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顧生霞
數學是小學階段十分重要的課程,是學生未來數學學習的基礎。而為了獲得更好的數學教學效果,良好的教學模式十分重要。教師在教學中應更新陳舊的觀念,改變過去的教學方法,改進數學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在新的教學形勢下,如何改進數學課堂教學模式,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是個值得研究的重點課題。
隨著社會日新月異地發展,各國越來越重視教育,尤其是我國,將教育作為立國之本。隨著這些年的發展,我國的教育水平有了極大的提升,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如果教學模式僵化,會限制學生的思維,讓其不習慣于主動接受知識,不利于學生的獨立思考。在當前的小學課堂中,個別教師一股腦地向學生傳授知識,只講概念、公式、應用,較少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也不等學生消化這些知識。這樣的教學模式大大阻礙了學生的數學水平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廣大師生對小學數學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教學方法、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有了新的轉變和創新,使得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需要清楚意識到小學數學在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方式、教學策略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如何在此基礎上繼續提高,讓學生收獲更好的數學學習效果,實現更全面、多元、個性的成長發展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也是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問題之一。要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語言是思想的衣服,思考是通過組織和運用數學語言來實現的,這也是判斷和推理的過程。在新課標中就有提到:“推理能力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當具備的能力。”那么,什么是數學推理呢?其實就是由已知的條件得出新結論的過程。但是在課堂上,學生用語言來表達推理過程有時會被部分教師忽略。
在“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 的乘法”的內容中,有如下題目:
由24×11=264,直接寫出下面式子的得數:240×11=( ),24×110=( )。
很多學生可以寫出準確答案,但是只有極少數學生能說明來由:為什么可以在積的后面添0?怎么根據已知算式來推出其他算式的結果?
語言表達的機會需要教師為學生提供。學生思維的發展能促成自身表達能力的提高,數學思維的發展和進步是通過語言表達來落實的,而兩者彼此共存、不可分割。提升學生語言表達的方式有很多,如個人發言、同桌交流、小組內輪流發言等。表達的內容也是多種多樣,如觀點、解題思路、公式推導過程、運算過程等。這樣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
我國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說過:“良好的教學是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寓教于樂,在不知不覺間讓學生學到新的知識。”學生要敢問敢想。同時,教師要創設一些有探索價值的題目,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學生通過思考、發表獨立見解,質疑問難,能達到提高思維流暢性的目的。另外,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啟發學生,讓其大膽提出猜想,大膽發問,說出自己的問題,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從而能夠更好地學習數學。
例如,在講“小數加減法”的內容時,首先引導學生大膽猜想計算方法,然后計算并獨立思考幾個問題:“小數與整數計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筆算要注意什么?”接著,組織幾個小游戲,如算術比賽、搶答比賽等。這樣學生不但鞏固了之前學的知識,還引發了對于新問題的探索欲望。最終,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得出結論。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數學的雙重特征,而且數學也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其背后的趣聞軼事也值得一探。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須深入教材,探求其中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道德內涵,并以教材中的知識為紐帶穿插文化知識,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感染學生,拓展學生知識面。在教學新知識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提前了解歷史資料,還可以組織學生表演小話劇,使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體驗數學的魅力。
另外,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豐富學生的情緒體驗也是教師的工作重點之一。教師可以借助歷史背景來講解相關知識,這樣一來,學生不僅可以了解其中的發展歷程,還能體會其蘊含的堅持不懈的探索精神,明白任何偉大的成就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想在相關領域有所建樹,必須持之以恒。
例如,在講小數部分的內容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現豐富的小數發展歷史,不但可以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創建良好的學習氛圍,帶領學生領略數學的魅力,而且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總之,在今后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學重點應當是積極結合小學數學教材知識結構,設計并實施教學方案,創設課堂教學情境來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方式,啟發學生大膽猜想,并適當穿插數學文化知識,滲透德育知識,使學生推理能力、應用能力得到發展,樹立正確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