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麗
2020年我們經歷了一個特殊的春節,沒有“爆竹聲中一歲除”的歡喜之情,也沒有往年的繁華與熱鬧。來勢洶洶新型冠狀病毒阻擋了人們訪親探友的腳步,也阻擋了我們的開學之路,一夜之間把我們推上了“線上教學”大舞臺。
雖然這場“疫情”對應我們來說,無疑是一種災難,然而它也是一次教育的契機,讓我們自己,并且帶著孩子們一起去思考:究竟要如何對待生命,自己的、他人的、社會的,這涉及到生命教育、科學教育、社會教育、道德教育、公民責任等等,這些內容,是生而為人的根本內容,也融合了最鮮活的各類學科知識。我開始思索著該如何用好這次教育的契機。
一、“云課堂”關注生活 敬英雄感恩祖國
“老師,你好!”熟悉的聲音從網絡終端傳來。大家打開攝像頭,一張張熟悉的笑臉,一陣陣爽朗的笑聲,師生互相之間的問候,一切都是那么親切。
放下以往的傳統教學,我首先用動畫的形式生動形象的帶孩子們了解新冠病毒,講解防疫知識,與孩子們一起學會七步洗手法,叮囑孩子們不出門,做好防護。
組織孩子們觀看視頻《凌晨四點的武漢》,讓孩子們體會到我們現在平靜、安全的居家生活背后許多各行各業的人們在默默艱辛付出,甚至獻出了生命,他們都是這個時代的英雄。許多孩子和家長在觀影的過程中流下的感動的淚水,使我感受到了一顆顆火熱的赤子之心緊緊的團結在一起。
清明時節,我耐心的給孩子們講節氣背后的故事,普及“半降國旗”的知識,用愛國主義情懷的清泉澆灌感恩的種子,孩子們被深深感染了,用自己稚嫩的文字表達出了對祖國的熱愛和身在中國的自豪!
二、展才藝彼此相依 勤讀書陪伴長情
為了讓孩子們宅家生活不孤單,我開始思索如何宅家也精彩。我們進行了“故事大王每日展”,讓同學們個個都勇于表達;開展了“讀書分享會”,使同學們互通有無、彼此欣賞;組織了”防疫進行時,宅家也精彩”家庭親子活動,拍視頻或照片到打卡群為抗疫前線戰士送祝福。畫家庭小報,做手工,演小品,跳健身操,展示才藝。
看著同學們用甜美的歌聲送上“聽我說謝謝你”,用武術表演展示我們中華兒童的浩然正氣,用手編麻繩找回自然的氣息,用創意體育活動堅持不斷地強健體魄……我內心充滿了欣喜,孩子們不僅安心宅在家,更“宅”出了收獲, “宅”到了成長!
為了鼓勵學生閱讀,開學初我就特地建了一個閱讀打卡區。可是如何讓學生愿意堅持閱讀呢?“言傳不如身教”,我決定每天陪伴學生共讀四十分鐘,果然這激起了家長與學生的閱讀興趣:老師在閱讀,那說明閱讀非常重要;老師都在堅持,那我們更要做到更好!班上迅速掀起了一波閱讀狂潮,同學們每天積極打卡,親子閱讀畫面時時出現。
在“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我為把活動推向高潮,邀請同學們一起曬曬閱讀成果。看著孩子們讀完的一本又一本圖書,寫得一張又一張讀書筆記,我覺得自己的陪伴是那么值得,這些圖書可都是孩子們一筆又一筆豐富的財富啊!
三、回音壁家校互聯 云獎狀激發斗志
在與家長的溝通中,最令家長苦惱的是小神獸們網課學習時的狀態:小神獸們一會兒要上廁所;一會兒在草稿紙上亂涂亂畫;一會兒又趴到了桌上……散漫而無紀律性。
但是網絡學習本就拉開了老師與學生間的距離,如果此時再一味批評學生的話,效果肯定不盡人意,那該怎么辦呢?
何不找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指引孩子們追尋正確方向。于是我在群里創建了“家校回音壁“,即家長將孩子在家中某一優秀的表現記錄下來,發到指定區域,再由老師進行語音表揚反饋。
一時間,許多“小神獸們”都變成了“乖寶寶”:早起做運動、主動做家務、按時睡覺、認真閱讀……有的同學甚至給自己額外增加作業,或時不時作詩一首發到群里。孩子們努力表現,家長也睜大眼睛發現孩子的優點,對孩子的態度也更平和,家庭生活更和諧。在“回音壁”里,孩子們激烈競爭,又相互學習,滿滿的正能量。
線下教學,我發現中低段孩子對“小紅旗”獎勵機制非常感興趣,每當老師把小紅旗貼到他們手上時,個個都樂開了花,時不時會去“展示墻”數數自己的紅旗數;而更感興趣的則是對一段時期學習情況表示肯定的獎狀,那可是每個同學為之奮斗目標啊。
那么線上教學,能不能靈活的加入這激勵的方法呢?我在摸索網上教學工具的過程中,果然發現了類似功能。我嘗試著在批改完學生作業后,給完成較好的學生獎勵一面云紅旗,并將優秀的作業進行置頂使人人都能看到,增加學生學習的動力。
在網課進行一段時間后,我又組織同學們統計云紅旗的數量,綜合平時課堂表現以及三次檢測的情況,評出了二十多名“優秀學生”,當我把制作好的“云獎狀”發給學生時,他們既興奮又激動,迫不及待的拿著“云獎狀”開心合影。
通過本次“云獎狀”的激勵,孩子們更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在后期的網絡學習中時時充滿了斗志。
師者若水,潤物無聲;桃李爭妍,四海乘風。?在這特殊的日子里,我們教師不忘立德樹人初心,牢記教書育人使命,用自己的方式加入到“抗疫”的戰斗中。因為,我們始終相信“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只要我們老師們用心陪伴,孩子們努力堅持,那么每一份堅持都終將美好,每一份努力都將向陽而行。我們也堅信“疫”路花開后,終將果實滿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