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改編后,對識字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縱觀低年齡段教學的實踐可知,識字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頭戲,但目前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
第一,部分教師的識字教學趣味性不夠。兩千多年前,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從識字教學的現狀來看,趣味性的缺失是目前部分教師的識字教學中的缺憾,部分學生記不住甚至無法理解字形結構,識字教學沒有充分調動起學生的求知欲。
第二,部分教師的識字教學科學性不夠。有多種識字教學方法,如借助故事、拆字、多媒體等進行解構和詮釋字,但有的教師沒有運用到位,沒有結合多種識字方法進行教學。當下個別教師一味地強調死記硬背,甚至讓學生反復抄寫、背誦和默寫,有悖科學的識字規律。
第三,部分教師的識字教學互動不到位。部分教師在識字教學時,與學生的互動很不到位,部分教師只是給學生布置一些作業、習題,讓學生反復鞏固、吸收消化。
小學語文教學中,識字教學是低段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教師可以通過構建有效的識字課堂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興趣是他們參與學習最主要的動力。小學低年級學生自制力本身就比較弱,課堂上如果要求其整堂課都完全集中精力和注意力聽課是比較難的。因此在漢字講解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將趣味性滲透到學生的日常漢字學習之中,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通過深化漢字講解,引導學生快速掌握漢字書寫。
在語文識字教學中,教師要專注引導學生了解造字的方法,比如左右結構、上下結構、半包圍結構等,通過引導學生解析這些漢字結構,讓學生快速掌握字形的結構特點。比如學習“天、地、人、你、我、他”這類字時,教師可以結合多媒體視頻引導學生將這些簡單字的結構分析清楚。在分析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引入聲律啟蒙中的“云對雨,雪對風,大陸對長空”,引導學生將閱讀與識字相結合,學會所學習漢字的具體運用場景,通過運用掌握漢字書寫的具體方式。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在生字講解的時候,引導學生對生字的結構進行一些大膽的猜測,使其在猜測中愛上識字、掌握識字規律。
教師可以通過引經據典,將漢字故事貫穿漢字教學之中,有助于學生接觸傳統文化,讓學生在傳統文化的浸潤中,走近優秀的文化,在優秀文化的熏陶之下全面提升自身的核心素養。在語文漢字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引經據典,在教學之中貫穿漢字故事,引導學生熟悉傳統文化,從中得到激勵和點撥,在傳統文化的熏染之下,引導學生對漢字的來歷、漢字的構造有一個更為全面整體的了解。
例如,在講解“活”這個字的時候,我引用了李白在《將進酒》中的話:“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接著,我一步一步引導學生:黃河的水從哪里來的呢?是從天上來的。為什么我們一直說黃河是母親河?因為黃河哺育了華夏文明,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故水非常重要。我們寫這個“活”字,就需要寫三點水,沒有水人可以活下來嗎?顯然是不行的,人要活下來就必須有水,水是生命之源。這樣一來,學生就牢牢記住了“活”這個字了。
評價是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傳統的教學相對忽視評價,基本上是對學生的學業情況給予等級劃分或者直接給分數,評價的方式比較單一,評價的內容比較少。基于這一點,我認為在語文學科素養背景下開展趣味識字教學,就要緊緊圍繞“趣”字,采用多元的、人性化的評價方式。
第一,師生互評。傳統教學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單向評價,忽視了雙向性。而新課標所倡導的評價改革是多向的。不但教師可以對學生的識字閱讀情況進行評價,學生對教師的識字、閱讀的教學方法也可以開展評價,這也充分體現作為教與學雙邊關系的教學需要充分調動教學引導者以及學習者的積極性。
第二,生生互評。生生互評是指學生之間在合作、交流中所形成的評價。在識字閱讀教學中,特別是在學生識字的鞏固階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交流,然后互相評價。通過生生互評,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交融。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結合語文漢字教學現狀,在語文漢字教學中,將傳統文化滲透到漢字教學中,有助于學生在感悟、感受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全面提升自身的語文核心素養。與此同時,我也深深體會到,作為一名小學低段語文教師,要不斷在解惑的道路上提升自身的內蘊和思想,不斷更新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不斷為語文教學輸入不竭的鮮活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