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嶺梅
情感教育是教育教學過程的一部分,通過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尊重和培養學生的社會性情感品質,發展他們的自我情感調控能力,促使他們對學習、生活和周圍的一切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形成獨立健全的個性與人格特征。
《課程標準》要求:小學語文教學要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小學語文教學,應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把教學生正確理解祖國語言文字和進行情感教育統一起來,激發學生情感的浪花,培養他們理解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縱觀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大量作品,無一不凝聚著作者的愛憎,深蘊著作者的感情。這些文章,文質兼美,圖文并茂,字里行間洋溢著或優美淡雅,或清麗委婉,或崇高悲壯的美感。因此,在教學中,必須注意把情感教育貫穿于閱讀教學的各個環節,在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的同時,也進行情感傳遞和情感教育。
一、適時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情感
所謂觸景生情,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發生的。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有它特定的寫作背景和寫作目的,以及它所要表達的情感。因此,在學生正要接觸作品時,教師一定要創設一個良好的情感氛圍,讓學生在飽含激情狀態下進入地學習。創設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是幾句導語,一首歌,一幅畫或一段視頻等等。如在教學《觀潮》時,為了讓學生對錢塘江大潮有一個直觀、全面、形象的認識,在開始上課時,我播放了錢塘江大潮的一段視頻為導入。當錢塘江大潮的壯麗景象出現在學生們面前時,教室里鴉雀無聲,大家都被這大潮神奇壯觀的自然景觀所震撼,擁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由此調動了學生的情感,讓他們沿著這條情感軌道走近課文,走近錢塘江,激發了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自讀感悟文本,深入體味情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習語文要注重感悟、積累和運用。”感悟是一種心理能力,是學生通過讀書,憑借對語言及其語境的直覺感,獲得某種印象或意義的能力。由于學生知識、經驗背景的差異和語義的豐富性、隱喻性,使得每一位學生的感悟水平、感悟結果都不可能相同,常常是各有所悟而又難以言傳。因而,感悟是學生的個體心理活動,所以必須讓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去細心感受,傾心領悟,最終使自己的理解能力、運用能力及情感能力得到相應的提高。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白楊》一文,內涵豐富深遠,我引導學生自己讀書,邊讀邊找出文中與白楊的品質相對應的語言文字,并談談自己的感受。學生相繼找到了比喻“衛士”的語句、“高大挺秀”一詞、大戈壁的描寫、兄妹倆的爭論等……從學生的發言中可以知道,他們各有所悟,各有所感,學生的心也在與文中人物的心一起跳動。此時,學生胸中升騰起的是對邊疆建設者的敬意,他們的情感得到了升華。
三、感情朗讀課文,引領體會情感
朗讀是表達情感的途徑,情感的表達是朗讀的前提,因此說“三分文,七分讀”。文章所蘊含的感情,不是教師三言兩語就能強加給學生的,只有反復朗讀,才能讓學生體會出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產生共鳴,內化成自己的情感。因此,課堂上老師不能停留于對文章被“字詞句”圖解,寡然乏味,而要多一點感情指導,只要通過教師范讀和學生有感情地反復朗讀,就能體會文章的意境美,以及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
《草原》是一篇自然美、人情美和語言美為一體的感人之作,因此我在教學中十分重視對學生的朗讀指導。通過引導讓學生在“讀、思、議、想”的過程中理解了課文內容,感悟到“草原上空氣新鮮,天空明朗”,“綠得無邊無際”,“綠油油的草原上飄動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有了初步情感體驗的基礎上,自讀自悟、美讀品悟,學生的情感被激發讀起來抑揚頓挫,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要求,給人美的享受師生自然陶醉于美麗的大草原。所以充滿感情色彩的教學語言以及學生的感情朗讀,促使師生之間情感交流及和諧狀態的形成。它具有一種吸引力,既可凝聚學生的注意力,又可以使學生的情感和教師、教材的內容形成共鳴的狀態,達到和諧的程度,它不僅可以讓學生從內容上去感受知識,作用于學生的感官,更作用于學生的心靈。
四、課外拓展延伸,促進情感升華
語文教材有著豐富的情感因素,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把握教材和體驗文本中傳達的特殊情感,更應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和生命體驗,挖掘文本的情感內容,增加情感的深刻性、豐富性,使學生被激發起來的情感向高層次升華,在潛移默化中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完善學生的心靈世界,讓高尚情操和理想追求與生命同行。
《媽媽的賬單》講述了小男孩彼得給媽媽開了一份賬單,索取他每天幫媽媽做事的報酬,當他看到他想要的報酬時,同時也看到了媽媽給他的一份賬單,這份賬單讓小彼得感受到了母愛的無私和無價,他慚愧地把要來的報酬又塞進了媽媽的口袋。
學完全文之后,我引導學生向生活實際延伸:請你談談自己幫父母做過什么事,當時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你怎么評價當時的做法。
一開始,學生很自豪,爭先恐后,侃侃而談:“我幫媽媽洗碗!碗很油,我倒了一些洗潔精,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洗干凈。”“我幫媽媽掃地!”“我幫媽媽擦桌子!”“我幫媽媽倒水!”……
從這些稚嫩的聲音中,我聽到了孩子對媽媽的體貼、理解和感激,從這些質樸的言語中,我讀到了孩子的真情與成熟。更為重要的是,此時此刻孩子們真正地讀懂了沉甸甸的母愛,幼小的心靈也被母愛深深地震撼了。學生懂得人生應以無私的心付出愛,以感恩的心領受愛,用“愛”潤澤心靈,用“愛”營造生命。
總之,語文課是一片情感的花圃,一個情感的世界。情感激發是語文教學藝術的一個重要方面。語文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修養,積極探索更具創新性的教育方法與手段,深入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才能全面增強語文情感教育的魅力。豐富學生的人格素養,健全學生各種情感的必備要素,以使學生獲得身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