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利專 袁夢
雖然之前我沒有很好的教學經驗,但回想起自己學生時代所接受的教育是學生圍著教師轉,主要是教師的教,忽視學生的學,強調教師怎樣將書本知識講清楚,重點、難點清晰,好讓學生明白。老師只在怎樣講清楚上下工夫,而且往往重復講。學生雖然接受,但卻是被動的。
我便想嘗試。首先要做的事情是把課堂還給學生,課堂變靜為動,把課堂上不少于三分之一的時間讓學生活動,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討論、操作、交流,改變過去教師唱主角獨占課堂的形式。增加了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活動探究等多種課堂形式。這些改變是比較困難的,阻力也比較大。因為學生長期以來養成的依賴性,習慣了接受老師的填鴨。學生將自己定位為課堂上的“聽”者和“答”者。
為了改變學生不積極參與的現狀,我采取了:
第一,激發學生興趣,樹立學生參與課堂的信心,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第二,課堂上注意發揮學生“明星”作用,帶動課堂。第三,及時記錄學生課堂上的表現,及時評價,并在課后找談話,做思想工作。經過一段時不懈的努力,課堂的氣氛開始活躍起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也漸長。此時感受到了學生及課堂的變化,由過去的教師講解改為現在學生討論、小組交流、合作學習、自主探究,增加一些花樣。
在與其他教師交流中我認識到,一個教師的自然生命會自然成長,但一個教師的發展則需要用心去努力達成,惟有在改革中,不斷思考、學習,超越自我,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因為一次物理教學比賽的原因,《物質的密度》這一課我連續上了三次,第一次是比賽之前的試上,第二次是借班比賽,第三次是在我自己班的新授。雖然三次上的都是同樣的課,但每一次都讓我有新的收獲、卻又有新的遺憾!這讓我發現教學真的是一件非常值得琢磨的事、一件非常美麗的事,也讓我明白了怎樣才能真正呵護和推動學生生命的發展!
試上是在比賽前的晚上進行的,我按照教學參考的建議,把這一節課安排在一課時內完成,下面就是我這一節課詳細的流程安排:
(一)引入
通過辨別醬油和醋,糖和鹽,同大小的金塊和銅塊,不同大小的金塊和銅塊等物品活動說明人們是靠物質的特性來區別不同物質的,有的物質我們靠經驗是可以直接判斷的,有的物質我們暫時還不能判斷,還需要對物質的特性作進一步的研究。
(二)活動一:探究同種物質的物體質量與體積的關系
1.判斷砝碼盒內砝碼質量大小,引導學生提出猜想:同種物質的物體質量與體積可能成正比
2.討論交流:如何用桌上的大小不同的木塊來驗證這個猜想呢?
3.實驗探究,收集數據,得出結論——同種物質的物體質量與體積成正比,m/v是一定的。
(三)密度概念的教學
1.用橡皮塊繼續探究:其他物質的物體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也一定嗎?
2.把木塊、和橡皮塊的m/v進行比較你有什么新的發現呢?
3.總結:同種物質的物體其m/v是一定的,不同物質的物體其m/v不一定,可見m/v是物質的一種特性,我們可以利用這種特性來鑒別物質的種類。我們把這種特性叫密度。
(四)實驗:測定小石塊的密度
1.組織學生自習,師生交流:量筒的使用
2.學生實驗
3.實驗方法交流,評選最佳的實驗方法
(五)小結
本課所學內容,指導學生閱讀“生活`物理`社會”。
(六)作業布置
這樣試上以后,我感覺有三個明顯的缺陷:1、課堂容量過大,為完成教學任務課堂節奏過快,學生的主體思考不能落到實處。2、學生要用木塊和橡皮塊進行兩次同樣的探究,耗時低效。3、學生不能夠真正實現密度概念的自主探究,對密度概念理解不深刻,難點得不到突破。所以這節課氣氛雖然熱烈,但我味同嚼蠟,感覺整節課就仿佛是一次預先安排好的旅游,我和學生們匆匆地在一個接著一個的景點之間穿梭,來不及品味其中的味道,雖然看完了所有的景色,內心卻沒有留下多少感動。
許多的報刊和雜志上說過:教育要以人為本。我的課以人為本了嗎?建構主義認為:教學就是一種以學生主體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過程,在這節課上,我的學生建構了什么呢?我恍然大悟!一節課的成敗不在于老師講了多少呀,關鍵是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又有了多少進步呢!這么淺顯的道理我們也許一直都懂,可是在實際的教學中始終以此為依據了嗎?
所以,在保留原有的成功設計的基礎上,正式上課時我的課發生了較大的變化:(1)首先砍掉原來教案中的最后兩個環節,把一節課改為兩課時實施教學。這樣一改,我發現就象是打開了一盞明燈,思路一下子就變得清晰起來了,學生真正有了實施科學探究和思考交流的時間,密度概念得以建構,而我也能夠更加從容的讓學生交流,表達了。
經過這一番調整,我感覺第二次上的這節課總體來說是比較成功的,既做到了突出重點,又很好地解決了難點。更重要的是能夠真正地讓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人,學生提出猜想拿出了方案,親身探究自主建構了密度概念,掌握了知識,提高了能力,課堂氣氛活躍熱烈,師生關系和諧民主。
我所上的最后一節課是在我自己班上進行的,這一節課讓我深深體會到學生的創造力真是我們這些做老師的所無法想象的,也許是因為學生和我的關系一直比較融洽的緣故吧,面對桌上的酒杯(做教具用,用以盛放醬油、醋、糖水、鹽水等實驗液體)學生表現了極高的探究熱情,方法層出不窮,有的是嘗,有的是聞,有的用手捏,還有的經驗豐富的同學看顆粒的大小就能區分出糖和鹽了,特別是判斷大小相同的金塊和銅塊時學生的方法更是漂亮之極:有人說用手托試它們的輕重,有人說用牙齒咬試它們的軟硬,有人說用火燒比它們的熔點,有人甚至說放在一定的環境里看哪一個會出現銅綠…..我當時就驚呆了,我終于徹底明白了為什么新課程理念要求我們要創造民主和諧的課堂,因為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才會有真正的思想的時空,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的學習才會有新的“生成”,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的思維才能夠真正的“梔子花開”。
是啊,真的到了把課堂還給學生的時候了,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才是課堂的歸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