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臧玥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下,為協調學生的身心發展,教師要加強美育。美育是與學生自身成長息息相關的一類教育,它能夠激發出學生的德育思想,讓學生在課堂上養成更加完善的人格。美育是當前小學美術教學的最終目標,教師在美術課程教學中要逐步激發學生發現美、感受美的能力,將課堂教學結果優化,關注美育展開形式,做好實際應用,讓學生在體驗美、創造美的過程中提高美學能力。那么,如何在小學美術教育中實施美育呢?
小學生生活閱歷較少,他們更關注的是現實生活中的景象。在實施美育時,教師可聯系生活,讓學生能夠自主地在課堂上發散思維。這樣一來,通過引導教學,學生的學習能力也能夠得到提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幫助學生感受美學因素,使學生形成真實情感。
例如,在教“花兒朵朵”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帶領全班學生外出,去附近的公園觀察公園中花的顏色以及種類。這時學生的學習熱情就會被教師激發,他們能夠自主地去觀察花的形狀、花的顏色,并思考花的作用。教師順勢可以提出幾個問題:花兒在生活中有著怎樣的作用?你們能夠說出自己認識的花朵嗎?如何畫出漂亮的花呢?有了生活知識的奠基,學生在學習時就不會顯得茫然無措了,大多數學生能明確自身學習方向。
教師在教學時要加強所教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通過現實生活中美的體驗,讓學生了解到美術知識教學的神奇,讓學生更好地發現生活中的美、感受生活的豐富性。教師在深入實際的過程中,可為學生積累大量的學習經驗,提高學生的美術創造能力。
藝術源于現實生活,對于小學階段的美術欣賞課程,雖然教材內的各類教學內容十分豐富,但是受限于學生的鑒賞能力,很多學生在學習課堂上難以了解這些藝術大家的藝術作品。教師在教學時,為更好地幫助學生打破傳統思維的限制,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可組織學生感受藝術作品,對其中的美感做出認知。教師必須打破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要讓學生在課堂上自主進行探究,創設美學教學情境,提高美術課堂教學質量。
例如,在教學“春天的色彩”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如下教學情境:春天來了,小兔一家人又可以外出了。小兔寶寶準備在外開墾一塊田地,種上胡蘿卜;小兔媽媽準備將自己的房子進行修繕;小兔爸爸給小兔媽媽準備了很多的花朵……引入故事情境后,美術課程的知識學習就不會單調了,教師可順勢引入該節課程,讓學生分析春天有什么特點,春天的色彩是怎樣的。學生通過分析會發現,春天的色彩是五彩斑斕的,春天最為突出的顏色是綠色,還有紅色、黃色、藍色等各種花朵的顏色。春天是萬物復蘇的季節,在春天里,所有的植物都冒出了嫩芽,它們等待著新一輪的生機。教師可通過教學情境創設,做好內容導入,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美術課堂教學質量。
在感受美、體驗美之后,為了更好地滲透美學教學觀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自主地感知美。立足于小學學生學習實際,讓學生在課堂上理解所學知識的樂趣。教師可在學生的理解范疇之內,建立一個更為高效的鑒賞學習平臺,豐富內容,強化美學實踐,創造美學價值。
例如,在教學“誘人的瓜果”時,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先給學生展示一幅有很多瓜果的圖片。展示此圖片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能被調動出來,教師可讓學生思考自己在此時聯想到了什么。學生在課堂上大膽開展想象,有的學生在此刻也許會聯想到芒果,覺得芒果的顏色是黃黃的,很像土地;有的學生則可能想到了西瓜,認為西瓜像皮球。教師可開設一個趣味教學活動,讓學生利用生活中的水果組建畫作,有的學生可能會用橘子皮構成趣味的山水畫;有的學生可能會用香蕉皮做成有趣的小人模型。在學生認真思考的過程中,用實踐動手幫助學生發揮想象力。在實踐過程中,教師也要給學生一定的指導,引導學生關注課堂教學,發揮美育作用。
另外,教師還要注意美育教學的多樣性,要注意教學預設中的美育,同時還要在課堂或者課外根據學生的表現和情境的生發,相機引導他們,并開展美育活動。如在“魚的紋樣”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對稱美之外和學生探討不規則的美,聯系到學生生活中的規則認識,使學生獲得美育素養。
美育在小學美術課堂中的實施有助于學生形成形象思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需求,通過聯系生活實際、創造美學情境、做好實踐應用等策略幫助學生完成思維的突破。在將美育因子融入小學美術課堂的過程中,貼近美學教學觀念,轉變課堂教學模式,進一步培養學生發現美、感受美的綜合能力,讓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利用所學知識創造美學價值,提高美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