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朱燁
初入小班的孩子情緒不佳、發展不同、能力不一,通過游戲化的形式吸引他們、鼓勵他們,能使幼兒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學習,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游戲化的課程既滿足了幼兒身體活動的需要,讓幼兒在行動中感受各種環境資源與自己的關聯,體驗活動帶來的自信與成就感,也使幼兒的各項能力獲得實質性的發展,這是傳統的授課模式無法比擬的。在這一過程中,小班幼兒通過手的活動接觸世界、了解世界,動手能力得到發展;積極地與環境材料進行互動,動手能力得到提高。
第一,觀察幼兒,走近幼兒。教師要善于觀察幼兒,觀察幼兒喜歡哪些游戲,以及幼兒在游戲中做了什么,并將其作為切入點,設計游戲內容。例如,小班的幼兒喜歡娃娃,開展角色游戲時會給娃娃穿衣服,學習照顧娃娃。在學習的過程中,幼兒知道了穿衣服、扣扣子的方法,也學會了區分褲子的前后、區分左腳與右腳,這既是課程,也是快樂的游戲,幼兒在動手、動腦照料娃娃中學習了解決問題、自理生活。
第二,傾聽幼兒,服務幼兒。當幼兒有了新的想法時,教師不要把自己放在教育者的主導地位上,而是根據幼兒的游戲需要開設游戲區,適當添置游戲材料,服務幼兒動手動腦的操作。在這類游戲中,幼兒的交往能力有了進一步的提升,同時生活技能鍛煉了幼兒的小肌肉,增強了動手能力。
小班幼兒以行動思維為主,預后能力不足,往往需要通過反復的操作來強化認知和經驗。因此,幼兒園的材料中有很多是重復的、多色的,供幼兒選擇,讓幼兒有興趣多次練習。同時,在每一次開展活動之前,都會把相應的課程目標滲透在游戲中,將課程設計成開放的探索形式,使幼兒有一定的空間進行自主操作。
第一,有效滲透課程目標。根據幼兒對娃娃的興趣,教師設計認識活動“洗衣店”、美工活動“小裁縫”、健康活動“小醫院”,每個活動都設計幼兒自主環節,如幼兒用少量的水洗小手帕、沿虛線剪紙粘貼制作小衣服、制作花花綠綠的藥丸。在設計嚴謹的流程中,幼兒體會到這些工作都需要手的幫助,結合腦、眼、手的操作,才能最終完成。游戲結束,幼兒既感到有些辛苦,又十分滿足,解決問題的能力越來越強,實現了培養動手能力的教育目標。
第二,科學投放低結構材料。低結構材料是指結構松散的、玩法多樣的、可變性強的材料,如木片、紙筒、瓶子、吸管等。雖然小班幼兒動手能力較弱,但是想象力豐富??茖W合理地投放低結構材料,能夠使幼兒發揮想象力,動手拼搭出作品。用低結構材料取代高結構材料,能讓幼兒真正動起手來。
第三,靈活評價游戲成效。小班幼兒十分在意教師的評價,教師的一句批評很可能就讓幼兒十分郁悶甚至不愿再參加活動。教師應認識到,評價的目的不是找出幼兒哪里做得不好,而是讓幼兒感受到自己可以更好。因此,教師的評價應是積極的、有建設性的,不應著眼于眼前的一個作品、一次嘗試,而是著眼于幼兒階段性的進步、未來的成長。
小班幼兒在幼兒園中習得的經驗,有很多都會在家庭和社會生活中得以復制再現。教師應巧妙結合家庭社會的資源,將幼兒的動手習慣延伸到家庭中、社會中去,幫助幼兒形成穩固的、內在的意識。
第一,反饋家庭。及時和家長做好交流,了解幼兒在家里的動手自理情況、協助家庭勞動的情況以及其他的動手練習。例如,某幼兒一直不愿意自己動手吃飯,常說自己是小寶寶,于是教師告訴他,他已經是會自己動手的大寶寶了。他聽完后,第一次自己拿起勺子,開始挖飯吃。當天,教師就與家長溝通,希望家長以鼓勵的方式引導他自己吃飯,不再包辦代替。一段時間后,這位幼兒終于可以熟練地使用勺子吃飯了??梢?,將孩子的在園情況及時反饋給家庭,采用家園一致的教育方式,能夠有效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
第二,家園合作。教師的專業知識一般比家長更為豐富,因此應經常開展親子活動、家長開放日等活動,展示幼兒動手能力的發展情況,組織課程及游戲,向家長宣傳促進幼兒動手能力發展的途徑。同時,還可以邀請動手能力強的幼兒家長講述育兒經驗,通過家園合作的方式取得家長的支持與配合。
第三,社會滲透。大課程、大游戲就在廣闊的社會中。教師應常常帶領幼兒參觀周邊社區,鼓勵幼兒繪畫、搭建等,用自己的方式創造生活,不但發展了幼兒的動手能力,而且充實了課程和游戲的內容。
小班幼兒由于手部小肌肉發育的限制和生理發育的需求,在發展動手能力的同時還應考慮到幼兒力量、技巧的差異,因人而異,避免給幼兒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傷害。動手能力的發展不能一蹴而就,教師應在生活中、充滿趣味的游戲活動中引導幼兒產生強烈的自主意愿,使其多動手、會動手、樂動手,逐步增強幼兒動手的意愿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