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增芬
教育的出發點在于育人,要為人的終身發展奠基。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小語課堂是培養小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場所,教師的課堂語言是打造魅力課堂的基本途徑。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泛得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中的真正能手、藝術家和詩人。”作為教師要以激情來飛揚語言,以學識來豐富語言,以智慧來創造語言,以慈愛來溫暖語言,打造魅力課堂,落實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教師的課堂語言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語言具有情感性,引燃激情課堂
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都要關注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師生的溝通就是心靈的交匯、情感的交流,要在課堂上展示文學作品中從生活中挖掘和提煉的美,使學生愿意跟隨老師走進作者的世界,教師必須要用充滿情感的語言。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充滿情感的話語與單純理論性、結論性的話語相比,能起到更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每個學生自身都具有情感潛勢,教師要激發出學生的情感潛勢,才能調動學習的興趣。飽含激情的語言具有豐富感染力,不僅能拉近師生距離,使教師和學生之間產生情感共鳴,而且能鼓舞學生更加地積極主動地學習。從而獲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形象生動、情感飽滿,富于表現力的教學語言應該貫穿于課堂教學導入、品讀、拓展和遷移運用等各個環節。例如在教學《黃繼光》這篇課文時,我是用深沉悲壯的語言講述“同學們,慘烈的上甘嶺戰役,在當時創造了世界戰爭史上火力密度的最高紀錄。陣地上草木蕩然無存,巖石構成的山頭被打成半米多深的粉末堆。為了戰斗的勝利,黃繼光獻出了年輕的生命,他犧牲時年僅21歲。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讀一讀這位英雄的故事吧!”這樣導入新課,學生一下子就進入了特定的教學活動軌道。
二、語言具有精準性,促成學生主體課堂
王尚文先生說:“語文教學的本質在于對話,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對話關系。”在小語課堂“碎問碎答”的痼疾依然存在,這與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教學預期有很大的差距。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在設計具體的問題情境時,教師語言要規范嚴謹、惜字如金,要以教學目標、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目的,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利用最佳學習期限,聚焦詞句分析和閱讀的情感體驗,能夠讓學生貼著文本前行,也能讓學生向文本的更深處漫溯。每個教學問題的解決過程要起到對學生的思維進行牽引,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的作用。
在教學《海底世界》一課時,我設計的主問題情境是:“海底世界,是一個____的世界?”要求學生根據閱讀體驗,填寫能表現海底世界特征的詞匯。學生根據主問題小組合作,循段閱讀,自主探究。每當學生填寫出一個詞匯,就說明得出這個詞匯的原因,學生的回答既可以是文本當中的字詞,也可以是自己的感悟,引導學生作答要言之有據,不能脫離文本語言。
這樣的問題設計,加強過程性、體驗性目標,促進學生主動參與、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從而實現學習方式的變革,培養了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師生間高效對話,更好地滿足學生在思維發展的廣度和深度上的需求,在提高教學效率的同時也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語言具有智慧性,生成精彩課堂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沒有事先預見而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教學意外”,它往往是探究學習的深化與拓展,對正在探究的內容起著進一步闡述的作用。處理好這些意外,則成為精彩生成,處理不好就會成為教學敗筆。“教學意外”一旦出現,就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需要和興趣點,及時調整活動,用智慧的語言進行引導,促進學生更有效學習,把意外轉化成寶貴的教學資源,使課堂綻放出異樣的光彩。
教學《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課時,在課文結尾處,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對作者來說,水泥道每天都走,落葉也是年年都有,為什么作者說第一次感受到水泥道的美呢?”一位學生舉手回答“因為他這是第一年感覺到了水泥道的美。”很明顯,學生沒有準確理解教師的問題,沒有講出教師預期的答案,這時我便加以引導“他今年感受到了水泥道的美,去年、前年沒感受到水泥道的美,為什么呢?”在我的引導下,同學們漸漸明白了“因為今年他仔細觀察了。”“今年他是用心感受的。”“只有細心的觀察,才能發現美的存在。”在這個課例里,我把握住問題時機,利用教學意外進行順勢引導,幫助學生理解作者能寫出水泥道的美的關鍵是“用心觀察”。把教學意外變成精彩的生成,充滿智慧的引導性語言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四、語言具有激勵性,營造溫暖課堂
小學生對事物的認識多以感性為主,情緒也易于波動,教師的語言直接影響學生能否以積極的心態進行學科學習。教學實踐表明,采用積極語言的教育方式,能使學生產生愉快情緒,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友善、自尊和自信,有利于形成、增強老師所期待的行為。采用漠視性、嘲諷侮辱性等消極語言,則容易使學生內心產生抵制,產生自卑心理,個人成就感降低,對學習的意義和價值的評價會下降,學習變得機械化且效率低下和低成就感,老師所期待的行為會被減弱,從而影響到學生語文素養的養成。
心理學家贊可夫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到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到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所以,教師要以關愛學生成長為出發點,細心體察學生心理需要,用信任的語言鼓勵學生主動表達,用耐心的語言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用贊美的語言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用激勵的語言營造出溫暖的課堂。這樣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樹立自信,體驗成功,不斷進步和發展。
教師語言能力的提高,是一個量變而引起質變的過程,更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的語言修養來源于不斷深入地學習積累,對文本內涵深刻的領會,對學生表現的準確判斷。只有肯做堅持不懈的研究者,善于學習、積累,勤于訓練、記憶,才能練就字字珠璣,出口成章的本領。
總之,教師要積極提升語言修養,攀向思維的新高,用語言去發蒙啟智,用語言去激勵引悟,用語言去贊美督促,構建深度學習,潤澤智慧與生命,打造出魅力四射的課堂,有效落實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