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義娜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曾說過:“播下一個行為,收獲一個習慣;播下一個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可見,行為習慣對于人格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而幼兒期是養成各項習慣的關鍵期,從小注重良好習慣的培養能更好地為幼兒全面健康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而選擇行為習慣培養方面比較側重孩子生活行為習慣方面的培養,起源有三方面:家庭、幼兒、教師。我園大部分家長文化素養不高,很多都是由爺爺、奶奶帶,特別溺愛孩子,舍不得孩子自己吃飯、自己穿衣等,養成了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不良習慣;在幼兒園,老師發現大部分的孩子進餐的習慣較差、沒有整理收拾的習慣、甚至還有些中班的孩子還不會自己穿衣服……同時也發現這些孩子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抗挫能力弱、自律性差等現象。這些都引發了我們的深思:現在的孩子動手能力為什么這么差呢?這些孩子長大后怎樣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呢。于是我們決定與家長配合共同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提高生活技能和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但是怎樣做才能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呢?
一、分析根源 制定措施
(一)調查
針對家長的需求、幼兒現狀、老師的問題,設置了一份調查問卷,請家長如實填寫。通過調查問卷的數據統計分析,發現家長也有這樣需求,大部分孩子在家里很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都是父母或者祖輩代替包辦的,家長都很苦惱。于是,我們據調查問卷統計的數據,進行了分析,找出根源“對癥下藥”。
(二)計劃的制定
每一個年齡段的孩子動手的能力水平不一樣,為了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我們以小、中、大三個年齡段分組討論制定培養計劃和內容:小班:知道怎樣正確的抬椅子、學會穿鞋脫鞋并擺放整齊、會穿簡單的衣服(開衫、拉鏈);中班:會穿較復雜的衣物(紐扣、套頭)、會自己疊衣物等;大班:會自己疊被子、會自己系鞋帶、會自己整理物品等。
(三)開展形式
計劃制定并開始實施,我們主要以:觀察記錄、集教、墻面展示、評比、家長參與等形式開展。
1.觀察記錄
在日常生活中老師隨時跟蹤觀察和記錄:每個月開展活動時,教師有目的的觀察孩子一言一行,隨時跟蹤幼兒開展情況,并記錄下來。根據記錄的內容進行分析、反思后調整措施再實施,這樣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能清楚的發現問題所在,有效的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在老師的幫助和指導下家長也逐漸學會了觀察和記錄:平時我們請家長仔細觀察孩子在家的表現,分析孩子到底是會做而不想做呢?還是本身就不會?等原因。根據觀察到的內容和分析后的結果有針對性的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集教
(1)兒歌、故事的利用
幼兒的思維特點告訴我們幼兒的模仿性強,很喜歡鸚鵡學舌,兒歌內容具體、直觀、形象,瑯瑯上口,易讀易懂。另一方面兒歌內容直接有指導學習的作用。因此我們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把一些幼兒生活技巧編成兒歌或者設計成饒有趣味的故事等,讓幼兒在游戲、娛樂中學習本領。諸
(2)以“游戲”為主 ,激發動手興趣
愛游戲是孩子的天性。對孩子來說,最高興的事莫過于游戲了,游戲是孩子幸福的源泉。抓住這一特征,我們將能力的培養寓于游戲之中,讓孩子在游戲中,在自己動手操作中進行能力培養。
3.以競賽激勵幼兒動手愿望
每個幼兒都有競爭意識,都希望獲得關注,得到贊揚。因此除了班級內部的評比活動外,我們還組織了全園性的競賽活動:穿衣服、系紐扣、疊被子、疊衣服、系鞋帶等。每班抽取能干的孩子來參與,在評比活動中孩子們都很認真的比賽在孩子們的臉上可以看到自豪、高興和羨慕。通過此類的評比活動激發孩子的競爭意識,提高了興趣。
二、取得的成效
(一)幼兒方面
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孩子們逐步養成了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提高了生活技能,從之前的“老師,我不會”到“老師,我會做”,孩子們因為會而變得自立,因為自立而變得自信。每一個月由年級組長召集本年級組商討本月培養內容以及相關策略,在老師們的引導下,孩子們學會了很多的生活技能,變得自立和自信。如果長期堅持下去,孩子必然會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自己動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成為生活的”小主人“,變的更自信。
(二)教師方面
專業水平的提升: 隨著一次次的討論總結和調整實施,老師們的專業水平不斷提升。知道了活動怎樣開展,家長資源如何挖掘,觀察記錄怎樣填寫,如何進行分析等等。
教研效果的提升:有時,我們會根據從老師的困惑或者是孩子的現象為抓手進行教研活動,通過老師們的深入探討,反思總結,提升了教研活動的效果,老師們逐步學會了提煉和總結。
評價能力的提高:通過互聽、互看、互評,老師們評價能力在不斷提高,從最初不知道說什么到現在能夠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和觀點,能說出好,好在哪?差,差在哪?
(三)家長方面
1.提高意識
孩子的改變,讓家長意識到要學會“解放自己的雙手”把機會留給孩子,學
會等待孩子慢慢的成長。
2.增進親子關系
為了讓孩子在家里能夠得到行為習慣的鞏固和強化,家長就必須與孩子一同
參與,使其親子之情得到升華,又能為幼兒獨立性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3.促進家園合作
為了不讓孩子有“5+2=0”的機會,我們讓家長參與到這項工作中。在參與的過程中,家長更深入的了解老師開展活動的初衷,協助老師完成任務,真正的達到家園同步,共同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