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瓊州
摘 要:本文主要通過對現階段合唱教學中存在“串門”現象的原因進行分析,來探討解決合唱教學中“串門”現象的有效措施,以改善合唱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對合唱的興趣,使之能夠認真投入于合唱中,提高合唱教學質量,滿足素質教育改革的要求,推動合唱教學的可持續發展,從而實現合唱教學效益最大化,培養出更多優秀的音樂人才,增強學生的音樂體驗感。
關鍵詞:合唱教學;串門現象;有效措施;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23-0-02
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音樂課程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旨在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新課標指導下開展更為高效的音樂教學課程。在音樂教學中,合唱教學是其中重要組成部分,必須予以高度重視,不容忽視。合唱教學不僅能提高學生的音樂能力,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是一項具有較強集體性的課程,屬于聲樂藝術類別,可增強學生的音樂素養,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具有重要意義?,F階段,在合唱教學過程中,容易出現“串門”現象,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有多種,需要對其進行科學分析,并實施針對性措施來加以解決,轉變傳統的合唱教學觀念,以提高合唱教學水平。
一、現階段合唱教學中存在“串門”現象的原因
(一)缺乏興趣
合唱教學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難度,對演唱學生的要求比較高,傳統的教學模式無法呈現出不錯的教學效果。部分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依然堅持陳舊的教學觀念,實施灌輸式教學,并未在課堂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整個教學課堂十分枯燥,這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得學生對合唱學習失去興趣和信心,以至于其對合唱學習的投入并不多,難以滿足于合唱教學目標。教師對學生的合唱能力和心理想法缺乏了解,彼此之間沒有良好的溝通,致使其在授課的時候并未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調整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模式,使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從而影響了合唱教學質量。而且部分教師只注重于最后的結果,卻忽視了學生在合唱學習過程中的體驗感,不符合素質教育改革的要求[1]。也正是由于學生對合唱興趣匱乏,導致其在合唱的時候并未全身心投入,很容易就出現“串門”現象。
(二)學生的音樂能力有待提升
合唱教學需要的并不是某一個學生能力的突出,而是需要學生的整體水平得到提升。但由于部分學生的聽覺能力、演唱能力并未達到合唱要求,致使其在演唱的過程中無法準確地把控音準,出現跑調和“串門”等問題[2]。教師并未針對每一個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進行相應的訓練,以至于學生的演唱水平得不到提升,影響了最終的合唱效果。在日常訓練過程中,教師只重視學生的演唱練習,卻忽視了理論上的講解,沒有傳授學生演唱技巧,這使得學生的演唱訓練成效比較低。
(三)教學方式過于單一
在合唱教學過程中,教師所采用的訓練方式過于單一,教學方式較為陳舊,以至于合唱學習的課堂氛圍較為沉悶,學生的興趣不高,很難集中注意力。常常都是教師唱一句,學生唱一句,學生在演唱方面過于被動,沒有發揮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自身思維未能得到體現。也正是如此,導致學生對音準的聽辨能力較為薄弱,缺乏長期的聽覺訓練,以至于其在進行合唱的時候,對自身聲部的音準把控不強,也難以分辨出其他聲部的音準,容易出現“串門”現象[3]。
二、解決合唱教學中“串門”現象的有效措施
(一)重視音準問題
對于合唱教學來說,最為基礎和重要的部分,就是幫助學生找到歌曲的音準,這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尤其是對于合唱來說更是難上加難。合唱教學中所謂的“串門”現象,從本質上來說就是音準把握不好,當學生對所唱歌曲的音準把控不到位的時候,便會被帶跑到別的聲部中,沒能堅守住自己所在的聲部。為此可從以下方面來改善學生的音準問題:
一是要加強對學生的聽覺訓練,讓學生能夠把握好音準,不跑到其他聲部中。學生想要將歌曲的音調準確唱出,需要有一雙靈敏的耳朵,要會聽旋律,分清不同聲部音準之間的差異性,找到自己聲部的音準。提高學生的音準,鍛煉學生的聽力,并不是在短時間內就能完成的工作,教師需要長期堅持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將合唱歌曲中的不同聲部旋律提煉出來,將其作為單獨的音樂予以學生欣賞,進行賞析教學[4]。
二是要做到循序漸進。指的是教師在進行合唱教學的時候,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循序漸進地訓練??上雀鶕谱V來進行演唱,然后再慢慢加入歌詞。在合唱曲目中,兩個聲部的音調、旋律有所不同,但歌詞相同,因此想要學生音準得到提高,就必須先牢牢把握歌譜中音準,才能在加入歌詞的時候不跑調。
(二)創新教學方式,實施多樣化的合作模式
在合唱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不斷地創新教學方式,改變傳統的合作模式,讓學生進行完整的歌曲演唱。
其一,可以采用聲音搭橋法,一一突破歌曲中的重難點。所謂的聲音搭橋法,指的是在歌曲演唱訓練過程中,先讓一個學生開始演唱,再加入另一個學生演唱,一個接一個的合作演唱,這種訓練方式具有較好的優勢,可激發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在訓練的過程中通過自己的聽覺去找到準確的音調,調整音色,使自己的聲音融入整個合唱中,找到平衡點,找到和諧的聲音[5]。
其二,可充分發揮樂器的作用。為了使學生在合唱的時候保持準確的音準,可利用樂器來幫助學生進行訓練,通過唱、奏、聽等循環練習中,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改變單一的訓練方式,培養學生對合唱訓練的濃厚興趣,幫助學生找到準確的旋律,把控音準,以免在合唱的時候出現“串門”問題。
(三)巧用和聲,增強感官體驗
在演唱過程中,想要保證學生準確的音準,除了要對學生進行聽覺訓練,鍛煉多聲部的默契程度外,還需要考慮音程、和聲部分的內容。二聲部類型的歌曲,對學生有著較高的要求,不僅要從橫向旋律上進行音準、音色、節奏等方面的把控,還需要從縱向上來提升和聲水平,如此才能防止在合唱的過程中“串門”??刹扇∫韵麓胧?/p>
第一,提高學生的聽辨能力,強調和聲。在進行合唱訓練的時候,教師可采用先聽后唱的方式來訓練,也就是說教師先彈奏三次音程,讓學生在第四次音程的時候進入,彈奏第五次音程的時候,讓學生對照,通過聽覺來分辨旋律,形成多聲部感覺,幫助學生在合唱的過程中,既能夠把控自己聲部的音準,又能分辨出其他聲部的音準[6]。
第二,教師可充分發揮三度音程訓練的作用,讓學生學習旋律配合,從而避免在合唱中出現“串門”現象。這是合唱教學中的基礎教學方式之一,指的是教師先予以其中一個聲部進行指導,然后再讓其他聲部依次進入其中。教師可以先和高聲部的學生進行合作,彈奏低聲部,再讓低聲部的學生從輕唱到大聲唱,跟隨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低聲部學生演唱的實際情況來調整自身的聲音大小,不再演唱整首樂曲,而是在學生需要幫助的時候予以一定的指導,當學生適應之后,使兩個聲部的旋律相結合,以保障歌曲合唱的順利進行。
第三,可采取和聲伴奏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音準。大部分時期教師在訓練學生的歌唱能力時,都采用旋律伴奏的方式,可幫助學生找到準確的旋律,但這種方式在長期的應用過程中,會對學生自己找到音準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當教師不再彈奏旋律伴奏的時候,學生就很容易跑調。為此,在適當的時候教師應當通過和聲伴奏來對學生進行訓練,增強學生的合唱感,提高學生的表現能力。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合唱教學中出現“串門”的因素比較多,需要實施有效的措施來加以解決,從本質上來說“串門”現象的出現是因為學生對音準的把握還不夠正確,那么在合唱訓練中教師應當針對這一問題來實施科學的訓練方法。傳統的訓練方式儼然無法滿足于現如今的訓練需求,應當予以改善,創新合作模式,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以提高學生的合唱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覺能力,促進學生合唱音準水平的提升??捎诤铣虒W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轉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狀態,教師予以學生一定的指導,幫助學生找準歌曲中的音準,學會分辨不同聲部的音準,增強和聲感,從而保障合唱教學質量,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暴羽.合唱教學中“串門”現象的解決策略[J].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2015(11):18-21.
[2]王雨薇.小學音樂合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9(06):76.
[3]孫駿.中小學合唱教學所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J].黃河之聲,2017(19):64.
[4]李奕黛.小學音樂合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電腦樂園·信息化教學,2019(01):49.
[5]林小蘭.小學音樂合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新課程·上旬,2019(03):69.
[6]郝曉靜.小學音樂合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8(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