論;有效應用
中圖分類號:J6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23-00-02
對于民族音樂而言,具體的概念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狹義上的民族音樂,即指向在民族長期發展過程當中由勞動人民創作并且吟唱,進而一直傳唱至今的一些曲目,從具體的表現形式方面分析,這一類民族音樂更加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并且相對較為分散,更多只在單一地區進行傳播和發展,較難以傳播到更多的地區和群眾當中;另一種則是廣義上的民族音樂,這一廣義上的民族音樂概念界定即指向借助中國傳統樂器進行演奏形成的音樂形式,這一類形式的音樂覆蓋面就更廣闊,并且廣泛傳播于民間,至今也能夠從一些地區看到傳承下來的民族樂器演奏出來的音樂表演。從整體而言,無論狹義還是廣義上的民族音樂概念界定,其都是在我國歷史發展過程當中所積累下來的優秀文化,并且也更是具有更高的研究價值和傳播價值。[1]
一、民族音樂的起源
民族音樂發展歷史悠久,且經歷了更多的朝代。具體而言,民族音樂的起源較之華夏民族始祖黃帝更早,約早2000多年。后期經歷不斷的發展和創新,在西周和春秋時期到達鼎盛。并且由于西周時期對宮廷禮樂等進行了制度方面的制定和完善,因此這期間也更是出現了較多的樂器,諸如笙、鼓、鐘等。進而也更是有一些代表的音樂作品,諸如《高山》《流水》。
從民族音樂的起源來看,到現階段為止,其經歷了悠久的發展和變革,并在不斷地創新當中獲得傳播與發展。整體上民族音樂也不僅僅是作為一種藝術表現,一定程度上也更是作為一種歷史文化而存在。長期以來,也在不斷地文化碰撞與融合當中體現民族音樂的特征和表現力。除此之外,民族音樂不僅借助音樂的形式進行表現,在不斷的發展過程當中也更是呈現出了一些歌舞表演、樂器演奏、說唱以及戲曲等。可見民族音樂的表現形式也更是多種多樣。[2]
二、民族音樂作曲技術理論
(一)和聲
和聲的具體表現在于將兩個及以上的不同音,利用相應的規則進行組合與搭配,從而形成一定的表現形式。和聲的形成以及表現能夠在具體的音樂表現當中體現,并且由于和聲的組合形式能夠呈現出單一音調所不能夠呈現出的效果,從而會使得音樂更加鮮明。這也是音樂創作當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方法。有了和聲,組成音樂的其他元素才能夠獲得更好的組合與體現,并且也更是借助和聲的應用,真正反映作曲者的能力和音樂本身的表現力。和聲能夠產生一定的作用和效果,即和聲可以進行有序組合,進而形成一個音樂整體。再者也可以建立更加自由的音樂,諸如作曲者根據對不同和聲的進行與表現,均可以呈現出一種獨特的音樂。除此之外,和聲也可以表現音樂中不同的內容,即不同的和聲可以承載不同的音樂內容。整體而言,有了和聲,就能夠使音樂縱向更豐滿,這也是和聲在作曲當中的重要作用之一。實際將和聲的各個部分進行統一和組合,就能夠形成一個有序的音樂整體,這樣也就完成了簡單的作曲。并且和聲的不同進行也是音樂本身表達不同內容的核心所在。[3]
(二)復調
復調在民族音樂當中的表現是借助一段旋律的不斷使用,進而在間隔時間之后表現對旋律的復用,也有借助不同旋律的同一時間表現,使得音樂旋律更加多樣和動聽,這樣的復調體現能夠加強音樂本身的感染力和表現力。也是創作當中較為常見的一種技巧。對于復調的應用,整體上能夠實現和諧統一,因而音樂的欣賞過程能夠順應音樂的旋律而帶動欣賞者心情的變化。否則不合適的復調或者難以成為更加流暢的復調將會造成音樂的表現力不佳。對于復調的使用而言,一種是為了增加音樂本身的表現力而增加的有吸引力的旋律,另一種則是為了增加音樂的氣勢,進而使用復調的表現形式對音樂本身所要表達的思想進行加深和提升。借助復調的使用,更能夠帶給欣賞者別樣的欣賞體驗,并且復調之間相互促進、相互影響,也更加使得音樂本身更具影響力和震撼力。實際上,復調的使用具體將兩段或者兩段以上的聲部進行融合與再現,這樣一來,音樂所能夠表現的就不僅僅是個體的聲部,而是相對更加明顯的體現兩段聲部之間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進而為音樂呈現出不同的表現形式。這也是創作曲調的一種高尚的藝術形式。[4]
三、作曲技術理論在民族音樂中的應用
對于民族音樂的形成和表現而言,能夠從中看出其發展經歷了較長的時間,因而在長時間的發展過程當中積淀了更多的文化與表現力。當然民族音樂的形成和發展也實際離不開基本的創作技巧和形成模式。所以基于作曲技術理論的角度看待民族音樂的形成,其本身也就是借助作曲一般技術理論而形成。所以對其進行分析和探討,將有助于進一步發揚和創作更好的民族音樂。進而使得民族音樂能夠得到有效的傳承。
(一)和聲的應用
在民族音樂當中和聲的應用更為具體,并且和聲也是音樂中最基本的元素之一。進而將和聲進行有效應用,能夠賦予音樂本身更多的情感和表現力。在傳統的民族音樂當中,主要是以五聲音階為主,通常的演奏表演會通過三度和弦以及非三度和弦彼此交替進行表演。因而最多的表現方法即是和聲。和聲能夠實現對音樂中聲部的合理組合以及科學調整,從而使得聲部表現會更加具有特色,并且也更使得音樂表現出整體一致的感覺。再者,通過對和聲的有效應用,也能夠合理的對音樂的布局進行設定,進而將音樂所要表達的內容進行有效的呈現,使得欣賞者能夠感受到更好的體驗。
實際在作曲的過程當中使用和聲,是民族音樂創作的基本理論體現,并且借助和聲的正確和合理應用,也更是可以發揮和聲的積極影響作用。一是借助和聲的應用能夠更加豐富的對聲部進行表達,以及呈現有序且整體化的聲部組合,進而能夠組成較為完整的音樂主體。二是通過和聲對音樂的框架進行合理的布局,三是借助合理的表現,人們思想以及情感能夠通過和聲進行傳遞,所以這也就是和聲在音樂創作當中的重要作用之一。
(二)復調的使用
復調這種作曲技法起源于西方,在20世紀初期傳入我國之后,開始被我國的作曲家借鑒,經歷了一代代作曲家的探索,創作出了許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優秀復調音樂作品。復調在民族音樂當中進行應用,往往是借助對比以及模仿的形式進行體現,進而作為民族音樂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復調能夠使得音樂的旋律更加具有節奏感以及整體趨于順暢。所以在民族音樂創作過程當中進行復調的使用,可以將單一旋律進行重復或者增加旋律,以此使得音樂表現內容以及主題更加突出,進而在氣勢方面也更加具有震撼力以及影響力。這樣借助復調的使用,使得音樂的氣勢得到有效加強的基礎上,會提高民族音樂當中聲部的獨立性,也更加對表現效果進行了優化。
在民族音樂作品中,為了不斷地豐富音樂的內容,作曲家可以充分地展開對復調技術的使用,這樣便可以提升音樂本身的魅力與內涵。在我國,更多民族音樂也表現出復調這一技術,諸如,著名的鋼琴作品:賀綠汀的《牧童短笛》,王建忠的《繡金匾》,黎英海的《夕陽簫鼓》等,這些作品也都是中國鋼琴作品中表現復調技法的一些典型。復調的具體使用和表現,諸如在《牧童短笛》當中,在高聲部將主題進行呈現,之后每次出現也都是與后半段不斷變化的旋律連接在一起,而低聲部恰好相反,每一次的出現都是接在不斷變化的旋律之后,從而形成與高聲部明顯的對比,可見這樣一種復調的具體表現形式,直接說明了作曲中復調的一些線性思維特征,即兩個獨立的旋律(高聲部和低聲部)分別根據各自的旋法行進和表達,并在縱向方面加以結合,進而共同表現,所以呈現一種相互依存與相互獨立的復調。
四、結束語
在民族音樂的發展過程當中,其盡管經歷了較長的時間和積累,在表現形式和手法以及創作過程當中有基礎理論作為指導,但整體上缺乏更加系統性的理論技術進行支持,換言之,民族音樂的形成以及發展過程,其中更多是基于對生活的理解和想象,以不同于語言交流的形式進行內容的傳遞和表達,因而缺乏理論規范。至此將結合作曲技術理論輔助民族音樂進行創作,并引導民族音樂做好調整和適應,將更好地推動民族音樂在現代社會當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隋瀅.試分析現代作曲技法與民族風情的結合[J].北方音樂,2019,39(11):19-20.
[2]戴偉.廣西民族風格的器樂作品創作技法探析與思考[J].中國民族博覽,2019(05):153-154.
[3]李奇芳.民間音樂元素與現代創作思維的融合[D].陜西師范大學,2019.
[4]王宇.一代音樂巨匠作曲技法的深入探索——評《欣德米特作曲技法1作曲理論》[J].中國教育學刊,2018(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