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周書帆
幼兒還沒有主觀思想意識,很多日常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的形成都需要身邊教師和家人的正確引導。這要求教師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關注幼兒的身心發展情況,并根據幼兒的情況積極優化教學模式,提升幼兒的自我管理能力,讓其在日后的人生道路上能有積極向上的心態。
受家庭條件和社會環境的限制,部分家長和教師對幼兒做不到合理正確的“放手”,總是擔心幼兒受傷害,竭盡全力保護幼兒,對其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不夠重視。幼兒在這樣的保護下,失去了很多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的機會,并對成年人產生了過多的依賴。
部分幼兒教師和家長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相對較關注幼兒的腦力開發和文化教育。同時,有的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對幼兒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并且沒有采取針對性的教育方式。還有家長在教育方式方面和教師有出入,過于照顧幼兒,導致幼兒在學校時自我管理能力還能達到要求,但是在課外又有較強的依賴性,使得教師對幼兒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無法收到良好的成效。
第一,教師要創造積極向上的學習環境,讓幼兒樹立自我管理的意識。為幼兒創造出積極、健康的學習氛圍,是提高幼兒自我管理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幼兒步入幼兒園的校門后,部分教師在其日常生活中就扮演著管理者的角色,占據著主體地位,而幼兒在此就是一個小小的“義務履行者”。但是為了幼兒日后學習和生活的良好發展,教師要慢慢引導學生自主提高自我管理意識,強調幼兒的主體地位,使其能逐漸走向獨立。這樣能幫助幼兒提高自律能力,讓幼兒將思想付諸實際行動,使幼兒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在潛移默化中逐漸樹立自我管理意識,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第二,發現自身與別人的優點,發揮榜樣作用。首先,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優點,激勵幼兒鍥而不舍地尋找自己在平常行為中的良好習慣。例如,有的幼兒會將下課時間玩過的玩具重新擺放整齊,幫助其他有困難的小朋友,這些看似不起眼的行為,恰好說明幼兒日常良好行為習慣的可塑性,這對其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是有所幫助的,因此教師對幼兒的這些行為要予以肯定。其次,要讓幼兒多與身邊的小朋友接觸,讓其發現其他小朋友的優點,并以此為榜樣。最后,教師也要身體力行,堅決抵制不良風氣。在日常生活中,幼兒有很大一部分時間是在幼兒園與教師相處,成年人的日常行為習慣對幼兒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因為幼兒本身就不具備分辨是非的能力,而且模仿能力比較強,所以教師和家長要把社會正能量的一面展現給幼兒。
第三,為幼兒制定合理的約束制度。在日常的學校課外活動中,教師要在活動開始前把活動的要求和規定明確地講給幼兒聽,促使幼兒在活動中改變一貫不聽話的作風,自覺約束自己。同時,還要根據這個階段幼兒的個性特征、活動形式,做出合理的安排。在為幼兒講解的時候要簡單明了,讓幼兒在此基礎上較好地發揮自我管理能力。在活動結束以后,教師要對幼兒做出合理的評價,對表現較好的幼兒給予褒獎,對存在不足的幼兒,要和其一起探討問題所在,這樣有助于幼兒形成分辨是非能力。與此同時,對于一些比較調皮的幼兒,批評是在所難免的,但是教師心里要有“度”,最關鍵的是讓幼兒知道自己到底錯在何處,并讓其明白教師對其的批評是為了幫助他提升自身素質。在批評的時候,教師要注意自己的語氣,要平心靜氣地對幼兒進行教育。
第四,讓幼兒積極參與班級管理事務。目前我國大多數幼兒在課程時間范圍內都是在幼兒園用餐。首先,在用餐前和用餐后,可以選出一位表現良好的幼兒擔任物品分發的“管理員”,用這種方式鼓勵所有幼兒更好地表現自己,爭做“管理員”。其次,讓幼兒對自己的東西做好管理,在自己的物品中貼上屬于自己的特殊標記,讓幼兒明白做標記的用意。而且每天都要選出一個幼兒擔任“檢察官”,考察是否有存在問題的地方,如果有就讓相關幼兒重新整理。這些管理事物雖然無足輕重,但是對幼兒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幫助。
第五,要加強與家長之間的溝通。現在教師和家長之間的聯系方式多了,交流起來也更加方便了,教師可以采用微信等多種聯系方式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及時交流幼兒在園中和在家的具體情況,能讓家長和教師在第一時間知道幼兒的情況,促使家長和教師有效配合彼此的工作。教師還可以為家長介紹教育相關報刊或書籍,這樣有助于家長積極配合教師,改變教育方式,彌補在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引起家長對在學齡前這一時期培養幼兒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視。
綜上所述,在培養幼兒自我管理能力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運用合理的教學方式,還要注重與家長之間的配合、溝通,這樣才能一起為幼兒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和幼兒的健康成長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