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梅
摘要:2020年是歷史上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肆虐,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了我們師生的學習方式,每天的宅生活,網絡授課成為了這段時間的主題。面對疫情如何做到停課不停學,如何讓學生激情飽滿的進行數學的復習,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磨礪數學思維是一個擺在我們面前的新的課題。
主題詞:疫情、網絡授課、數學思維
一、問題的提出
2020年初,新冠肺炎肆虐我國大江南北,本該開學的日子,師生們為了安全,不能如期返校,響應國家號召,學生在家學習,老師們在家通過網絡平臺和網絡資源推送對學生進行指導。
“停課不停學”的線上輔導,讓習慣三尺講臺的我,遇到了新的挑戰,觸碰到了一個全新的數學教學領域!從抖音到騰訊會議,從釘釘到WPS,從智學伴到北京數學學校,從美篇到幾何畫板,從微課到直播課、講座……從前一個個讓我頭疼不已、內心抵觸的程序,我竟然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學會了它們的主要功能!啊,原來教學的方式可以如此的形式多樣,充滿趣味。
二、教學的改進
1.疫情面前,抓住數學本質,從教學設計進行改進
學生的思維能夠真正活躍起來,首先表現在他們能夠自己發現自己想要知道的問題,然后提出問題,進而想辦法去解決問題。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我首先從自己的教案入手,進行改進。
我原來在復習相似三角形這一節課時,有這樣一個片段:
畫一畫:在邊AB上(不與AB重合)任選一個點D,過點D做直線DE與AC交于點E,
(1)使△ADE∽△ABC,這樣的直線有幾條?(說明作圖依據)
(2)使△ADE∽△ACB相似,這樣的直線有幾條? (說明作圖依據)
(3)使△ADE與△ABC相似,這樣的直線有幾條(說明作圖依據)
(4)過△ABC的AB邊上一點D作一條直線與另一邊交于點E,使截得的三角形與△ABC相似,這樣的直線有幾條?
通過學習和深入思考,結合目前疫情存在的實際我不再“牽著學生鼻子走”,這樣不但不足以讓學生思維得以提升,而且網絡不足以讓我對學生學習狀態進行監控,于是我進行了教學設計的修改:
如圖:點D是△ABC中AB邊上一點,過點D做直線DE與AC交于點E,使△ADE與△ABC相似,這樣的直線有幾條?你的依據是什么?
把原來的問題簡單化,給學生更多的思維空間。
2.網絡課堂,同樣能讓學生思維真正活躍起來
釘釘“課堂”上,我按照改進的教學設計內容,直接把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己思考,然后動手操作幾何畫板進行畫圖,然后共享展示,從而得出相似的基本圖形(同位相似、錯位相似,子母相似)。
緊接著,我拋出了第二個具有刺激性的探究問題:
這樣帶有刺激性的提問,大大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樂于想辦法,探究出新的發現,這也符合這一年齡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小組合作交流也有助于學生發散思維的交流與培養。于是我鼓勵學生進行小組合作,看看還有沒有其他的畫法。
經過同學們的共同努力,回歸釘釘“教室”,積極性特別高,由學生共享他們的幾何畫板演示,歸納出相似的另幾種圖形。
最后,還是以學生為主(我也是學生中的“大同學”),進行歸納整理,總結出這些圖形是通過這兩個基本圖形進行變換而來的:看到滿屏幕的圖形,同學們也為自己的杰作感嘆不已:我們怎么畫出這么多的相似基本圖形?
雖然是網絡學習中的一節復習課,沒有網絡帶來的距離感,整節課的學習氛圍是比較輕松愉悅的,學生們的對于幾何基本圖形的認識及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得到進一步提升。我想,只有不斷創新,讓學生將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探究,才會收到這樣的課堂教學效果吧。
三、網絡平臺上教學的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雖然是疫情期間,網絡學習,但對比以往復習課,課堂氣氛非常活躍,與之前學生的幾何課的沉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學生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積極發言,及時補充,讓整節課都在新奇的發現與欣喜的收獲中度過。而且內容相比之前的設計有很大提升。課堂容量明顯增大了很多,復習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也有明顯加強,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令課堂效率也有大幅度提升。對于電腦的利用,學生們能切身感覺到原來不只是游戲和編輯文件啊,用我們的數學軟件,可以解決很多的問題,對知識的探究和對軟件的研究,相輔相成,大大調動了學習數學的興趣。莎士比亞層說過: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可得益。
回想這一段時間以來,每天在不同的平臺之間切換,為的是能給這個“停課不停學”期間的學生們更多的精神食糧,我和我的學生們由原來的不適應到后來的得心應手,所花費的時間是如此之短暫,我們都很聰明啊!辦法總比困難多,我和我的學生們共同在成長,在探索解決困難的道路上,我們都遇見了智慧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