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徐平平
素質教育是當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教師只有以學生綜合素養為中心,不斷豐富教學形式和內容,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水平,構建更加活躍的課堂,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引導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數學知識,才能促進學生思維成長,培養其創新意識,提高其解題能力和實踐能力。幫助學生構建數學核心素養,對提高我國的小學數學教學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
問題情境創設教學是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摒棄了以灌輸式、“填鴨式”方法為主的教學,從根本上改變了教育理念和目標,開始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這對培養學生的素質具有重要意義。數學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非常強的學科,數學教學不能離開數學實踐應用,教師需要注重在強化實踐體驗融入數學核心素養,使得學生在實踐中理解、鞏固數學基礎知識的同時,發展相關的核心素養。
在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增加參與課堂教學的實踐體驗機會,利用問題導向促進學生思考。教師要充分挖掘小學數學教材中的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結合,創建一些實際性的問題,從而提升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熟悉感,更加容易將其代入問題情境中,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應利用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去探究、探索,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主動為他們創建一些實踐探索活動,鼓勵學生靈活運用數學知識,同時也要提升活動的有趣性,讓學生樂于參與。此外,還要豐富問題設計的方式,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思考,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素養。
比如在教學“小數”的知識以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作業,讓他們回家以后,找到超市購物小票上價格是小數的物品,然后用自己學習的知識來計算物品的價格,第二天帶到課堂上。教師可以提問學生:“如果你家每天去超市都要花這么多錢,那么一個月要花費多少錢呢?”接著,讓學生以小組模式來探討問題。通過創設這種基于實踐內容的問題,引導學生重視生活中細小的事情,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認識到實踐才能出真知,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鼓勵其在學習中手腦并用,親自動手去驗證答案,不盲目思考,培養學生嚴謹的數學思維。例如,教師在教授“加減法”時,如果只是讓學生進行一系列的枯燥的加減算式練習,只會增加學生的疲憊感,而且學生的思維不僅得不到發散,還會形成比較固定的思考方式。特別是剛學習計算的學生,反應和思考的速度都比較慢,長期糾結在一個算術題上,不利于對學生思維的鍛煉。對此,教師利用一些有趣的故事來創建問題情景,通過促進學生積極思考來鍛煉學生的思維,就能提高其學習效果,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例如,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述這樣的故事:一天,松鼠媽媽、松鼠爸爸和小松鼠一起去拾松子,松鼠媽媽拾了7 顆,松鼠爸爸拾了9 顆,小松鼠拾了0 顆。它們一天一共要吃15 顆松子,請問這天松鼠一家拾的松子夠它們吃嗎?利用故事來創建問題,學生能很快投入思考中。
首先,在數學課堂上應用信息化教學資源,一方面能夠豐富教學內容,另一方面能創建更多新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從更多的角度來認識數學。在教學時,利用多媒體、聲像視頻等信息技術和資源,能夠賦予數學知識更多的趣味性,這對學生的素質教育能起到啟發的作用。數學的邏輯性比較強,故教師必須重視對學生智力的開發,利用更加豐富的資源來促進其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形成科學的、系統的思維模式。
其次,引入信息化教學資源,教師可以把更加抽象的概念以生動直觀的方式展示出來。比如在數學應用題中,學生容易被題目中“相向”“相對”等字眼所迷惑,弄不清楚方向。此時,教師就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將題目變成一個動畫圖像,再把數字標出來,這樣學生就能夠迅速理解題意,也能掌握一定的讀題方式。
最后,小學數學的知識都比較基礎,要求學生掌握更多基本的概念,如加減法、乘除法、認識幾何圖形等,既有很多概念性問題,也有很多實用性技巧,因此小學生學起來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有的教師在講解重難點知識時,根據大多數人的能力來教學,長此以往,一些暫時落后的學生會越來越困難,自身的問題得不到解決,就會失去學習的興趣。而利用信息資源能夠幫助學生攻克難點知識,給予其更多自主學習和探究的機會,以促進學生思維素養的形成。
比如,教師可以利用微課、微視頻、幾何畫板等信息技術將一些難點知識單獨拿出來,制作出視頻,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去反復學習和觀看。如很多學生對分數除法的計算比較模糊,教師可以錄制一個折紙的視頻,通過折紙來體現除法的過程,讓學生更加清楚地掌握知識。在視頻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跟著一起做,教師也可以在講解的過程中,結合具體的例子來分析,幫助學生理解分數除法的內涵。再如,在教學“認識圖形”時,只用黑板是無法展示更加豐富的圖像的,而利用信息化教學資源就可以將不同的圖形用動態的形式展示,讓學生收獲一場視覺盛宴,提高學習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