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辰

圖1 蓮映提梁
陶瓷藝術是中國傳統手工藝術創作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其中“陶”指陶器,早在新石器時期便已出現,是中國古代先民們智慧的集中體現;“瓷”指瓷器,以精細華美著稱,最著名的便是青銅器。紫砂壺在陶瓷作品中是比較特別的,從其所運用的原材料紫砂泥來看,它屬于陶器,也有著陶器的質樸純然之美;它也有著精致與高貴的一面,甚至超越了瓷器,這就使紫砂壺注定成為中國陶瓷藝術中的一朵奇葩。
紫砂壺與茶及茶道文化是密切聯系著的,這決定了紫砂壺在工藝美感之外要包含文化、個性及情感等。圖1“蓮映提梁”結合了蓮花與提梁造型,前者來源于自然,具有優美形態與獨特象征意義,是中國藝術創作中的一個傳統;后者相傳由蘇軾所開創,具有一定的文人氣息。蓮花與提梁的融合使壺獲得了造型上的美感與內涵意蘊,構成了壺的藝術格局。
蓮花在壺中的呈現最直接地體現了人類審美的需要,從蓮花的形態上看,嬌艷但不媚俗的粉嫩蓮花如仙子一般,在中國文化中,蓮花象征高潔脫俗,宋代文學家周敦頤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是對蓮花文化氣質的準確概括。蓮花在壺中的體現分為三個部分,一是筋紋器壺身的選擇;二是壺身下部裝飾的配合;三是蓮花紋樣與提梁的配合。三部分體現了各種紫砂壺制作技巧,使壺在外在表現上就具有一種豐富性,隱喻著蓮花的蓬勃的生機。
壺身運用了經典的筋紋器造型,筋紋器在紫砂壺中最善于表現自然花卉、瓜果形態,有仿生的藝術效果。壺身首先是一個飽滿的圓形,與盛開蓮花的豐滿舒展是相似的。在壺身上,有幾條清晰的筋紋,將壺身分為相等的六個部分,模仿出蓮花花瓣的形狀。筋紋在壺中以一種立體效果呈現,凸出面與面之間的過渡,在光線映襯下,壺身的結構感更加強烈。
在壺身下半部分,手工藝人雕刻上蓮花紋樣,像是蓮花花瓣的重疊,又似蓮葉包裹著壺身。蓮花紋樣的雕刻是蓮花主題的具體表現,使壺身在藝術表現上只有對形模仿的單一化,豐富了作品的細節與層次美。蓮花紋樣具有浮雕的藝術效果,與壺保持著既不會過于擁擠又不會過于疏離的距離,在傳達自身藝術特征的同時準確地配合著壺身整體造型。
壺蓋與壺身的造型保持一致,它的邊緣十分立體,是對壺身筋紋特征的集中表現。稍稍凸起的壺蓋頂部同樣以紋線設計進行分割,使壺的造型保持一致。壺蓋中央的壺鈕分為兩部分,即使較為小巧,手工藝人還是將壺身、壺蓋處的紋線延伸至此,這樣整件作品的筋紋特征就呈現出來了,壺身處的筋紋是最為硬朗清晰的,向上延伸則漸漸變淡,直至消失在壺鈕頂端,虛實結合襯托出壺各部分的結構特征。
壺身一側的壺嘴是一種平口的設計,與壺蓋邊緣保持水平,遠遠望去壺嘴像天鵝頸一般,這是壺的另一處仿生設計,壺嘴的線條變化能夠保證茶水順暢利落地流出。壺身兩側連接著蓮花造型的提梁,是作品的一個創新部分。早在紫砂壺誕生前,提梁在中國茶壺中的應用已相當普遍了。相傳提梁由文豪蘇東坡所開創,文人對吃茶的熱愛甚至愿為制壺花費心思,為提梁造型增加了文人情感。此壺中的提梁造型又經手工藝人精心設計,將橫梁部分設計為蓮花紋樣,與作品的主題以及壺身處的蓮花紋樣都是相對應的,緊扣“蓮映提梁”的藝術主題。這種提梁的設計體現了手工藝人的藝術控制力,由于紫砂泥經火燒制后會產生收縮,在制作提梁時一定要精準規劃,否則燒制出的提梁就會從形到神具散,也就談不上“蓮映”了。
紅潤健康的棕紅色泥料使壺身更加高貴精致,這一方面是為了展現紫砂壺藝術的精致之美,是手工藝人藝術水準的呈現。另一方面,光潔細膩的壺面質感象征著蓮花的一塵不染,是對蓮花氣質的表達,這種氣質要融于壺的造型與色彩之中,才能精準表達壺的氣韻,這對于壺藝術格局的構建是十分重要的,只有以內涵文化作為支撐,壺才能給人以長久的藝術美體驗,這是中國紫砂壺藝術能夠發展興盛百余年之久的重要因素。
“蓮映提梁”這件作品運用了筋紋器造型、蓮花紋樣雕刻與提梁造型,以造型模仿的逼真和氣質表達來構建壺的藝術格局。本文對壺進行了較為詳盡的分析,揭示壺的自然美與工藝智慧,促成作品內涵與造型之間的互動,讓人們深刻體會到紫砂壺藝術重視工藝水準與內涵文化的根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