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楨君
摘要:美工作為藝術領域的一部分,是幼兒非常喜歡的活動之一,區域里往往會有繪畫、剪紙和折疊、泥工為主的藝術表現形式。隨著主題的推進,教師會提供相關的操作提示及材料以便幼兒能更好地進行模仿、創作。當然,幼兒美工能力的提升不只是關注幼兒的美術作品,更多的應關注幼兒在創作過程中的思維、藝術形式以及對材料的探索,使幼兒學會觀察身邊美好的事物,對生活的熱愛,能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
關鍵詞:幼兒美工 主題背景 思維模式 提示環境 跟進材料 鼓勵評價
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每個幼兒的心里都有一顆美的種子。幼兒藝術領域的學習關鍵在于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感受和發現,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美和創造美。
主題教育是當前幼兒園的主導課程,它是在主題核心經驗下,追隨幼兒生活經驗而產生的一系列活動。那么,如何在主題背景下提升幼兒的美工能力呢?
一、轉變思想 更新觀念
在習慣思維模式下,我們常常把美工領域劃分成折紙、繪畫、泥塑等小區域,但美工其實是一項綜合性活動,更需要有自由的空間和開放的材料才能激發幼兒大膽創作。比如隨著秋天的到來,《在秋天里》主題漸漸地推進,美工區開設了用紙杯、紙盤、手工紙、扭扭棒等材料制作菊花的手工區;以畫樹葉的繪畫區;以搓、揉、按、壓、卷等方式的瓜果泥工區。一天,小小從泥工區拿了一盒黏土到繪畫區,接著他擰下一小塊,搓成了一長條,圍成了一個小愛心,然后摁在涂有藍黃相間的樹葉上,如此反復……哦,原來是畫面已上色完畢,小小用黏土就能解決了色的疊加。
開放性材料的擺放、布局,其實就是教師思想觀念是的一種體現、滲透。
二、環境提示 有效助推
幼兒園的環境被譽為“第三任老師”,正是它用無聲的語言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是立體的,多方位、多層次的。比如《在寒冷的冬天里》主題中,我默默地把作品墻更換成了梅花照片、畫家的作品,把花瓶里的菊花也更換了梅花,材料筐又添置了墨汁、顏料、紙盤、扇形畫面、粘土等。幼兒像往常一樣來到美工區,突然發現材料變了許多,“接下來我們是來畫梅花哦!”于是大家看著梅花七嘴八舌地討論開了:梅花有五個花瓣,有些梅花還剛剛開一點、有些梅花已盛開了,梅花長在小枝上……
也就這樣,幼兒有在畫紙上勾畫的、手工紙剪貼而成的、粘土一瓣瓣粘合而成的,大家在相互學習中創造著……
教師在布置環境時從孩子的視角多維度出發,在強烈的視覺感受下培養了幼兒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三、注重生活 激發創作
藝術源于生活。藝術家羅丹曾經說過:美到處都有,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大自然的美存在與生活中的每一個地方,我們要引導幼兒去日常生活中發現美、捕捉美。而幼兒對美的感受、對新事物的興趣還處在直接的視覺形象上,但如果幼兒對事物觀察得精細,了解得深入,那他的表現就會越生動。如在秋天環境布置中菊花的添設,吸引了不少幼兒的觀望:這菊花的花瓣好漂亮呀,細細的、長長的像彩色的卷頭發!不卷的花瓣則像向日葵一樣。菊花開得大花瓣就卷,菊花開得小就花瓣不卷……
幼兒通過多方位看、摸、聞菊花,正是這貼切的感受成就了幼兒畫菊花時的千變萬化,同時他們的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和創造力都隨之得以提升。
四、跟進材料 各取所長
由于幼兒早期經驗、個性特征等原因,所以美工區為幼兒投放活動材料時要盡可能地考慮到不同幼兒的發展差異,需提供多種材料,同時觀察幼兒能力發展,以便能及時跟進材料,促使幼兒能力的進一步提升。比如在《菊花朵朵開》中,為了更能體現出婀娜多姿的菊花,在材料提供上有紙盤、紙杯、手工紙、扭扭棒及水粉顏料等,對顏料感興趣的小米迫不及待地在紙杯菊花上涂顏色,一朵、兩朵、三朵,也許顏料太厚了,就在小米空白處摁下了紙杯時,她突然停下手中的紙杯驚叫起來:哇,我印出了一朵菊花!就是中間有一大塊我沒辦法印出來,要不我用粘土來試試?于是,小米拿起黏土搓一搓、團一團、壓一壓進行花蕊制作,很快一個個大小不同的花心錯落有致地從菊花的中央處冒出來了。
尺有所長寸有所短,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喜好。于是,墻上開滿了幼兒用干花蘸顏料直接印畫的、剪成大小不一的紙杯印畫的、直接涂畫的、在刮刮紙上刮畫的菊花……
五、鼓勵評價 體驗成功
幼兒對事物的感受和了解不同于成人,但幼兒獨特的筆觸、動作和語言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應對幼兒的藝術表現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審美標準去評判幼兒,更不能為追求結果的“完美“而對幼兒進行千篇一律的訓練,以免扼殺其想象力與創造力的萌芽。如小金在美工角中用黏土做完一朵梅花,雖然對于其他同伴來說,他的梅花并不生動,動作也有點慢,“你們知道小金的梅花花瓣為什么有一部分是硬的,有一部分是軟的?”我提問大家。“硬的是他昨天做的,軟的是他今天剛做的。”幼兒立馬回應。“兩天堅持做了一朵梅花,你們看小金做事情多有始有終呀!”顯然,從小金挺直腰桿、點頭回應的那刻就感受到了評價所給以他的力量,他將會以更大的興趣參與活動中來。
由于每個幼兒的個體差異,所以作為教師要善于發現幼兒的點滴進步,使他們體驗到成功感,從而提高參與美工活動的積極性。
六、學習底蘊 文化積淀
幼兒時期對審美處于萌芽時期,對待藝術表現的作品和事物往往是不加分辨地接受,或者得到的只是一種外在的形式,而并未真正的理解。所以,這一個階段美育應與智育、德育交融滲透,文化內涵的提升。為了讓幼兒在觀察、體驗中更好地把眼睛所看到的、腦海中的菊花表達出來,對此我悄悄地在作品墻上補充了典型菊花的照片和名家作品。這種欣賞活動不僅使幼兒感受到大師別具匠心的審美創作,而且讓幼兒深知它是我們中華民族最有骨氣的花!同時進一步了解了菊花的高潔、清凈的品質,幼兒從內心、情感上得以熏陶。
畢加索說過:“每個孩子都是藝術家。”
參考文獻: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 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羅丹藝術論. 山東畫報出版社
每個孩子都是藝術家. 中國婦女出版社